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各民族人民的偉大創造
在10月14日召開的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代表們凝神注目,認真聆聽,既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來自中國作協和文學界的深厚情感,也為各民族作家近年來共同創造的文學成就而自豪,為正在進行的火熱生活、創作實踐而感奮。他們暢談“團結”“時代”與“創新”,期待報告中令人振奮的工作舉措得到落實,思考未來創作的方向與目標,表達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信心。
土家族作家葉梅說,中華文化從古至今是由56個民族共同構建的,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文學繁榮也是由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今后我們要以團結、創新的姿態融入時代,扎根人民,深情關注民族的進步與發展,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力作,努力攀登中國文學新的高峰。
壯族作家馮藝認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中華民族文化與中國各民族歷代先祖的生活經歷等密切相關,是我們的先祖一代又一代辛勤創造的,所以我們理應對中華文化根脈有溫情和敬意。在寫作中,他始終把壯族文化放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大格局中加以體現,堅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努力在自己的作品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
土家族作家陳川認為,作為一名少數民族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深感在這偉大的時代,民族文學必將煥發出新的活力,譜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民族的輝煌篇章。他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關于文藝工作、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民族地區深刻變遷,用優秀作品為新時代增光添彩,推動少數民族文學事業再上新臺階。
蒙古族作家郭雪波表示,今后會繼續堅守中華民族優秀文學傳統,把自己文學創作之根深深扎進人民和民族的文學泥土里,汲取營養,創作更優秀的文學作品。中華民族厚重的土地拒絕浮淺的寫作,一個作家必須具有正確價值的歷史觀、文化觀、世界觀,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民族、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厚重土地的優秀作品。
土家族作家向云駒認為,70年來民族文學與各民族的進步同步發展,它也以自己朝氣蓬勃、豐富多彩、昂揚向上的氣質和才華,展示著各民族發展進步中的精神力量和精神面貌。在祖國大家庭的關愛下,在漢民族和各民族互相的幫助下,各少數民族大多都具有和經歷過跨越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將續寫這種偉大的民族關系和文化關聯,以這種偉大的文化背景為文化自覺,創作出各民族新的文學史詩。
滿族作家侯健飛說,中華文明之所以氣質獨特,是因為在漢文化為主流的文化長廊中,永遠鐫刻著多民族文化的絢麗身姿。作為一個少數民族作家,我們既要熟悉歷史,更要書寫謳歌現實。70年來,少數民族文化不斷被搶救、發掘、傳承和發揚,少數民族作家作品得到特別重視和扶持,這一點從新中國成立后六次召開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就能看出。
滿族兒童文學作家王立春父姓完顏,母姓瓜爾佳,先祖們從長白山走來。她提到,自己的血脈里一直奔騰著祖先桀驁不馴的氣息,“我的身后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少數民族每一個分子的生機必將豐沛這個偉大的多民族大家庭。我作品中的人物在成長,我的民族在成長,我也在成長。”
鄂溫克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鶴在離開呼倫貝爾草原趕往北京的時候,草原上落了第一場雪,莫日格勒河已經結了薄薄的冰層。作為一個蒙古族作者,他一直在草原上,像真正的牧民一樣生活。以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森林為背景地,他創作的自然文學作品,就是為了寫下這些生活的故事。
回族作家馬笑泉提到,民族的精神和氣質是比服飾、飲食、風俗更深層、更長久的存在。在不可逆轉的現代化進程和必須直面的全球化語境中,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作家融入到本民族寫作中,展開對世界和人心的想象與探尋。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中,民族文學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應是基于民族的核心精神和獨特氣質的轉化與發展。體認此精神,培養此氣質,以此去熔鑄自身所遇到的一切鮮活經驗,是作家的終身功課。
藏族作家嚴英秀表示,少數民族作家以自己的成長見證了中華多民族繁榮共存的偉大時代。“未來,我們將更辛勤地耕耘在這片園地,以花開鳥鳴的好風景回報黨和人民的陽光雨露,回報這片堅強多情的土地。我們將以更廣闊、瑰麗的文學書寫,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而56個民族多樣化的文學書寫,必將以自己獨特的色彩和芳香,共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水草豐美的精神家園。”
(中國作家網集體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