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德修斯之音
作者自敘
2013年,我在《文藝風賞》“發明”專欄發表了十二個超短篇科幻,這些故事共享一個松散的世界觀,后來隨意起了個名字,稱之為“寂寞者自娛手冊”系列。本文即該系列之一。其實,那些故事的內在統一性,毋寧說是當年的一種愁悶心境。如今時過境遷,寫出來的這篇也不甚滿意。特別是,這兩年小說寫得很少,約等于0,拖得越久,就越不想重新啟動,這就像鍛煉身體——長期不運動,就很難啟動。各位寫作的朋友,希望你們永遠不要陷入和我一樣的停頓中。當然,每天醒來,都會發現,現世已經很魔幻了,而我卻還在寫科幻。這是我不想寫新小說的另一個原因。也就是說,對于為何寫作、寫些什么產生了嚴重的疑問。后來看到一位作家說,不是在平靜之處才能寫作,而是寫作了才能獲得平靜。于是用了幾天時間,勉強寫完了這個作品。至于寫作到底能不能帶來平靜,大家自己試試就知道了。
由于無法在三維時空中搭建“阿爾伯特防御”,任何活性存在簇都會在此墜入時間流逝的幻象之海,領受靈性蒸發的危險。不過,來這里撿拾古舊構件甚至直接在此維度上工作的發明家仍絡繹不絕。據說,真正的卓絕者皆信奉靈性守恒之道,明白犧牲與收獲在貝立西變換中互為鏡像,極端之輩甚至把靈性蒸發視作至高的發明藝術。且不論“時間為天賜迷醉之源”這一傳言根據何來,可以確定的是,讓冒險家們心顫神搖的顯然另有他物,這其中當然包括了奧德修斯之音。
——《可推測宇宙第2F次膨脹期發明家手冊》
眾所周知,人類向著銀河系深處邁進的雄心在歷經一百五十個世代的淬煉與風化后陷入消沉,輝煌璀璨的朝圣聯盟漸漸喑啞無光,迎來了第一次大衰退。朝圣主干線上的幾大星域只能勉強維持著松散的聯合,眾多支線星域紛紛跌入“熵淖之淵”,從文明宜居態退回到排斥態,淪為一片片滿目瘡痍的暗窟。每當星寂事件被確認,朝圣倫理委員會便在所有廣播信道中奏響《光明經》,哀悼文明的生滅。起初,即便那些身體樣態改造得早與先祖毫無相似之處的人們,也會在收到經文的一刻,感到周身浮起毋庸言述的悲涼。不過,隨著殖民星的不斷寂滅,幸存者們終究學會了處之泰然。大約正是在這倦意彌漫的時刻,從廣袤的墳塋之地,傳來了巴比倫塔與奧德修斯塔的彼此問答。
按照官方記載,遠在星際延拓局這一古老的機構成立之初,偉大的隱名者已經習得了時空導引術,預見了聯盟的興榮與衰沒,“雙塔銘刻”的構想由此而來。于是,在每顆殖民星上,都會有一座黑色的巴比倫塔和一座銀色的奧德修斯塔,前者記載著本星球有史以來的所有逝者之名,以為永久之紀念,后者則收聽并傳遞著那些從遙不可及的地球傳來的渺茫音信,象征著對母星的忠誠。事實證明,具有希格斯結構的雙塔能夠長久地抵御熵淖之襲(希格斯結構,即阿爾伯特防御陣列在低維時空的近似態)。當文明的遺存在星寂中被抹除,唯有雙塔飽經消磨而無聲矗立,向偉大的創造者給出最后的交代。據推測,正是這種忠于職守的可敬態度,促使某座被遺棄的奧德修斯塔,在無限期的指令等待中有所參悟,向自己的銀色伙伴發出了第一聲問詢。收到答復后,這最初的無主誦經者開始日夜不休地廣播死者之名,并陸續引出了一批效仿者。
朝圣倫理委員會為何會默許這未經授權的廣播?務實之輩認為,頹唐慵懶的官員早已學會對任何無礙大局的蹊蹺之事聽之任之,即便他們有心弄清原委,也無力派出調查團前往陰森的寂滅之地一探究竟。虔敬之人相信,每一個名字的背后,都標記著一段人類與宇宙相處的嘗試,盡管那些不可追憶的生活幾乎一定都充滿了挫折并以失敗告終,但對逝者的懷想總能激起千般甘苦,澆灌枯灼焦澀的心田。
比較而言,色空糾纏學派的解說較少帶有個人情緒:我們將微不足道的一生拴系在一串字符上,憑靠不厭其煩的呼喚、書寫、懷想,排布與之相關的聲光電磁,匹配著紅塵中的奔走求索、徹夜無眠、痛心疾首、策馬揚鞭,以此打磨這生前既已存在、身后仍將駐留的符號。于是當肉身毀朽,因之而起的時空漣漪被熵淖撫平,浸泡了一世血淚的字符就成為待命的記憶單元。一旦被重新道出,曾因這名姓而緣聚的種種機械波紋、分子化合、電子脈沖、量子漲落,又將短暫地應聲奔涌,雖不能在此處重新匯流,卻會在五維時空里皴染出往昔的輪廓,那不可復生的逝者以此永存世間。
對這一描繪,善于以能量體狀態切入高維時空打撈光錐耗散碎片的數字浪人們從未予以證實或否認。他們至多愿意承認,在維度躍遷中,回蕩在銀河系的奧德修斯之音仿如海上浮標,會將人引向一處維度裂谷。與尋常的維度漏網點相比,那超尺度的巨型切口堪稱罕見,令最無畏的打撈客也徘徊不前,貿然趨近者全都形神幻滅,無人知曉那團氤氳混沌通往哪一層位面。
根據官方要求,擁有執照的時空導引師在面對相關咨詢時,應對以上各方說法采取不予置評的態度,也就是說,任由它們成為大衰退時期晦暗生活的調味劑。調研結果表明,在習慣了奧德修斯之音的世代里,那綿長而單調的廣播為人們帶來了程度不同的平靜與樂趣:名門望族借此擴展親緣網絡,將譜系套嵌進古老的光榮傳說;星球志學者獲得了研究殖民星風俗變遷、語言演化、人口增減的重要資料;熱衷掌故的人士喜歡窮盡各種辭書、檔案、野史、秘聞,竭力挖掘每一個名字背后的故事;天性詼諧者則從異鄉異客的古怪名姓中得到了數不清的快樂。至于普通聽眾,與逝者的相遇全憑機緣。偶爾,會有幾個似曾相識的符咒怦然掉落心頭,引出一段水波煙云般的回憶。有時,不眠不休地等著一個無法忘懷的名字再次漫過發膚卻至死而終不可得。當然,大多數的收聽者大多數時候對于大多數的姓名一無所知,那些陌生的稱謂仿佛隨意生成的符碼。但恰是這干燥與空洞的誦念令人倍覺撫慰。畢竟,一想到如此多的不論偉人小人神人廢人天人末人都已流入萬古洪荒,再想到宙中竟煞費苦心揮毫潑墨積天地之精氣造出如此多與自己同樣平庸的生命,而這豐饒的平庸或許才正是文明的柔韌填充,那心情也就自然爽朗了幾分。于是,晝夜不停地收聽奧德修斯之音,成為修身養性、提神助眠、益壽延年的佳選。
不用說,杞憂派信徒一如既往地提出了忠告:初期的朝圣之旅充滿坎坷,人性備受考驗,先賢們因此準許所有人死后留名于巴比倫塔。這樣的安排,無論是為了載錄一切光榮與罪孽以待將來之評說,還是為了闡明不論智賢愚奸在死亡面前一律平等的道理,在當時都不無悲憫眾生之意,但時過境遷,如今竟將存于荒涼之地、乏人問津的姓名無所分別地廣播于寰宇,則實在不妥,倘若色空糾纏學派之說可信,更有兇神惡煞在五維時空中被重新喚起的危險。
不用說,他們的憂慮一如既往地受到了嘲笑。受到啟發的刻舟主義藝術家掀起了一輪改名熱潮,聲稱自己此后的余生都應被稱呼為“霜葉紅于二月花”先生、“變頻朝霞在殘忍的四月色譜上永不凋零”女士、“閱讀本書使你頭腦中的有序信息量增加了”同志、“愛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居士、“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行者、“戈爾本特拉茨和敘拉的圭爾迪韋爾尼和阿爾特里家族的阿季盧爾福·埃莫·貝爾特朗迪諾,上塞林皮亞和非斯的騎士”,等等。本著對個人意愿的尊重,官方表示,只要當事人能準確地背誦出自己的全名,大多數的申請都可以獲得批準,至于在不可預知的將來,本地的奧德修斯塔是否會進行無主誦經廣播、那些不尋常的姓名屆時是否會在銀河系中匯合成一組五味雜陳的詩篇,就只有等到本星寂滅之后才能揭曉了,換言之,全憑時運。
正是這場看似荒唐的鬧劇,促使幾位聰慧的刻舟主義藝術家在對自己怪誕姓名終生不悔的體認中,不約而同地創立了“無樹非臺”主義。自那時起,不論一個人的名字看起來多么惡趣味,穩健之士都不再妄加非議,大家多少都會同意這個淺明而深刻的看法:詞與物之間的關聯畢竟充滿偶然,尤其是在光年的尺度上,語言的變遷如此劇烈,書寫的方式如此多樣,以至于任何一個字符都可能在不同的語言中表示毫不相關甚至截然相反的事物,這意味著,一個人的名字,在另一種語言中可以成為另一個人的名字。換言之,任何一座巴比倫塔上銘刻的本地逝者之名,也就是全部已逝的、將逝的乃至未出生的一切人類之名,即全部所聞見的、未聞見的乃至不可聞見的萬物之名。那些希望通過自己的死亡將文學經典、數學公式、哲人教誨混入奧德修斯之音的努力雖不乏幽默,卻多此一舉,因為無主誦經中的每一聲悼念,都已窮盡了人類可以言述的一切。
在“無樹非臺”主義踐行家看來,似乎毫無征兆的“奧德修斯靜默”其實早在意料之中。他們耐心地勸慰著身邊的朋友,希望他們領悟“誦念一人即誦念人人”之義。當然,身體自有記憶,習慣不易更改,當常伴左右、終日不息的誦經驟然遠去,失落與迷茫都在所難免,有的人甚至從此身心萎靡、一蹶不振。臨床經驗表明,對于這些重度的誦經成癮者而言,強制戒斷、藥物替代都只會適得其反,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們:無主誦經并未停止,那突如其來的靜默,其實是在超度所有因種種緣故而未曾被巴別塔記錄下的無名逝者。在這段漫長的空白背后,是無以計數的沉默亡靈。要知道,這無形的休止符,與大千符號一般無二、不可或缺。
聞聽此言,失神之人便能若有所悟,愁云漸消,有的甚至面露霞光,心生歡喜,仿佛已經聽見所有詞語終于匯聚,那偉大的創造者就要自道其名。
作者簡介
飛氘,科幻小說家,現居北京。主要著作有《純真及其所編造的》《去死的漫漫旅途》,《中國科幻大片》曾獲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科幻圖書獎。現任教于清華大學中文系,作品被譯成英、意、德、日多種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