當下文學生態和網絡文學的前景 ——2019蘇州網絡文學對話會在蘇州舉行
10月20日,由江蘇省網絡作家協會和蘇州市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2019蘇州網絡文學對話會在蘇州舉行。國內著名網絡文學研究專家、網絡文學網站負責人、網絡作家等二十余人,圍繞“當下文學生態和網絡文學的前景”展開對話交流。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江蘇省作協一級巡視員王朔,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蘇州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王堯,江蘇省作協聯絡部主任、省網絡作協副主席、秘書長吳正峻,蘇州市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陸菁,蘇州市委宣傳部副調研員高平等出席會議。
對話會開場,王朔作主題講話,介紹了江蘇省作協近年來發展網絡文學的系列舉措。
對話交流環節由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主持,與會嘉賓從不同角度對相關主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交鋒。
未來已來——面對網絡文學的內部迭代,如何看待網絡文學的新發展?
關于網絡文學寫作的潮流轉向,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博士后高寒凝在會上提到這么幾個概念:一是數據庫寫作,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學者提出,描述90年代成長起來的日本年輕人對文化產品的一種新的閱讀接收模式;二是人工環境,可以理解為設定,是一個人工建構規則的世界;三是梗文,梗用一個詞涵蓋了一個巨大的信息段。“我在研究這些新的網絡文學寫作潮流中發現,文字媒介可能對于未來的網絡文學創作來說可能是一個障礙,文字不夠用了。”
技術上的沖擊究竟會給網文帶來什么影響?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邵燕君去年提出傳統網文的概念,她把傳統網文理解為“起點”模式,它大體參照原來文學傳統中的敘事形態。而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可能有更多的表達方式進入到網絡文學當中。“我的悲哀在于,我清楚地看到了這個限制,我最多能研究傳統網文。我覺得我的生命形態不同了,他們是5G帶寬,我可能不能真正的理解。”
這樣一種關于“迭代”或“轉型”的看法,在會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許苗苗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了對兩種媒介接收模式的理解,“我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面臨的不是文字的消失,或者文字成為障礙,而是說文字的障礙不存在了。文化的意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在各個文化群體之間傳承。這不是一種迭代關系,更可能是一種多樣化并存的狀態。由于每個人的興趣是有限的,我可能會過濾和選擇一些東西,但并不說明其他的東西我不能理解。”
江蘇省網絡作協主席、網絡作家跳舞認為今天討論的“帶寬”不是一個新概念,十年前3G轉4G就有過樣的爭論。他用一個例子來反駁這種焦慮,“網絡文學第一次用戶大爆發是什么時候?是2005年盛大收購起點中文網,把盛大游戲的用戶導入到網文市場。游戲天然是圖像化影視化的,為什么人們會從一個更豐富的娛樂方式回到文字?”他認為不能光考慮技術對網絡文學的影響,還要把它放到創作成本、創作周期等更復雜的情境下來思考它的發展。
吳正峻也就“梗文”能否成為一種趨勢提出質疑,“梗文不能說就是一個未來的趨勢,只能說是網絡文學里面新增加的某種類型或寫作模式,因為網絡文學本就是最具有創新活力的文學,其網絡性、創新性和時代性特征注定其會不斷出現新的類型和題材,這是疊加而不是迭代,何況年輕的讀者也在成長,他們的閱讀趣味也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變化,所以,無論何種寫作手法的創新,最后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容。”
網絡作家意千重則結合自身寫作討論了網絡文學的內部迭代。她認為網絡文學在網絡生態圈這樣一個大環境中,發生了內容潮流的迭代、作家的迭代、閱讀推廣方式的迭代。面對這種迭代更新,她有時候內心也會焦慮,但“現在看來,一個作者要延長自己的創作生命,還是要往精品化的方向發展,內容才是王道。”
免費OR付費——如何看待現在一些文學網站推出的免費閱讀模式?
邵燕君認為談免費模式,首先要談付費模式給網絡文學帶來了什么?她回顧了網文的付費模式探索過程,是起點團隊在2003年10月試行,并且也是最終成功的付費模式。之前也有人探索,但因為盜版問題,最終都沒活下來。起點付費模式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粉絲經濟,而這種以粉絲經濟為依托的付費模式也影響了網絡文學的基本形態。
邵燕君將網絡文學同時作為一種產業形態的性質揭示出來。無論是直接付費,還是會員制、打賞制等,不同的付費模式與網絡文學的寫作狀態密切相關。由這一視角出發,需要思考的是免費模式會帶來什么新的影響。跳舞對于網絡文學免費的擔憂在于,免費以后,網文依賴IP收入,會逐漸變成其他行業的附屬產業,影響網絡文學的自主發展。
連尚文學逐浪網副總裁李青福對付費模式作了一個觀念上的更新,“在付費時代是A寫作,B看書,B買單;現在的免費模式是A寫作,B看書,C買單。免費模式不是讓作者沒有錢拿,只是讀者不付錢。”他同時強調,推行免費不意味著取代付費,“免費和付費是并行的”。他還從網站角度介紹了推廣免費模式的原因,“現在網文用戶數字超過4億,占網民用戶的50%,但在互聯網娛樂行業來說,遠遠低于視頻、音樂的占比。網文付費的用戶在增長,但增長緩慢。”免費模式是推廣過程中的一種引流手段,后面會轉化為付費。晉江文學副總裁劉旭東從“時長占比”分析當前網文的發展,認為現在網絡文學的時長占比總體不如視頻、音樂,未來網絡文學可能更多的是做上游,下面再有人深加工。
對于網站的考慮,意千重也提出質疑,現在這種推廣模式對網文長遠發展是否有利?依靠免費模式引流的讀者是否是優質讀者?
而許苗苗認為,網文市場畢竟不是一個單一市場,新進來的網站和應用自然要探索吸引用戶的新方式。收費不收費,是一個經營模式的拓展和探索。
如何發揮網絡文學優勢,走出一條網文現實題材創作的新路?
以現實題材創作為主的網絡作家齊橙談到這一話題時說,雖然目前現實題材創作總體上更活躍了,但還沒有培養足夠多的穩定讀者。他認為這源于對老白讀者的忽視,“剛剛說網文的閱讀人群增長緩慢,我認為不是增長緩慢,而是流失了,有多少進來就有多少出去”。如果不重視對優質讀者的培育,現實題材的網絡文學是缺乏市場支撐的。江蘇省網絡作協副主席、網絡作家雨魔認為,網絡文學是整個網絡生態中的一部分,要在整個生態中來思考網文現實題材的創作問題。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房偉認為在各種娛樂方式相互競爭的放下,網絡文學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還是在內容。“網絡文學近年來的發展也說明,在非現實主義題材的大爆炸發展以后,讀者的審美鐘擺需要一個現實性的關注,來豐富網絡閱讀的內容。”他提出網文的現實題材創作要在這幾個方面努力:一是要有好的故事,要有非常強的代入感;二是要把體驗的真實性做得更好,對內心世界和現實世界深入挖掘;三是要在注重情節性的基礎上重視細節性的開發,在代入性的基礎上加強典型環境的描寫,在類型化的基礎追求典型人物的塑造。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研究員、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副院長肖驚鴻對此提出四點看法:網絡文學的現實題材不等同于傳統文學的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已有的創作手法適用于現實題材的表現,網絡作家不需要都來寫現實題材,現實題材也一定能出精品力作。網絡文學的各類型、題材創作要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最后,何弘作會議總結時。他說,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文藝座談會講話5周年,這一講話對于今天的文學生態、包括網絡文學的生態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他總結了大家的發言觀點,并補充了兩點:一是關于網絡文學的迭代,還要聯系文學的敘事傳統來看;二是關于網絡文學敘事背后的游戲邏輯。他強調,作為網絡文學,如果要成為社會主流的文學形式,必須要有現實的關切。這是我們對于民族和國家的負責,也是我們作為寫作者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