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好書2019年9月榜揭曉
本期評委:劉蘇里 劉憶斯 陸梅 綠茶 項靜 許金晶 楊慶祥 楊早 羽戈 張弘 張明揚 張英 張勁碩 劉玉海
根據評委投票,本期評出9月好書榜top10。
根據讀者投票,本期評出9月人氣榜top3。
策劃人:王姝蘄
出品方:騰訊新聞
《天才為何成群地來》
王汎森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8月
評委說
誰說大學者一出手就必須得是大部頭,《天才為何成群地來》就是大學者的小文章。其實這本書一點也不小,王汎森先生著文二十余篇,涉及議題雖廣,卻無一不圍繞當代學術發展及人文氛圍的主題,因此這本形散的雜文集,卻也可以作為嚴謹的主題閱讀來看。近年來,社會對古老的人文學有了新的認識和定位——要么視為太專業化,不關心現實人生,于大眾無用;要么覺得人文學應該更靠近科學,或是更能應用到實際的操作。王汎森認為這都是功利的態度,忽略了人文世界的復雜性、多樣性和豐富性,讓古典哲學日益無人問津,讓一些古老的語言幾乎沒人能懂,讓局部地區傳衍千百年的人文知識逐漸消失,以至于全世界的人文學科都面臨了危機。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日,王汎森對人文學科日漸衰落的憂慮日重,這個憂慮應該引起世人的重視,因為“如果沒有人文,我們只有‘生存’,沒有‘生活’。”
—— 劉憶斯
《二條十年(1955—1964)》
趙珩
中華書局
2019年8月
評委說
趙珩這些年寫了很多掌故和回憶文本,如《舊時風物》《百年舊痕》等,這本《二條十年》回憶他1955年-1964年住在北京東四二條的童年和少年時光,以及在二條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物,是一本鮮活的北京往事。幾十年過去了,北京城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已經很難感受到老北京的味道,而這本書,讓我們重回那個時代,看到一個家庭在大時代中的命運起伏和人生變遷。
—— 綠茶
《送行》
袁哲生
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
評委說
《送行》是已故臺灣作家袁哲生紀念文集,收錄其早期絕版作、未發表小說與私人手札。借由這本書,我們看到中外文學經典名作對一位作家的哺養,了解袁哲生迷戀抒情而又極力克制(“做減法”)的風格何所從來。袁哲生在多種文體、多重藝術形式之間穿行,而他也在貫徹自己的信念:小說就是告別人世前,一聲如釋重負的嘆息。他用文學為自己的人生送行。
—— 楊早
《帝國幻象:俄羅斯“國家形象”變遷與他者視野》
張建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8月
評委說
俄羅斯有著悠久的專制傳統,這使它的對內統治和對外擴張形成了一系列互動,進而影響到俄羅斯的現代化轉型。近200年來,俄羅斯一直掙扎在傳統和現代,專制和民主之間,在多次變革的關頭重蹈覆轍,而其外在的“國家形象”也隨之往復變化。幾乎每一個鄰國都有被俄羅斯侵略并掠奪土地的慘痛經歷,而俄羅斯這兩百年來的歷史進程,不但不能讓人改變其霸道、野蠻和具有侵略性的“國家形象”,反而使之更加強化。他者的視野來自俄羅斯自身內在氣質和外在顯現,并非子虛烏有。《帝國幻像》以跨學科研究,對俄羅斯的“國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做了歷時態和共時態考察,而這一研究方向也有待繼續拓展。
—— 張弘
《人世間多是辜負》
李偉長
作家出版社
2019年7月
評委說
《人世間多是辜負》是一本書評集,是評論是發現,是寫作更是創造。
作者有雙火眼金睛,閱讀出文森特、契訶夫、杜拉斯、村上春樹、錢德勒、菲茨杰拉德、福樓拜等等小說里幽暗處的好來,把這些人性里的美、微妙深情串成為了風鈴,悅耳動聽,是一本很好的導讀地圖。
—— 張英
《星辰書》
蔡東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9年8月
評委說
《星辰書》是青年作家蔡東最新的短篇小說集,共收入8部短篇小說。這些作品延續了蔡東對普通人命運悲歡的書寫主題,以細膩的筆法刻畫當代中國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掙扎,為同代生活繪制其圖像和臉譜。與前期作品更注重失敗的無助和獲救的無望相比,《星辰書》的整體格調趨向開闊、溫暖和絕處逢生的生命原力,正如青年批評家劉欣玥所言:“《星辰書》是一部徹底的關于愛與希望的治愈之書”。
—— 楊慶祥
《代表制研究》
趙曉力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19年3月
評委說
本書的一個貢獻,是將學界習以為常的“代議制”做了“糾偏”,名曰“代表制”。這一糾偏不可小覷。它更符合原意,且容易被人理解。
“代表制”(代議制),是近代的發明,理論上系統闡述,源自霍布斯的自然權利學說,以后為諸家承續/補充/改進,成為近現代政制的奠基理論。以美國立憲為標志,代表制逐步成為政治實踐的主流,兩百多年來影響波及整個世界。后一部分構成該作主體,至少從修辭上,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功課”,為近年該領域表述的巔峰。
實踐中,代表制有實虛兩種,作者未有申論。私以為,學術研究,免不了現實考量維度,作者代表制研究的“下篇”,或以此為主題,也是讀者寄望的。
—— 劉蘇里
《成長初始革命年》
王安憶
譯林出版社
2019年7月
評委說
王安憶這本新書,屬于活字文化策劃的品牌叢書——視野叢書的作品之一。按照視野叢書的通行策劃體例來說,本書選取的王安憶作品,以那些緊密反映個人成長與時代變遷的隨筆為主。身為女性作家,王安憶在表達大時代更迭之下的個人生活的喜怒哀樂,以及面對命運的無力感等方面,顯得極其細膩而敏銳。盡管沒有汪暉、李陀等作者的同一系列作品那樣的深邃感和學術腔,但自有獨樹一幟的王氏文風與特點。值得推薦。
—— 許金晶
《“倭寇”與明代的東亞秩序》
劉曉東
中華書局
2019年6月
評委說
自漢訖明,中原王朝一直致力于“朝貢體系”的建立和維護。作者正確地指出,這一持續的官方姿態,其政治含義,遠遠大于經濟目的。它關乎天朝上國的秩序觀,亦關乎其構建的國際關系體系中的“倫理”面相。此一點,前著少有詳細論證,作者發前人所未發之覆。
作者謙虛地說,此著只是以個案為基礎的非系統之作,這恰好是本書的特色:以小見大,據實勾虛。所謂“虛”,即觀念/認知。通過個案,總結出明代朝廷與參與政策爭論/制定及實施者對周邊世界的認知/觀念的形成與改變,反過來又如何影響了政策實踐的走向。這一國際關系史研究的進路,頗多新穎之處。
該作的另一個貢獻,是為“以史為鑒”作了一次堅實的注釋。氏著牽涉東亞體系多邊關系,包括明/日/朝以及琉球國,予析解今日棋盤以重要啟發。
—— 劉蘇里
《回家鄉建一座圖書館》
章瑾
中信出版社
2019年8月
評委說
把一個“念頭”付諸行動,并在克服了無數困難后,成為一時之望,——不只具備了一個好故事的諸多條件,且樹立了從理想到實現的楷模,不是每個人/每件事都有的結局。
在浙江三門縣(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有這么個地方)辦個公益圖書館,真可能比登天還難。但章瑾及其伙伴們,還就真做到了。在七年多的實踐中,圖書館還完成了從“立光”到“有為”的躍升,開辟了民間推動閱讀/參與本地文化建設的新路子。
本書是“有為”發芽/成長/壯碩的輪廓記錄,但其中的許多面相,皆可成為以此為夢者的參考范本。這個范本有過許多改變,惟一不變的,是主人為它設計的宗旨,章瑾用馬丁*路德一句話概括: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要走出門去,種下一顆蘋果樹。
—— 劉蘇里
九月人氣榜
讀者投票最期待的3本好書是:
01
《荷馬之旅:讀書與遠行》理由,3010票
02
《游俠小木客》熊亮 ,2218票
03
《生命的深度:<三體>的哲學解讀》吳飛 ,1966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