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少數民族文學: 百花綻放 全面繁榮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得以確認并不斷發展的70年、百花綻放的70年、萬象更新的70年。“民族文學”的概念,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后才提出來的。當年9月,茅盾在研究《人民文學》創刊號時首次提出這一概念;10月25日,《人民文學》創刊號面世,序言中正式提出“民族文學”這一概念。自此,少數民族文學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文學發展
新中國成立才25天,就提出“民族文學”這一概念,可見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學的重視程度。1950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成立,郭沫若任會長,民族文學研究成為該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955年五一勞動節,老舍召集漢族、彝族、侗族、東鄉族、維吾爾族、蒙古族、苗族、朝鮮族8個民族的11位同志,舉行民族文學座談會,商討民族文學的發展問題。1958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召開少數民族文學史編寫座談會,正式提出編寫各單一民族的文學史,這是破天荒的一件民族文學盛事。之后,分別于1961年、1979年多次召開編寫工作會議,推進民族文學史編寫,至今已經全部完成。7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少數民族文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可謂今非昔比。
在這樣的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逐漸形成并不斷壯大。195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中央民族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前身);1951年6月1日正式開學;1952年語言文學系成立,語文系先后開辦了藏、彝、納西、景頗、傈僳、拉祜、哈尼、壯、布依、傣、侗、水、黎、苗、瑤、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滿、朝鮮、佤、高山等24個語言文學專業班班次。之后,西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云南民族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新疆大學、云南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相繼設置了少數民族文學專業。70年間,少數民族文學學科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完成了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和博士后的邁進。1980年,成立了少數民族文學的第一個碩士點;1983年,成立了第一個博士點;之后,全國多所高校設立碩士、博士點,基本覆蓋了各個民族的文學研究。學科建設方面的發展和完善,為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奠定了人才基礎。
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學研究機構建立起來,并不斷完善。民族文學的研究,最早是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推動的。1955年,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成立,也開始民族文學研究工作;1977年5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以后,轉由該院中國文學研究所進行。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成立(2002年更名為民族文學研究所)。隨后,各省市區也建立了相應的機構,有的是單獨的機構,有的附設在相關研究機構內。比如,廣西社會科學院壯學中心、西藏社會科學院《格薩爾》研究中心等。與此同時,各相關高校也建立了研究機構。比如,中央民族大學1980年建立了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2001年,該所撤銷,新成立的民族文學研究所,附設于民族語言文學系內。不少地方民族院校和一般高校,也相繼建立了民族文學研究機構,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體系。
形成了龐大的少數民族作家隊伍
70年的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征程中,形成了由老中青三代作家構成的龐大創作群體。據統計,目前在中國作家協會中,有少數民族會員約1464人,如果加上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省級作協少數民族會員,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寫作者,則是一支更為龐大的隊伍。
回顧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歷程,出生于19世紀末到“五四”運動前后的老一代作家、詩人是重要的奠基者。比如包爾漢·沙希迪、老舍、沈從文、琶杰、波玉溫、康朗英、唐加勒克·卓勒德、趙銀棠、蕭甘牛、尼米希依提、毛依罕、李旭、蕭乾、李喬、馬加、馬曜、李輝英、端木蕻良、啟功、顏一煙、沙蕾、馬子華、舒群、納·賽音朝克圖、李寒谷、賽春嘎、李英敏、陸地、苗延秀、寒風、郭風、胡奇、關沫南、陳靖、康朗甩、黃裳、楊明、黃青等。這份38人的名單雖然不完整,但從中可以看出,北方森林、草原狩獵游牧文化圈的詩人、作家占了大部分。
于1920年至1930年間出生的少數民族作家,是承上啟下的作家群體,其人數比老一輩要多,主要有:華山、李納、烏·白辛、穆青、胡可、李成徽、艾勒坎木·艾合坦木、丁耶、黎特夫拉·穆塔里甫、王丕震、牛漢、郭基南、蒙光朝、庫爾班·阿里、黃永玉、敖德斯爾、郝斯力汗·庫孜巴尤夫、黃鳳龍、哈吉庫馬爾·沙布坦、莎紅、益希卓瑪、超克圖納仁、馬融、任曉遠、黃福林、特·達木林、鐵木爾·達瓦買提、布赫、楊蘇、儂易天、黃勇剎、巴·布林貝赫、李凖、路地、克里木·霍加、哈寬貴、孟和博彥、柯巖、馬瑞麟、云照光、李根全、安柯欽夫、白練、汪承棟、鐵依甫江·艾里耶夫、瑪拉沁夫、扎拉嘎胡、龍志毅、楊亮才、朋斯克、巴岱等。這批作家親身經歷獨裁統治的黑暗和日寇侵華的災難,同時又在革命與戰爭中看到中國的未來。其中部分作家毅然投入了革命的熔爐,布赫、穆青、華山、烏·白辛、胡可、巴·布林貝赫等就是在火熱的革命斗爭中成長為作家、詩人的。新中國成立時,他們正是血氣方剛的青年,最大的也不過剛到而立之年,他們成了新中國成立后最活躍的青年作家群體。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舊社會度過少年期,在新中國的雨露陽光下成長。1931年至1940年間出生的作家、詩人主要有:趙大年、木斧、李惠文、蘇曉星、滕樹嵩、古笛、白崇義、金哲、瑙尼、周民震、烏瑪爾阿孜·艾坦、胡昭、金成輝、伊丹才讓、汪玉良、包玉堂、韋志彪、普飛、趙之洵、弋良俊、韓統良、韋其麟、曉雪、高深、饒階巴桑、陸偉然、舒乙、伍略、韋緯組、戈阿干、劉榮敏、木麗春、吳琪拉達、蘇長仙、張昆華、王云高、凌渡、石太瑞、柯尤慕·圖爾迪、白先勇、祖爾東·薩畢爾、林元春、馬知遙、夏侃、馬犁、潘榮才、班覺、理由、那家倫、孫健忠、牛相奎、張長、烏拉孜汗·阿合買提、降邊嘉措、冉莊、查干、沙葉新、李陀、朱春雨、敖長福、楊世光、朱瑪拜·比拉勒等。1941年至1949年間出生的作家、詩人主要有:班覺、馬瑞芳、韋一凡、益西單增、席慕蓉、黎國璞、凝溪、哈斯烏拉、潘琦、石定、何培嵩、麥買提明·吾守爾、伊德爾夫、尕藏才旦、霍達、藍懷昌、梁奇才、韋啟文、邊玲玲、馬大京、向本貴、李傳鋒、吳季康、張承志、葉廣苓、南永前、郭雪波、阿爾泰、多杰才旦、黃夏斯榕、馬自祥等。他們的崛起,讓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隊伍變得更加壯大。
新中國成立以后,少數民族作家更是蜂擁而出。1950年代出生的作家主要有:查舜、孫春平、檀林、董秀英、孫春林、于德才、吳秀春、韋國華、龍敏、克尤木·吐爾地、烏熱爾圖、意西澤仁、駱長木、阿蕾、端智嘉、葉梅、孫大川、陳村、蔡測海、金學泉、白雪林、景宜、楊盛龍、趙玫、艾克拜爾·米吉提、江浩、丹珠昂奔、巴根、岑獻青、龐儉克、李甜芬、白山、黃佩華、馮藝、倮伍拉且、黃承基、鬼子、鮑爾吉·原野、阿來、馬丁、扎西達娃、唐德亮等。1960年代出生的有:黃鳳顯、黃神彪、吉狄馬加、基默熱闊、列美平措、伍金多吉、張克扎都、千華、扎西班丹、黃堃、嚴鳳華、關仁山、石舒清、馮良、栗原小荻、陸少平、龐天舒、阿庫烏霧、央珍、巴莫曲布嫫、凡一平、巴音博羅、阿卓瑪瑋、唐櫻、唯色、梅卓、班果、魯若迪基等。這份“50后”、“60后”作家名單肯定很難列全,“70后”作家就更多了,他們慢慢迎來了創作的豐收期,成為少數民族文學界的重要力量。20世紀末以來,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作家登上文壇。因為網絡時代的到來,他們和世界的距離拉近了。紛至沓來的信息使他們具備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資源,思想解放,視野開闊。
經過70年,少數民族作家隊伍發生了重大變化:(1)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在中國的少數民族中,再也不存在作家文學的空白點了。(2)少數民族作家隊伍是一支龐大的隊伍,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一支生力軍。(3)眾多少數民族詩人、作家參與甚至引領某些文學潮流,有力推動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發展。(4)少數民族作家隊伍的整體意識增強。各級各種學會和協會、各類培訓班、經常舉辦的研討會和座談會、各級各種評獎、組團進行國內外采訪以及無處不在的網絡,把少數民族作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頻繁互動的時代,少數民族作家在保存自己民族特性和作家個性的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出現一些共同的創作趨向。(參考梁庭望、汪麗珍、尹曉琳的《中國民族文學研究60年》一書的第四章)
少數民族文學理論得到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少數民族文學理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得益于四個方面的促進:
一、研究少數民族文學史的需要。一方面是探索單一民族的文學史,另一方面是研究少數民族文學的整體發展史。單一民族文學史方面,絕大部分民族的文學史業已完成,若干人口較少的民族也有了該民族文學簡史或簡志。整體民族文學史方面,主要有《中國詩歌通史·少數民族卷》《中國民族文學研究60年》《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編年史》《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編年史》《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中國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等。
二、高校教學的需要。先后產生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概論》《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比較研究》等著作,對少數民族文學的定義、范疇、特征、發展歷程等進行探討。
三、研究機構的項目研究。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先后出版了《格薩爾論》《江格爾論》《瑪納斯論》《南方各民族史詩論》等“中國史詩研究”系列。
四、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和各分會組織大批學者研究重要作家作品,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和論文。民族文學的定義、范疇、特點、手法,重要作家的創作歷程,重要作品的藝術特色等,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研究。其中,“中華文化四大板塊結構”理論的提出,探討了中國文學的整體文化背景,論證了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文學的關系,以及它在中華民族文學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理論研究方面,鐘敬文、馬學良、賈芝、馮元蔚、陶陽、劉錫誠、劉魁立、郎櫻、降邊嘉措、仁欽道爾吉、耿世民、張公瑾、耿予方、畢桪、過偉、藍鴻恩、白庚勝、丹珠昂奔、朝戈金、關紀新等學者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一代的學者也不斷涌現,將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不斷向前推進。
少數民族文學的內容與形式發生巨變
新中國成立帶來了嶄新的文化語境,促使少數民族文學的內容發生了巨變。首先是題材的嬗變。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社會日新月異,新事物層出不窮。少數民族文學從這些變化里,獲得了取之不盡的新題材。民族平等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國家大力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改革開放促進民族地區的發展、新人新事層出不窮……所有這些都給少數民族作家提供了新的創作素材。傳統的牧歌依舊悅耳,但已經融入了新內容;史詩依然震撼人心,長調依然悠揚,但促使作家們更加積極地從新生活中提煉出新內容,服務于新主題——歌頌社會主義,歌頌中國共產黨,弘揚真善美。文學主題變換之迅速,格調之高亢,響遏行云。當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作家們的創作素材越來越多,這是新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
相應地,少數民族文學的形式,包括文學語言、文學結構、文學手法等,也發生了嬗變。新中國成立以前,少數民族文學主要是民間文學。新中國成立之后,教育更加普及,民族文字增多,作家文學很快取代民間文學,書面文學取代了口頭文學,成為少數民族文學的主流。少數民族作家一方面積極吸收民族文學傳統的營養,另一方面又廣泛借鑒漢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學資源,民族文學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多樣。
少數民族文學陣地越來越多
這里說的“少數民族文學陣地”,包括文學刊物、實踐基地和出版社等。1981年,《民族文學》創刊,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是中國惟一的國家級民族文學月刊。2009年后,又出版了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和朝鮮文版,主要刊登少數民族詩歌、小說、散文以及評論文章。1983年11月,《民族文學研究》創刊。該刊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主辦,是中國惟一的的國家級民族文學研究核心期刊,大量刊登民族文學研究論文,影響巨大。
國家民委下屬的《中國民族報》、民族出版社、《中國民族》、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等單位,對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特別是《中國民族報》,2001年1月創刊,推介了眾多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產生重要影響。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對少數民族文學翻譯事業的發展同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省級的雜志也有很多。《邊疆文學》原名《邊疆文藝》,于1956年創刊。半個多世紀以來,刊物為繁榮云南少數民族的文學創作、培養少數民族作家作者隊伍、豐富云南文學百花園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云南的《山茶》(雙月刊),創辦于1980年6月,由云南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主辦,1995年改名為《華夏人文地理》雜志。《怒江》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聯的機關刊物,1982年創辦,發表了州內外作者的大量文藝作品,推出了一大批文藝新人。從2004年第一期起,雜志進行全新改版,生動展現怒江地區的人文地理和怒江人民的風采。
《西藏文藝》1965年創刊,后來停刊了。1977年,《西藏文藝》復刊,1984年更名為《西藏文學》。1982年第6期,《西藏文學》刊發了扎西達娃的小說《白楊林,花環,夢》和金志國的小說《夢,遺落在草原上》等作品,開啟了西藏文學的輝煌時代。
《花的原野》為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全國蒙古語文學最早創刊、最具權威性的綜合性純文學期刊,由內蒙古自治區文聯主辦。刊物重點欄目有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等。《花的原野》除面向國內蒙古族讀者發行以外,還在蒙古、俄羅斯等國家發行。《金鑰匙》為內蒙古自治區惟一的蒙文文學理論批評刊物,創刊于1981年,由內蒙古文聯和中國蒙古文學學會聯合主辦。創刊20多年來,它全力推薦有關當代蒙古文學藝術理論研究的學術論文和評論文章以及蒙古學諸方面的研究成果,積極培養和扶持蒙古文學理論批評人才,為促進蒙古民族文學理論的建設與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月三》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宗委、民語委主辦的刊物,分為漢文版和壯文版,漢文版創刊于1983年,壯文版創刊于1987年。自創刊以來,刊登了大量的少數民族詩歌、小說、民間文學和文藝評論,促進廣西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該刊的壯文版名為《Sam Nyied Sam》,是全國惟一的壯文刊物,設有壯人小說、壯鄉美文、壯族精英、鄉間戲臺、三月三歌圩、文化教育、評論、美術·攝影等欄目。多部壯文長篇小說,就是刊登在這份刊物上的。它和《廣西民族報》壯文版一起,刊登了大量的壯文作品,促進了壯語文學的繁榮發展。
《涼山文學》(彝文版)是我國惟一公開發行的彝文文學期刊,每季末出刊,開設有詩歌、小說、散文、翻譯、學生園地、民間文學、評論、藝術園地等欄目。自1980年創刊以來,它在繁榮彝語言文學、挖掘整理介紹彝民族的民間文化遺產、培養彝語言文學新人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廣大彝文文學愛好者的精神家園。
為促進民族文學的深入發展,各民族文學機構還設立了創作和研究基地。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在內蒙古、青海、廣西、貴州等地建立了民族文學口頭傳統田野研究基地、格薩爾西南研究基地、布洛陀文學田野調查基地、東巴文學調研基地……各省市區民族文學研究機構,也都有自己的調研基地,構成了完整的調研網絡。《民族文學》在全國多個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基層創意寫作與大眾閱讀中心。所有這些,都為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成長的沃土。
少數民族文學活動豐富多彩
70年來,少數民族文學界舉辦了研討會、培訓班、評獎等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有效地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
一、由各研究所、文學協會、高校舉辦的,有學會換屆會、重要作家詩人研討會、重要作品研討會、理論研討會等。其中,由中國作協主辦的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既總結以往工作經驗,又對未來的工作作出規劃,影響深遠。各地圍繞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舉辦的研討會、座談會,也有助于總結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成就,為少數民族文學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二、各種培訓班不斷舉辦。特別是魯迅文學院,已經舉辦了數十期少數民族作家培訓班。《民族文學》主辦的作家翻譯家培訓班已經舉辦多屆,成果顯著。其中,2009年,魯迅文學院第十二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聚集了56個民族的作家;由《民族文學》雜志社、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主辦的全國少數民族作家“祖國頌”創作研討班,將55個少數民族的作家聚集起來,喜迎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央民族大學則通過短訓班、本科班、碩士班、博士班多層次培養民族文學人才。
三、以評獎鼓勵創作。屬于全國性的文學獎項主要有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駿馬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1981年共同主辦的,屬于國家級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項。至今已經舉辦11屆,各種獲獎作品已經達到數百種。“山花獎”是中國民間文藝界的最高獎項,2000年創立,從創立至今已成功舉辦7屆。評獎種類涉及民間藝術表演、民間工藝品、民間文藝學術著作、民間文藝作品、民俗影視音像等,獲獎作品達數百種。《民族文學》雜志每年都設有年度獎。各個省市區也都設置了自己的地方性獎項。這些機制有效地激勵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
少數民族文學對外交流更加密切
新中國成立初期,《召樹屯》《阿詩瑪》《百鳥衣》等作品被譯成英、日、俄等多種文字。僅《阿詩瑪》日譯本就有三種;《召樹屯》的俄譯本于上世紀50年代末在蘇聯出版。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也陸續被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發行,引起國外讀者的矚目。
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等多國學者紛紛來到中國。他們特別關注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并把民族民間文學翻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如美國的馬克·本德爾教授把中國彝族、達斡爾族民間故事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日本的君島久子教授翻譯出版了《白族民間故事傳說集》,還翻譯介紹傣、彝、納西等民族的神話、故事。納西族的《創世紀》日譯本有3種之多;日本《讀賣新聞》在上世紀80年代在第七版開辟專欄,譯載云南民間文學刊物《山茶》上的民間故事,連載半年有余。
進入新世紀,在廣西武鳴縣長期居住的美國學者白麗珠和她的丈夫合作,把她多年在武鳴縣搜集到的壯族民間傳說故事匯集成冊,然后翻譯成英文出版,向歐美各國讀者進行推介。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賀大衛教授,將壯族的古文獻進行翻譯,在澳大利亞出版。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少數民族作家的視野不斷拓展,民族文學與藏學、蒙古學、維吾爾學、突厥學、壯學、彝學、納西學等學科緊密相聯。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對外交流極為活躍,通過出訪、研修、留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接待外賓來訪等多種方式,與日本、美國、德國、蒙古、朝鮮、韓國、芬蘭、匈牙利、俄羅斯等幾十個國家的學術機構和學術同仁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學術聯系。各地也積極通過對外交流活動推介本民族的文化,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多民族文化的豐富性。
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成果豐碩
70年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成果非常豐碩。首先是創作了大量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影視文學。在詩歌領域,產生了納·賽音朝克圖、牛漢、柯巖、韋其麟、巴·布林貝赫、金哲、鐵依甫江·艾里耶夫等重要詩人。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牛漢的《鄂爾多斯草原》、金哲的《東風萬里》、鐵依甫江·艾里耶夫的《為了您,我親愛的祖國》、韋其麟的《百鳥衣》等詩篇,都曾經對中國文壇產生很大的影響。
小說隊伍龐大,李凖、瑪拉沁夫、陸地、李喬、董秀英、趙大年、霍達、烏熱爾圖、阿來、扎西達娃、張承志、降邊嘉措、葉廣芩、白先勇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凖的《不能走那條路》和《李雙雙小傳》、瑪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阿來的《塵埃落定》、扎西達娃的《系在皮繩扣上的魂》、張承志的《黑駿馬》、白先勇的《臺北人》等,都享譽中國文壇。
在戲劇和影視文學里,老舍、烏·白辛、胡可、超克圖納仁、周民震等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老舍的《茶館》成了中國戲壇的常青樹,烏·白辛的《冰山上的來客》等作品影響很大,電影《劉三姐》《阿詩瑪》《五朵金花》都產生了持久的藝術魅力。
散文和報告文學領域,穆青、華山、特·賽音巴雅爾、舒乙、理由等都有佳作。特別是穆青的《焦裕祿》,影響深遠巨大。華山的《英雄的十月》《太行山的英雄們》《踏遍遼河千里雪》曾經對解放戰爭中的人民解放軍官兵產生巨大的鼓舞。
還有少數民族母語文學,出現了一大批在全國影響卓著的作家,如鐵依甫江·艾里耶夫、庫爾班阿里、巴·布林貝赫、阿云嘎、阿爾泰等。少數民族母語文學在傳承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母語文學的繁榮發展,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乃至中國文學繁榮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民族政策優越性的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