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履——董正賀書法展”在京舉行
10月14日,“素履——董正賀書法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展覽活動部主辦,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協辦。展覽精選了董正賀書法作品49件,涉及楷書、行書等書體,其中尤為突出的是24張小楷“二十四節氣詩”,筆力遒勁、筆法豐富,是藝術家的重要代表作品。“素履”典出《周易》,是素心而行、素位而處之意,大致能總結書法家幾十年的心境、人生觀念和書法研習歷程。
開幕式上,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閆宏斌在講話中說,董正賀在故宮工作40余年兢兢業業,正氣,安靜,樸素,她和她的書法成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張文化名片。這也是一種時代匠心的體現——工匠精神以匠心為本、品質為重、創新為要,董正賀正是新時代中國工匠精神的踐行者。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談及藝術家投身書法教育事業,為北京市六個區縣中小學生教師進行書法技法培訓的經歷,認為她的為人處世就如同其書法一樣,正氣凜然。這是出于一種骨子里對書法的熱愛,也是對中國書法藝術傳承的責任感。
董正賀是故宮博物院的專職書法家,其父是書法家董石良,她幼承庭訓,之后又得到徐之謙、大康、劉炳森等諸位先生的指導。她一直堅持書法的正大氣象,結體雍容端莊,章法法度森嚴,用筆剛健周正,評論界稱她的書法“書存雍容之氣,筆有廟堂之美”。故宮博物院的書畫館、石鼓館、鐘表館、景仁榜、國家圖書館匾額等都是出自她的手筆。董正賀的“書法之妙”正是體現在她不簡單刻意地求新求變,而是通過夯實基礎的琢磨最終成就了游刃有余的筆墨。她書寫速度較為緩慢,多為中鋒用筆,力透紙背,遇到橫折筆畫轉折處則用手腕之力轉為側鋒,緩慢轉動筆鋒,在下行的筆勢中增加逆向的筆意,使文字顯現筆畫之間結體架構的張力。
董正賀在致辭中表示了自己的感謝,她說:“感謝時代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素履是我秉承的信念,我會繼續。”這份致謝,更像是一份誠懇的承諾,它擲地有聲,就如同展廳中的墨寶,退散世間繁華,清新質樸,大氣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