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小說“中間性”審美的體驗和意義 ——以《糖婚》為例
網絡文學從進入大眾視野、參與日常生活到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內容支撐,二十年來,其文本樣態和審美氣質都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小說在題材、體量、開發前景和粉絲文化上的日益成熟,不僅完成了網絡從“文學新媒介”到 “文本新語境”的變遷,而且也完成了自身在文學審美上的融合與迭代。讀者的閱讀選擇與資本市場的開發選擇同時攪動網絡小說的自循環,并與小說自身的創作規律形成了新的對話關系和審美體驗。
近幾年來,現實題材作品持續受到市場關注。在今年開評的第三屆網絡文學雙年獎中,首期榜單中有蔣離子的現代都市情感小說《糖婚》,而在這部作品早在2017年就獲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與中國作家協會評選的“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糖婚》的情節本身并不復雜。小說以周寧靜、方致遠夫婦六年的婚姻生活,以及他們面臨的來自現實和自我的一系列挑戰為主線,描繪了以高中同學為主要構成的青年人生活狀態。從文本呈現來看,小說一方面在故事沖突上站穩了現實主義的立場,囊括了子女教育與職場危機、家庭日常與精神出軌、價值沖突與性格焦慮等主題,并企圖以此向思想深處掘進;另一方面,在人設上,“圖鑒式”的人物排列替代了“群像式”的人物塑造,即時性閱讀的快感操縱著情節推進,自覺回應著“隱含讀者”,也在表明文本的網絡身份。而這兩種傾向的共生,既體現了傳統文學與大眾文學在主題和趣味上的雅俗融合,也確證了“中間性”審美已經成為網絡文學精品化過程中的必然存在。
網絡文學研究就其審美方式的轉換曾提出“實時欣賞”的概念——當然這里不是主要討論傳播媒介角度的“實時”和“延時”,而是從閱讀過程中讀者產生的審美體驗的角度,對這個以傳統文學為參照系的概念進行討論。網絡文學在閱讀上有即時性、一過性的特征,“瀏覽式”“娛樂式”閱讀消解了傳統文學作品在文本傳達上的宏大意義建構。而傳統文學需要讀者在文本閱讀過程建構文本語境和心理距離,并且在“深入讀”“反復讀”的過程中獲得思想意義的追問。網絡文學因其與后現代文化之間的圖底關系恰恰是要消解這個距離,把代入感替換為讀者欣賞過程的重要手段,讀者完全無需以思想高度、生活閱歷和處世態度來促成對文本的理解,文本也無需對主人公的情感狀態做足夠的邏輯鋪墊,閱讀雙方進入了“實時狀態”,讀者變成一個領到“任務”的“游戲者”。
在《糖婚》中,“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灰調審美主持著人物的情感線索。開篇就是方致遠的假離婚和老巴的真離婚帶出陸澤西的離異和明杭的單身,大學同學四人的情感狀態全部預警,之后出場的方致遠的前任柏橙,周寧靜的表哥周寧海、上司邁克,與陸澤西合租的童安安以及海莉的哥嫂等等,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現實中正在單身、成為單身或者渴望單身,這些生活的負重與無奈一一襲來,現實生活的濾鏡被關閉,“雞湯式”美好的烏托邦被打碎,“喪喪”的真相被揭開,對于美好生活所有的“抄近路”都被切斷。這種對傳統中心話語的拒斥和對“王子公主最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價值顛覆,暴露了后現代主義語境下人作為主體已經不再穩居中心位置。周寧靜精心經營、全力控制下的婚姻在丈夫的前任空降和學區房的合力作用下搖搖欲墜,而實際上方致遠是一個對家庭極負責任的男人,與前女友也并未有舊情復燃的愿望和事實,他寬容隱忍,以家庭和諧的名義對周寧靜的生活管制和精神控制照單全收,也抵不過幾個小小的誤會對婚姻的蠶食,讓“糖婚”變成了“苦婚”。而那些以他們為榜樣的昔日同學也個個堪憂:通過相親結婚的海莉和老巴因價值觀迥異離婚后發現已經有了孩子;陸澤西在快節奏、高壓的生活中以游戲人生的面具逃避著與感情的面對;明杭因父重病從北京回到家鄉后依然身無所系情無所依……
在這樣的人設和劇情中,領到閱讀任務的游戲者(讀者)不會糾結人物前傳的合理性,也不會考證這些波折對于生活的顛覆或個別情節的獵奇,讀者將在小說中這些人——每一個在自己戰場上敗下陣來的人中間打開一個“平民化視角”,然后透過視角在文本找到“自己”,并因此獲得閱讀快感甚至是共鳴似的心理撫慰,實時閱讀的契約在認同的療愈中自然形成。人設劇情中“實時閱讀”的要素成為文本與時代主流觀念進行博弈的表現,也成為作品增強文本受眾黏性的硬核,支撐起了小說的內部張力。除此之外,《糖婚》中“霸道總裁”“青春愛情”等“梗”盡管不再處于故事框架的軸心位置,但在情節推進中仍然時斷時續,作者沒有完全剝離網絡文學帶有的狂歡氣質的閱讀屬性,用通俗的大眾性維持著“實時閱讀”的溫度。
不可否認的是,“實時閱讀”和“延時閱讀”都不會孤立存在,純文學的文本中會有“實時閱讀”的瞬時快感直擊讀者,與讀者感官同步;網絡文學也同樣會有建構閱讀期待和心理距離的文本要素,供讀者進行多維度的想象和思考。《糖婚》關于“延時閱讀”的審美體驗主要來自于它的題材,小說關涉到子女教育、婚內價值觀、事業晉升困境、金融詐騙、養老問題、大齡婚姻、辦公室戀情、青年精神問題等社會問題,同時也給出了不同的出路和答案。現代都市情感題材因其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會主動調度讀者的“經典成見”和道德評價,并引導他們根據以往同類題材的時間序列和作品質感,憑借個人的情感體驗、社會閱歷對眼前的文本產生閱讀期待,作品由此進入“延時閱讀”的環節。
比如:周寧靜和方致遠的情感是否能經受得住來自愛人的信任考核,陸澤西在任性的感情游戲結束后會不會塵埃落定,付麗麗“磨刀霍霍”向同學的金融詐騙最終如何收場等等。作品通過這些“愛無能”“愛無力”“愛無法”的人們,意圖呈現的并不是人設本身,而是通過他們對于婚姻和愛情的質疑與出離,對婚姻進行更為深入的拷問:即作為歷史進程中穩定的社會細胞,作為社會機構中的基本組織,作為人的身體和感情的棲身之所,在對抗現實變化和自我成長帶來的焦慮時,婚姻是否比單身有更多優勢?婚姻愛情的題材和現實主義的歸屬暫時消弭了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的壁壘,再次使網絡小說獲得了延時閱讀的體驗,獲得了網絡文學向內的思想探究。
人設在故事情節的“套路化”中崩塌,已經成為網絡小說閱讀的基本經驗。“大女主”“瑪麗蘇”“霸道總裁”等人設的重復性使用,讓這些已經無法引起讀者興趣的“命中注定”,無法再以“白日夢”的方式提升網絡小說文本“實時閱讀”的消費性體驗。相反,在套路的重復中,烏托邦隨著人設的“輝煌”分崩離析,人設的新去處、新選擇顯然也成為網絡文學迭代的重要關卡。可以看出,《糖婚》對這一點是有所考慮的。作為主角的周寧靜并沒有超能力,她不像《歡樂頌》中的曲筱綃,想要創業就有一個腰纏萬貫的老爸,也不像我《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遇到困難就有賀涵救場,盡管有一個情感曖昧的邁克助推了她升職,但隨即“因福得禍”受到調查,周也因此停職。在面對買房、失業等現實生活的難關時,周寧靜沒有得到任何“金鑰匙”的指點,沒有受到一個“藍胖子”的加持,始終依靠自己解決事情消化情緒。開篇就和丈夫離婚的海莉從惶恐后悔到逐漸平靜,認清了自己和老巴之間問題并拒絕復合,靠打工自食其力并對新感情慎重選擇、平靜期待。這些人物的精神成長軌跡清晰,行為邏輯明確,女性形象獨立,不再用童話式的情節和結局作為讀者“實時閱讀”的致幻劑,而是在性別敘事之外拓展了一個客觀的“公民視角”,為小說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關照和更持續的情感來源。
可見,無論是我們自身閱讀體系中的“經典成見”、在場的文本期待還是接下來對于人物和意義的考量,都是“延時閱讀”的切實存在。而在網絡文學的實時閱讀和傳統文學的延時閱讀中間,《糖婚》找到了一個表達生存者情感和闡釋寫作者立場的平衡點,它“去中心”卻不“去思想”,“重人設”更加“重人格”,這種“中間性”選擇既是現實主義生活對文本創作的吸引,也是對網絡文學對自身青年亞文化和消費主義血統的尊重,這種“中間性”審美使《糖婚》充滿了“中間性”色彩,也充滿了“中間性”的力量。
這樣看來,“中間性”審美并不是作品在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之間語焉不詳的游離,而應該是兩種文學樣式進行互補性對話的趨勢和癥候。網絡文學應該從傳統文學在社會開始的責任承擔中汲取思想養料和深沉情感,傳統文學也需要從移動互聯時代的文學表達中反思多元化語境下的藝術傳播。文學經典從來不會對“大眾化”拒之門外,網絡文學也不能以失去思索能力和情感營養為代價表示其立場,這既不是傳統文學對網絡話語的招安,也不是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投誠,因為二者原本就相互關聯,彼此映照,而網絡文學創作中“中間性”審美的黃金分割點也許能夠為兩種文學樣式的交融和諧提供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