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鄉教師陳廷英
青海省大通縣衙門莊村是遠近聞名的藏鄉。
相傳大約在隆慶年間,蒙古部落首領黃臺吉在此修建衙門一處,以“衙門”命其村名。清朝初期,西藏哲蚌寺郭莽札倉高僧贊波·端智嘉措來青海多麥地區弘揚佛法,在今大通縣東峽口老爺山麓選址修寺,后經敏珠爾一世活佛的經營,建成顯密雙修的格魯派大寺院—郭莽寺。雍正元年西藏蒙古顧實汗政權倒臺,羅卜藏丹津叛亂,郭莽寺被化為灰燼。幾年后,雍正皇帝召見二世敏珠爾活佛,賜帑金十萬重修被毀寺院,選址于東峽衙門莊北側黃柏埡山下,并賜名“廣惠寺”。
為何選址于此?因為這里依山傍水,群峰拱圍,被時人稱為藏龍臥虎、百鳥朝鳳之地。乾隆年間,一位名叫端耀丹增多杰的學者在他所著的《廣惠寺簡志》一書中盛贊“該地殊勝妙祥,奇異美妙,屬雪域多麥之地,鄰近圣尊宗喀巴大師出生之處;群山環繞,林木茂盛,藥材豐富,五谷豐登,具八支賽曲緩流,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令人賞心悅目。有云:遠近牧草美,田宅土質美,飲灌水性美,礎磨石質美,屋薪木材美。此等乃是福地十美。而賽柯選地,恰好明顯圓滿,具足十美之相。且地呈八瓣蓮花,天顯八幅金輪,后山優美莊重宛如珍寶堆積,前山長滿林木谷物如同青龍長臥,遠處南邊還有被譽為圣尊文殊住處的達熱(虎山,即老爺山)存有諸多加被所依圣物。如此妙境,遍知一切班禪·洛桑確吉堅贊專書圣地禮贊,贊頌該地風景優美,地形奇異,境相殊勝,群山連綿,水草豐美,圣哲持教,信徒無數。”如此物華天寶的美好地方,昔人在此建寺,實具慧眼。
然而就如此美麗的地方在一九七六年以前沒有像樣的小學。
一九七五年,十九歲的陳廷英從青海省大通縣二中畢業回到家鄉衙門莊村。她的家鄉衙門莊村。在大隊的地里她分了幾天大草,幾天后參加秋收。由于是生手,不小心割傷了手指,她就被安排到生產隊蓋章子,辦隊里的黑板報。一九七六年原來的大通縣六中(后來的衙門莊民中)把小學單獨分出,先分出的年級是一、二年級(當時不設學前班)。
那時一年級的學生多達一百多人,二年級的八十多人,教室是大隊醫療室騰出來放藥品的庫房。學生擠滿了教室,但老師只有王胤海和劉應壽兩位(他們系從六中分出的老師)。由于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上過高中的陳廷英就當上了剛剛從中學分出小學的民辦教師。由于是本村人,親切的鄉親稱她為“寺(指青海省大通縣廣惠寺)上的大丫頭”王老師和劉老師都是教語文的,陳廷英去后就任兩個年級的數學老師。對當時,她記憶猶新的是木長條凳子上學生像蒜瓣一樣密密匝匝得栽滿了。她還擔任了這兩個年級的音樂老師。有一次,她正給學生上音樂課,時任村委會書記的李廷元(軍人出身,第三任衙門莊村書記)走進教室聽她給孩子們教歌,當時他說你們農村女的有文化的人少,你們要好好干。陳廷英當時還是個靦腆的大姑娘,紅著臉答應了。
一九七六年小學的基礎設施簡陋,書記李廷元下定決心要改善這一面貌,于是他給村民們定了一家出一條凳子的規定,同時把生產隊屬集體財產的樹砍倒拉來用于學校修建。生產隊因下雨無法收割,李廷元不顧勞累,去學校督察修建學校工作。于是,四間嶄新的教室和干凈寬敞的教室辦公室、教工廚房拔地而起。衙門莊小學校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師資力量方面,先后招進雷發蓮(女 漢族)、范總才、汪生財等三位民辦教師(這三位老師系衙門莊村人)。后來由于汪老師數理化講得好,被調到民中,民中就給衙門莊小學送了一副滑梯,當時就留下“一個(副)滑梯換了一尕汪老師”的佳話。時任衙門莊小學的第一任校長的是韓生壽(中共黨員 漢族),后韓校去世,校長由祁寶謙(蒙古族)擔任。一九八五年時祁寶謙由于身體原因住院,一時學校無人管理。年輕教師上課疲疲沓沓,只給學生布置作業后圍在一起聊天,不管理學生。陳廷英勸那些老師不要對學生放任自流,有的老師說給工資的老師(指公辦老師)都不著急,你著急什么。她不好再說什么,只好去給學生上課。不知道這件事怎么傳到縣教委去了,當時許德乾老師(曾是陳廷英的老師)來給她做思想工作,希望她將學校的管理工作接手。年輕的陳廷英一聽心里頓時沒底,建議讓安老師接任校長。幾番勸導她接任了校長,時年二十八歲。
一九八六年學校得到國際援助項目基金五萬元(實際為四萬七千元,另三千元用于大通新城學校校基修建),用這些錢修了三棟教舍、訂做了一百套課桌凳,為衙門莊小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就是在這一年她以大通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轉正為公辦老師。由于她不喜應酬,志趣不在政務,而是在業務上,當了幾年校長,她依舊回到喜愛的三尺講臺上。當老師以來她一直秉承的一句話就是:學校的分數線就是生命線,其他一切就是空談。一直以來,衙門莊小學的教學成績一直是東峽鎮十三所小學里名列前茅。后又調入許多公辦老師,為師資力量注入了新鮮血液。陳廷英踏上講臺以來,從嚴律己,她想這些來自外村外鄉的老師為衙門莊小學貢獻了力量,而自為衙門莊人更應該為家鄉做貢獻。所以,自當老師以來,她每天都要改三樣作業本,一樣是作業本,一樣是練習本,另一樣就是家庭作業本。有個家長說家庭作業本老師就別改了,陳老師說那個絕對不行,要是不改,我就沒辦法知道家長對孩子學習的態度。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使她不到五十歲時,眼睛徹底不行了。
陳廷英不但嚴于律己,并教育學生路要踏踏實實地走,不能走捷徑。她說小學教育在整個人生階段是極其重要的階段,如高樓大廈的地基一樣,她之所以認認真真地教是為了學生有個夯實的基礎。有次在同學聚會上,老同學批評她說只知道苦干,不知道巧干,也就是委婉地說她笨。她不置一詞,微微一笑。因為她的學生名列前茅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褒獎。她深究了這個“巧”字,無非就是讓學生代批改學生的作業。但學生他們在同一個起點,根本看不出作業問題所在,更不要說給學生灌輸一種能力,比如培養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待人接物的好習慣,在數學上要培養計算和簡單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她說單單一個計算就有口算、簡算、混合計算等能力的培養。她說小學是最基礎也是最關鍵階段的教育。
當陳老師在二零零六年要求病退時,學校方面極力挽留,她婉言謝絕了。她說教育工作要對得起良心,要對學生負責,教師就是等于在學生的腦子里種莊稼,教學質量保證不了,教師若不認真踏實,“收成”就會減少,自己由于眼疾的原因,精力大不如前。
在從事教育工作三十二年間里(陳廷英老師在衙門莊村教了三十一年),陳廷英為學生勤勤懇懇,學生們也沒忘記陳老師對他們的好。某次她去給兒子劉安開家長會時,民中的老師鄭生云生氣地找到她說給學生布置了作文《美麗的學校》,那個村里的學生都說民中是最美麗最好的學校,唯獨衙門莊村的學生說他們的小學多么好,老師怎么好,那現在你說說你們小學有多好。陳廷英聽后感動而又很驕傲地笑了。
陳老師說她這一生中所遇到的老師也是極好的老師,像孫守信老師不僅歌唱得好,舞跳得也好,數學課更是講得相當精彩,自己之所以對數學發生興趣就是因為受到孫老師的影響。還有一位是沈芳老師,她講課從不拖泥帶水的風格也深深影響到陳廷英。再一位就是上初中時一位叫董克瑞的河南籍的女老師,她的語文課與數學課講的都很好,也對陳廷英產生了積極影響,比如做事以身作則、嚴謹、愛清潔干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