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散去忠魂在 ——“三大戰役”主題采訪紀實
一
8月的遼西大地驕陽似火,碧空如洗。翠綠翠綠的蘆葦蕩,蓬蓬勃勃,綿延天際。茂盛挺拔的玉米林,如齊裝待發的士兵,威風凜凜。
懷著朝圣的心情,我們走進了黑山阻擊戰舊址、塔山阻擊戰舊址、遼沈戰役紀念館……
1948年4月,冬季攻勢結束。東北戰場上,敵我態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我人民解放軍已解放了97%的土地和86%的人民。國民黨東北“剿總”部隊的實力已大大減弱,總兵力下降到55萬人,被分割、孤立在沈陽、長春、錦州三個狹小地區。國民黨國防部與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對東北戰場的想法有分歧。東北蔣軍已處欲守無力,欲撤難舍,猶豫觀望狀態。與其相反,我東北人民解放軍日益壯大。在冬季攻勢結束后,經過調整補充,兵員充足,裝備改善,總兵力已達100余萬,占有較大優勢。按照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我東北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東北“剿總”部隊的大決戰開始。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10月5日,東北野戰軍指揮機關首腦林彪、羅榮桓、劉亞樓進駐錦州西北牤牛屯。
1948年10月下旬,東北野戰軍依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確定的“采取誘敵深入,打大殲滅戰” 的作戰方針,在黑山地區同國民黨軍西進兵團展開一場英勇頑強的陣地阻擊戰。10月23日,戰斗打響。24日,敵人以5個師的兵力,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向我陣地全線猛撲。“101”高地遂成為敵我爭奪焦點。剎那間,硝煙彌漫,鋼鐵傾瀉,炮聲震耳,彈雨紛飛。陣地上,彈坑累累,焦土堆堆,草木燒光,工事盡毀。東野十縱二十八師擔負“101”高地阻擊任務。全體將士,面對數倍于己的武裝到牙齒的廖耀湘兵團,萬眾一心,立下“誓與陣地共存亡”的誓言,在凜冽的寒風中,身著單衣,奮勇抗擊,前仆后繼,血灑山頭。下午3時左右,敵人經過兵力調整,向“101”高地發起第四輪進攻。在猛烈的炮火轟擊配合下,兩個營的敵軍(由青年軍官組成的“效忠黨國先鋒隊”)向山頭爬來。“101”高地上,經過炮火和飛機的狂轟濫炸,工事已損毀大半。面對成倍的敵人,二營的指戰員們英勇還擊,奮力殺敵。四連一排只剩下5名同志,子彈、手榴彈打光了。排長李永發一躍而起,端起刺刀,大吼一聲“沖啊!”帶領戰士殺入敵群,和敵人展開白刃肉搏,他們一連刺倒10幾個敵人,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在三天三夜浴血鏖戰中,101高地被炮火削去兩米,陣地曾兩度失守。二十八師師長賀慶積將軍在回憶錄里這樣描述:(25日)暮色中,我同八十二團的領導登上了硝煙彌漫的101高地,在一簇簇燃燒的火光中,我看到的是一幅難以描繪的殘酷場景。硝煙拌和著焦土的氣味刺人肺腑;堆積式工事已被夷平,在大大小小的彈坑里,散落著炸碎的木塊、草片、麻袋;血肉模糊的尸體漫山遍野,目不忍睹……很難想象我們的戰士在這里經受了什么樣的考驗,也許,只有數字能說明戰斗的激烈程度,那就是猖狂的敵人平均每天要向這座高地發起近10次攻擊,丟下數百具尸體,我們每天在這里傷亡1個營的兵力,消耗10萬余發子彈。
靜默肅穆的“黑山戰役烈士之墓”,安葬著746名革命烈士忠骨。“功昭日月,氣壯山河”。他們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黑山大地。公墓南側聳立著高13.5米的紀念塔。塔身正面是“黑山阻擊戰烈士紀念塔”。塔身北面是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政委羅榮桓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烈士名錄、紀念碑碑文,莊嚴屹立,供人們瞻仰祭奠。在“ 101”高地戰場原址,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十縱隊后代立了一塊石碑,上書“猛進精神永存”六個血紅大字,遒勁有力,炫目生輝。
城北高地有座建筑精美、風格別致的天主教堂,這里是當年十縱二十八師指揮所所在地,紛飛的炮彈曾在高聳鐘樓上留下傷痕。登上教堂塔頂,極目遠望,“101”高地,這座被炮火炸得遍體鱗傷的土石山,已覆蓋上一片蔥郁的松林。在這塊人煙繁茂、草木葳蕤、莊稼碧綠的黑土地上,戰爭的創傷,早已平復,烈士們的英靈長存。
黑山阻擊戰,我英勇之師,將士同心,軍民協力,用血肉之軀守住陣地,粉碎了國民黨軍西進兵團的妄想。黑山阻擊戰的勝利,為全殲國民黨軍西進兵團創造了條件,加速了遼沈戰役的勝利進程。
在遼沈戰役紀念館,保存著一棵軀體皸裂的枯樹。當年塔山阻擊戰中,這棵樹曾為人民解放軍戰士擋住許多槍炮,而被命名為“英雄樹”。英雄樹殘留著許多槍眼和彈孔,它浸染過烈士的血跡,雖然干枯了,卻始終沒有腐朽,仍滿身浩然正氣,讓人頓生敬畏。在這里,還陳列著一份沾著血跡的“立功計劃書”,是“八九團三營七連二排八班”祝萬平、全興山、金龍石、孫永學、高承權、趙文九、張英發、楊連玉、宋祿、尹正善等10名戰士同立,時間是“一九四八年六月x日”,“立功計劃書”從“戰斗上”、“克服困難上”、“鞏固部隊上”、“群眾工作上”等四個方面做了詳細要求。他們遵循毛主席“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偉大號召,他們打的是有準備之仗。
在英烈館中,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是那么鮮活生動,這些烈士中,有許多是在塔山阻擊戰中英勇犧牲的英雄。
為實現中央軍委迅速攻克錦州的命令,東野第四縱隊第十二師三十四團,奉命扼守塔山堡等主要陣地。1948年10月10日開始,國民黨軍東進兵團每天集中3—5個師的兵力,在飛機和軍艦炮火支援下,向塔山輪番攻擊。第三十四團指戰員憑借臨時構筑的土木工事,,發揚人在陣地在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與國民黨軍展開反復爭奪。工事一次次被摧毀,又一次次修復。前沿塹壕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有的連傷亡大半,仍以一敵十堅持戰斗。子彈、手榴彈打光,就用石塊還擊,甚至肉搏。10月13日,警衛連班長張永昌打光子彈后,率全班戰士與敵人展開肉搏戰,不幸壯烈犧牲。經過六晝夜激戰,第三十四團指戰員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先后打退敵人幾十次集團沖鋒,守住了陣地。第三十四團被縱隊授予“塔山英雄團”光榮稱號。張永昌也被譽為“鋼鐵戰士”并授予“毛澤東獎章”。
塔山阻擊戰,當時人民解放軍不僅人員少,且地形上不占優勢,這一仗能打下來是一個奇跡,是歷史上不可復制的戰斗。有鋼鐵般的意志才有鋼鐵般的陣地,這一仗打的是士氣。
戰后,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說:沒想到他們打得這樣好,打的是政治仗啊!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政治委員羅榮桓說:塔山這個仗啊,錦州這個仗啊,的確帶有一定的冒險性。因為打到敵人真正的要害處,敵人必然要在垂死中掙扎,盡可能集中他們所能出動的兵力與我決戰,以圖破壞我們這個勇敢的作戰計劃。我們在歷史上還沒有打過這樣的大仗。……經過這一仗的考驗,可以說我軍的戰斗力已發展到了攻無不克、守無不固的新境界。
10月26日至27日,東野六縱在黑山勵家窩棚一帶“浴血頂住十萬兵”,協同野戰軍主力全殲蔣介石最精銳的部隊廖耀湘兵團。26日拂曉前,六縱十六師四十六團前衛部隊與敵軍遭遇。敵強我弱,眼看戰士一個個倒下去。團長吳純仁和政委張天濤當即組織四個連的兵力外加一個機槍連、三門迫擊炮向敵人發起猛烈攻擊。在攻打一座孤立房屋時傷亡較大。一個叫吳貴的戰士,用刺刀捅死四個敵人,最后他緊緊抱住一個敵人,拉響身上的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以傷亡數百人的慘烈代價,終于搶占了勵家窩棚,全殲敵人一個營。二連指導員孟賢學率二排戰士追殲頑敵,直到全部壯烈犧牲。團政委張天濤,營長何侖元、賈連科,副營長李永祥也英勇犧牲在戰場上。
東北野戰軍攻錦打援,國民黨軍東西對進。錦州攻克,國民黨軍東進兵團被阻于塔山,未能前進一步,西進兵團徘徊于彰武、新立屯,陷于無用之地。
東北“剿總”副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杰哀嘆: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著東北,一頭挑著華北,現在是中間斷了。
遼沈戰役歷時52天,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中的第一場戰役,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國共兩黨的力量發生巨大改變,成為“新中國的曙光”。
二
初秋的江淮平原,石榴泛紅,芝麻飄香。我們一路走訪一路思考,繼續洗禮補鈣、淬火加鋼。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這首冀魯民歌風味的歌曲在解放戰爭時期廣為傳唱。截至1948年秋,解放區的面積已擴大到235萬平方公里,人口1.68億。中共中央在解放區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全國有1億人口的農村實行了土改,解放區的土地革命基本完成,實現耕者有其田,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發展,在“參軍保田”的口號下,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持戰爭的人力、物力不斷加強,解放軍的隊伍不斷壯大。而國民黨官僚階層在抗日戰爭結束后,乘機大發國難財,國民黨自上而下腐敗成風。同時,派系斗爭日益激烈,矛盾日趨加深,各地方實力派反蔣呼聲越來越高。為解決國民黨政府財政赤字,蔣介石于1948年8月19日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發行金圓券,搞幣制改革。但不到三個月,就宣布放棄限價政策,幣制改革宣告失敗。國統區物價飛漲,人心浮動,社會動蕩,罷工、罷課、罷市此起彼伏。
在淮海戰役發起前幾個月,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與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指揮員反復磋商,聽取作戰意見。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粟裕三次建言,就作戰重點和戰略決策提出建議,最終得到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采納。
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華野向黃百韜兵團出擊開始,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團被全殲、杜聿明被獲而勝利結束。這場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南線主力進行的偉大戰略決戰。華東、中原野戰軍和華東、中原、華北的地方武裝60萬人,同裝備和數量均占優勢的國民黨軍劉峙、杜聿明集團80萬人進行了66天的浴血奮戰。首殲黃百韜兵團于碾莊圩,繼殲黃維兵團于雙堆集,再殲杜聿明集團于陳官莊,共殲國民黨軍55.5萬人。
斯大林稱贊,淮海戰役打得很好,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跡。60萬戰勝80萬,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如今,在淮海戰役紀念館、碾莊圩戰場,在臨渙鎮文昌宮、小李家、蔡洼等總前委會議指揮部舊址,淮海戰場的熱血故事以及戰爭背后的動人事跡仍在廣泛流傳。
淮海紀念館,有一處人民支前體驗區。陳列著江淮大地隨處可見的碾子、磨盤、小推車。淮海戰役期間,淳樸的老百姓就是用這些工具碾磨糧食,用小推車把糧食拉到前線的。“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是當時百姓全民支前、全力支前的真實寫照。淮海戰役前,中原軍區頒布了禁止無價排差的布告,并詳細規定了用工的支付費用。有了利益上的一致,解放戰爭就成為了人民保衛土改成果的戰爭,人民把支援前線當做了自己的事業。有一組數字可見當時人民群眾支前的壯闊場景:淮海戰役期間,動用民工54.3萬人,大小車88.1萬輛,挑子30.5萬副,擔架20.6萬架,糧食9.6億斤,牲畜76.6萬頭……成千上萬的老百姓推著小車、抬著擔架毫無畏懼,激情澎湃,在炮火中穿行。支前的民眾匯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匯成了摧枯拉朽、埋葬舊世界的滾滾洪流。
所以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陳毅語)
“軍民一家十分親,軍愛民來民擁軍;見面爭著去慰問,小孩拉衣不離身。”“參軍家屬真光榮,大人小孩受尊重;缺米沒柴給補助,收獲種地來幫工。”這是當年老百姓喜歡傳唱的歌謠。
碾莊圩戰斗紀念館,館內陳列著 “邵大媽送兒上戰場”、“鄒允年舍命救傷員”等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血染的人橋”故事感天動地。潘橋村有一座鐵路橋,鐵路橋橫跨不老河,長約百余米,是我軍從臺兒莊南下包圍黃百韜部的必經之路,我軍指戰員和車輛正源源不斷地經過此橋奔赴戰場。國民黨軍出動了十多架飛機輪番掃射轟炸,大橋被炸垮了三孔,部隊前進受阻。在邳縣黨組織的帶領下,潘橋、汪場等周邊二十余個村子的群眾,聞訊而動,扛門板、抬木棒,冒著敵機密集的轟炸奔向潘橋。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下修橋幾乎不可能,而部隊又急需過橋!情急之中,幾十名青壯年肩扛門板、木棒,沖過去站在了被炸毀的橋下,架起了一座人橋!戰士們從“人橋” 上快速通過。敵機還在在掃射、轟炸。槍聲、爆炸聲響成一片。“人橋”卻巋然不動!有人受傷了,馬上有人去替換,有人犧牲了,立即有人接替,殷紅的鮮血染紅了不老河。大家伙抱定一個信念,部隊的前進不能停!11月,天氣寒冷,夜里河水刺骨,老人們熬好姜湯、溫好酒,給橋下的勇士暖身子。就這樣,人民群眾用肩膀扛起大橋,堅持了一天半時間。在這場斗爭中,邳縣有十幾個民工傷亡。人民群眾冒著敵機的猛烈轟炸,用血肉之軀扛起了子弟兵前進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