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以來—— 《民族文學》實現新發展新突破
作為中國作協主管、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的國家級少數民族文學期刊,《民族文學》自1981年創刊以來,始終以繁榮少數民族文學、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為辦刊宗旨。目前擁有漢、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和朝鮮6個文版。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以來,《民族文學》實現新發展新突破,取得了喜人成績,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2015年相繼被評為全國百強社科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在2017年度全國130種重點期刊的編校質量抽查中,《民族文學》漢文版編校質量為并列第2名并居于被抽查的文學期刊之首。
《民族文學》堅持團結和凝聚廣大少數民族作家,求真務實,出精品、出人才,推出了益希單增、阿爾泰、阿云嘎、郭雪波、葉梅、關仁山、馮藝、黃佩華、凡一平、陳川、石舒清、李進祥、次仁羅布、阿拉提·阿斯木、金仁順、王華、肖勤、馬金蓮等老中青三代作家的新作力作。通過出版專號、專輯、專欄、增刊等形式,推出一大批以反映時代變革與人民心聲為主、其他題材兼顧的優秀作品。通過“大學生詩頁”“本刊新人”等欄目,以及舉辦“80后”“90后”作家對話會等活動,大力培養有創作潛質的青年新秀。7年來,漢文版發表的作品共有200多篇(次)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小說月報》《散文選刊》等報刊轉載或入選各種年選,如馬金蓮的《長河》、孫春平的《耳順之年》、王華的《在路上》等。2019年,《民族文學》漢文版再次擴版,并進入刊發長篇作品的期刊行列?,F已刊發關仁山和楊健棣的《戳腳》、李進祥的《亞爾瑪尼》、谷運龍的《幾世花紅》、光盤的《失散》4部現實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長篇小說,備受好評。
《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字版精心翻譯出版老舍、汪曾祺、鐵凝、王蒙、瑪拉沁夫、吉狄馬加等500多位國內外知名作家的優秀作品,成為國內外文學精品薈萃的家園,為少數民族母語作家打開了一個學習與借鑒的窗口,讓少數民族母語讀者及時了解到當前中國文學的最新狀況,共享當代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镞€加強與母語作家的聯系,積極推介少數民族母語作家的原創精品力作和地方刊物發表的佳作,推動了母語原創文學的繁榮發展,在母語作家和讀者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民族文學》積極關注新時代現實生活,聚焦脫貧攻堅戰,推出了向本貴的《花埡人家》、第代著冬的《鑿壁記》、呂翼的《馬腹村的事》等一批貧困地區扶貧脫貧題材的小說力作。大力扶持基層作者的創作,如在東莞以打工為生的阿微木依蘿和農民工作家侯志鋒、“卡車司機”敏洮舟、“三輪車夫”阿麥、“拇指作家”馬慧娟、“牧羊詩人”王學軍等。關心培養殘疾作家創作,如盲人詩人姜慶乙等。獲得第六次全國自強模范榮譽稱號的殘疾青年李伶伶的中篇小說處女作《春節》在2019年第5期頭條刊發,真切表現了東北滿族女性堅韌善良的美好品質。
《民族文學》雜志社組織作家深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廣東中山、遼寧老工業基地、四川汶川等地,讓作家親臨各行各業生產生活一線,推出一批反映祖國發展繁榮的優秀作品,講述多彩的中國故事,展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雜志社每年舉辦漢、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6個文版和彝文、壯文作家培訓班,提升作家和翻譯家的文學素養,培養了一大批文學創作與翻譯新人。雜志社還通過創建創作基地及基層創意寫作與大眾閱讀中心、進入農家書屋等形式,走進廣大農村、牧區、社區、學校、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為廣大少數民族讀者提供了精美的精神食糧。藏文版發行至藏族地區3750多座寺院,維吾爾文版和哈薩克文版刊發了一批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優秀作品,為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營造了輿論環境。
《民族文學》雜志社充分利用蒙古族、哈薩克族和朝鮮族是跨境民族的優勢,開展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學交流,使中國各民族優秀作家的作品走出國門,被世界范圍內更多的讀者閱讀欣賞,開辟了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新途徑,為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蒙古文版、哈薩克文版分別發行到蒙古國和哈薩克斯坦;朝鮮文版發行到韓國,譯載的多篇作品收入韓國出版的《亞洲小說選》。三個文版還分別推出蒙古國、哈薩克斯坦、韓國作家作品專輯,拓展了國內母語讀者的閱讀視野。2014年,由中國作協和蒙古國作協合編、《民族文學》具體承擔編輯翻譯工作的《中蒙文學作品選集》出版。選集薈萃了中蒙兩國各29位作家的佳作,是兩國人民友誼和文學交流的新見證,也是向中蒙建交65周年和中蒙友好交流年的獻禮。 (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