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學》蒙、藏、維文版創刊1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座談會合影
10月16日上午,由《民族文學》雜志社和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主辦的《民族文學》蒙古、藏、維吾爾文版創刊10周年座談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中國作協名譽主席丹增,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葉梅,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局長李萬瑛,《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彭學明等出席座談。會議由《民族文學》副主編陳亞軍主持。
吉狄馬加在講話中談到,中國共產黨從建黨開始就高度重視民族工作,重視民族理論的實踐。眾所周知,我們今天所談到的少數民族文學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真正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歷史事實。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文學隨著共和國的成長而取得長足進步。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全國唯一的少數民族國家級刊物《民族文學》于1981年創刊,隨著民族文學不斷繁榮,這本刊物也在不斷豐富和壯大,于2009年創刊的蒙、藏、維三個少數民族文版就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明。他希望《民族文學》繼續辦好三個少數民族文版,為培養民族文學后備力量,為人民提供更多精神食糧,為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繼續向前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白庚勝表示,正是無數人不計回報的工作和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支撐《民族文學》三個少數民族文版為維護民族文學乃至中國文學的完整性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丹增總結了《民族文學》出版三個少數民族文版的貢獻:一是進一步厘清了少數民族文學的概念;二是凝聚了有關少數民族和民族文學的共識;三是促進了民族文學良性發展的態勢。“十年光景,風雨同舟”,作為《民族文學》三個少數民族文版創刊時原主編,葉梅感觸良多。親歷創刊籌備,她仍然清晰記得領導、專家們親切的關懷和老翻譯家們無私的支援,至今想起依然滿懷感動和感激。創刊前夕,布赫、熱地、鐵木爾?達瓦買提三位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分別為三個少數民族文版題寫刊名,這對于整個《民族文學》編輯團隊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支持和鼓舞。在眾多支持和鼓舞下,《民族文學》三個少數民族文版得以走到今天,為展示多樣化的民族文學之美提供了重要平臺。
石一寧在致辭中談到,自2009年創刊以來,《民族文學》蒙古、藏、維吾爾文版深得少數民族母語作家們的青睞,更深受本民族讀者們的歡迎。三個少數民族文版《民族文學》每期譯載國內各民族作家以及世界著名作家的經典和優秀作品,并開辟“母語原創”欄目,刊發母語佳作。三個少數民族文版創刊以來,分別出版了62期刊物,發表了700多篇翻譯作品,其中包括老舍、汪曾祺、鐵凝、莫言、王蒙、瑪拉沁夫、吉狄馬加、馬識途、阿來、葉梅、葉廣芩等國內700多位作家的優秀作品,以及海明威、泰戈爾、羅曼?羅蘭、巴勃魯?聶魯達、奧爾罕?帕慕克、弗?米斯特拉爾等數十位世界著名作家的佳作。蒙古文版還發表了180多篇母語作品,200多位翻譯家參與翻譯工作;藏文版發表了160多篇母語作品,140多位翻譯家參與翻譯工作;維吾爾文版發表了140多篇母語作品,160余名翻譯家參與翻譯工作。因此,《民族文學》蒙、藏、維文版是一個文學交流與借鑒的重要園地,少數民族母語作家從中獲得營養和啟發,從而提高文學自信和創作水平。一些母語創作新人,通過《民族文學》蒙、藏、維文版脫穎而出。廣大母語讀者通過閱讀刊物獲得思想的啟迪、情操的陶冶和審美的享受。除日常辦刊以外,10年來《民族文學》立足三個文版,通過舉辦培訓、座談交流等形式助推少數民族文學的進步,以實績彰顯少數民族母語文學的重要性。
李萬瑛、彭學明、艾克拜爾?米吉提、吉米平階、阿拉提?阿斯木、包銀山、趙晏彪、郭雪波、葉爾克西?庫爾班別克、鄭風淑、布仁巴雅爾、次仁羅布、海德才、葉爾達、哈森等專家、作家、翻譯家先后發言,他們中有的是蒙、藏、維三種少數民族文版創刊的親歷者,有的則常年承擔著內容審讀和翻譯工作,對刊物十分了解,有著很深的感情。大家紛紛表示,將一如既往支持雜志,并希望它越辦越好。
哈聞、艾克拜爾?吾拉木、陳崗龍、扎巴、拉先加、艾布、阿合買提、吾麥爾江?吾吉艾合麥提、達哇才讓、阿不都拉、陳濤、張健、嚴英秀、金革等作家、學者,以及民族文學雜志社全體編輯等70余人參加座談會。(文、圖/中國作家網記者 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