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漢德克:“痛苦的中國人”與中國無關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的眾多作品中,“痛苦的中國人”這一標題吸引了讀者和網友的注意。對于尚未讀過這部作品的讀者而言,或許這個題目引人好奇,也帶來誤解。
事實上,文景出版的《痛苦的中國人》這本書包含同名小說,以及有關南斯拉夫的三篇游記:《夢想者告別第九王國》《多瑙河、薩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納河冬日之行或給予塞爾維亞的正義》以及《冬日旅行之夏日補遺》。小說標題中的“中國”與具體意義上的民族或國家,實在并無聯系,與偏見和成見更不相干。這是一部相當“漢德克”的小說,代表了作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深度挖掘人類存在和精神狀況的寫作路向。
小說主人公洛澤是在薩爾茨堡教授古代語言的教師,也是一位業余考古學家,一位專門發現和研究古代遺跡中“門檻”部分的專家。他甚至把一處門檻遺跡的碎木粉裝進玻璃杯里,擺在寫字臺上。“門檻”成為整部小說的核心意象,象征化地表現了漢德克對語言和現實的理解。在作者看來,“門檻”并非邊界、界線——世界上的界線已經夠多了——它本身就是一個地帶和空間,事件可以在其間發生。
在小說的第一部分“觀察者分心”里,作者把我們引入一個頗有卡夫卡氣質的主題中:作為教師,洛澤暫時停止了教書,切斷了自己和職業的聯系,同時他也不再和妻子、孩子住在一起——通過進入這種“一切都懸而未決”的狀態,他試圖重新尋找和定義自我。
洛澤在他的城市漫游著,他不厭其煩地觀察和描述橋梁、分岔、道路、河流。他因此穿過一個個空間的區隔,也就是跨過那些“門檻”。他長時間地、密集地注視著身周的城市和事物,這些外物與他內心的心象反復交纏,大量精確的細節描寫在冬季河流般冷冽、緩慢但固執堅毅的句子中不斷向前滾動,貪婪地捕捉著主人公或者漢德克本人所渴望獲得的“真實”。作者是如此關注顏色、聲音、輪廓、方向、命名,那些本來最平凡的事物都通過漢德克的語言而獲得了超乎尋常的強度和光亮。
在第二部分“觀察者介入”中,洛澤終于辨認出,他自己的歸屬就是“門檻”,一個尚不屬于任何確定性,但是能夠連接不同區域的空間。
一個突發事件打破了洛澤的內心平衡:他發現了一個在樹干上涂畫納粹萬字符的人,在一種強大的沖動之下,他用石頭擊中了那個人,并將之殺死。通過對萬字符涂寫者的復仇,主人公反抗著標簽,反抗著對事物的粗暴標記和命名。更重要的是,他直接辨認出,正是這個標志,“造成了我所有的陰郁情緒——所有的苦悶、所有的憤懣,還有強作的笑顏”。
在作者筆下,門檻意味著打破詞語和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彌合二者之間的裂痕;它也讓主人公能夠治愈自己和世界之間的陌生、疏離。小說第三部分題為“觀察者尋求一名證人”。這時,“我”開始走出自我的孤立,他重新回到和母親、父親、妻子、孩子之間的交往和關聯中。
對于門檻的追尋,也正是對歸鄉的渴求。洛澤雖然漫游在自己的國土上,卻無時無刻不感到疏離,以至于他被偶然邂逅的女伴比喻為中國人:“終于在所有當地人中間,出現了一張中國人的面孔。”這種比喻并不是因為任何外觀意義上的相似,而是指向洛澤與四周環境的相互分離。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幾次提及“中國”或“中國人”,也正是為了傳達一種在故鄉卻感到格格不入的陌生化狀態。此時的洛澤“游離在那些通常的權利之外,而且這種狀態是一種痛苦”。他的生活看似自由,但他事實上并不希望過這樣一種懸而未決、不承擔任何義務因而也就剝離了權利的生活。只有回到和具體世界、和他人的聯系中,他此前的一切細微感知才獲得了意義,精神焦慮的洛澤也因此獲得了救贖。
整部小說的書寫過程,也是逐漸從孤獨的玄想而接近自我創傷根源的過程。通過直面母親、童年、紀念堂里陣亡士兵、同樣陣亡的生父以及德國和奧地利的界河,“我”重新開始言說那些令自己痛苦的事物。在講述中,洛澤最終意識到講述者自身就是那道門檻——講述者,也就是小說作者,站在真實的世界和文本之間,并將二者連接起來。
如果說漢德克的小說真的在什么層面上和中國文化有所關聯,那我們或許可以在漢德克的《圣山啟示錄》中找到一些痕跡,其中漢德克回憶道,在觀看塞尚的過程中,他發現塞尚的松樹和山崖已經不再是對自然之物的模仿,而是形成了一種類似漢字的象形文字,實現了“物體—圖像—文字”的融為一體。在《痛苦的中國人》里,作者也同樣在竭力反對物體、圖像和文字的分離,而他所追求的三者融合狀態也意味著主人公的自我與外部世界重新融合。
書中的小說和游記雖然體裁不同,但并非彼此無關。漢德克向來偏離傳統敘事性小說的寫法,這讓他的小說和游記在主題和敘述的層面上擁有了更多的共振。漢德克的小說主人公也常常處在遷徙和旅行之中。關注地理空間中的方向、位置,以及關注敘述和書寫行為本身,已經成為漢德克小說和散文共有的重要母題。他在各種體裁中充分挖掘散文文類的潛能,這些文字總是探討著身份和認同問題,特別是語言如何參與塑造了這些身份認同。
相比被視為一個熱衷介入社會議題的作家,漢德克更愿意歸屬和固守詩性和文學性的領域。但正是由于憎惡一部分媒體對名詞的空洞、僵化用法,漢德克在漫長的寫作中持續抵抗著意識形態幻覺的謬誤。
漢德克所渴望的,是通過文學的語言,來揭示和保存不同于報紙、新聞、數據和哲學所提供的那類現實。
漢德克更多關注的不是國際性和抽象觀念,而是本土、個體與細微:“捕捉小事無論如何遠比強加主要事實影響更加持久。”他竭力保存和固定那些時時有湮沒危險的碎片、細節和個人經驗,因為它們可以矯正被修改、扭曲過的宏大敘述。
因此,在這部書收錄的幾篇游記里,漢德克試圖傳遞他通過個體經驗和反復觀察得到的知識,并批判那些媒體上“倒賣現實或者轉賣現實”的食客。他認為,偏頗的西方媒體通過人為設置邊界和對立,漠視著不同民族間和解的可能,以及它們曾經團結統一的歷史。他希望憑借寫作來恢復事物與人、人與人之間的有機聯系,而非加劇分裂和仇恨。
若你讀完小說,或許會發現,“痛苦的中國人”這個標題實際上也是一道通向自我追尋的“門檻”。此刻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靜靜坐下來,再次踏入它邀請我們踏入的、被語言打開的奇異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