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現在時·老藤
老藤,本名滕貞甫,1963年生于山東即墨,大學學歷,1983年開始在報刊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鼓掌》《臘頭驛》《櫻花之旅》《刀兵過》《戰國紅》、小說集《黑畫眉》《熬鷹》《會殤》、文化隨筆集《儒學筆記》《探古求今說儒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遼寧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主席。
作家現在時·老藤
小說月報:請您介紹一下最近讀過的某本書。
老藤:最近在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以前讀過,有點囫圇吞棗,這次是細讀慢讀,讀出了一點滋味。我在《刀兵過》里也寫了類似的故事,有人做了比較,我便又從書架里抽出這部經典之作來重讀。
小說月報:請您描述一下手頭剛剛完成或正在進行的作品。
老藤:剛剛出版了一部表現鄉村精準扶貧生活的長篇小說《戰國紅》,發表在《中國作家》上,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這是一部向脫貧攻堅一線駐村干部致敬的小說,有很多十六年前我在遼西掛職工作的體驗。戰國紅是產自遼西的一種珍貴瑪瑙,看到它會令人聯想到“血化碧”的典故。書中一位馬上就要退休的扶貧干部因車禍不幸犧牲,村民在安葬他的時候,意外地挖出了戰國紅。
小說月報:自己作品中有哪一部,因為創作過程之難忘,讓您對其有特殊的感情?
老藤:長篇小說《刀兵過》。這是一部以遼河口綠葦紅灘為背景,展現近代以來東北百年歷史的小說,小說寫了一對父子鄉賢在一個叫九里的村莊明德弘道、彰善化俗的故事。對這部作品之所以有特殊感情,是出版社出單行本時,因為種種可以理解的原因,把百年歷史截去了三十年,有的讀者讀后感覺意猶未盡,希望接著出下部或第二卷,所以感覺總有一副擔子壓在肩上。
小說月報:您是否有固定的私人寫作習慣?
老藤:有。我喜歡凌晨早起寫作,寫興奮了,正好去單位上班;晚上看完央視《新聞聯播》后也寫,但一般不超過十一點,怕入戲太深影響睡眠。
小說月報:在您評價作家的私人尺度里,最看重的是哪一點?
老藤:責任。我可能是一個保守型的作家,很看重作家的責任感,所以我不會玩文學,只能敬畏文學。曹丕說的“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雖然有點拔高,但也不無道理。有人寫的小說不敢給自己的太太、女兒看,說明什么問題大家都心知肚明。
小說月報:在您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最喜愛的主人公是哪一位?
老藤: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我當時讀了這部小說,安娜的立體形象就出現在腦海里,后來看了改編的同名電影,覺得銀幕上的形象與我腦海里的形象相差很大,我腦海里的安娜雍容華貴、情感復雜,一顰一笑都是獨一無二的。托爾斯泰不愧是大師,塑造的人物會活在讀者心中。
小說月報:您心目中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各自文體的特點是什么?
老藤:我認為三種文體的區別主要在于表現人物的數量和小說的結構上,尤其是結構,是高樓大廈還是別墅平房,結構上區別很大,尤其對于長篇小說創作,結構不對,即使寫夠了長篇的文字,其實還是個大中篇。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短篇小說應該是編輯過的短視頻或微電影,中篇小說是一部小電影或紀錄片,長篇小說就是部年代劇或電視連續劇。
小說月報:除了寫作之外,您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老藤:畫畫。我從小喜歡畫畫,很可惜少時生活環境和條件有限,求師無門、求學無路,只好把心里要畫的東西寫出來,這便是最初的文學緣起。
——《小說月報》2019年第10期封二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