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畫卷 浩蕩書風 ——“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在遼寧開幕
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圖片為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簪花仕女圖卷》《蕭翼賺蘭亭圖卷》《虢國夫人游春圖卷》《萬歲通天帖》《仲尼夢奠帖》等唐代名跡、中國書畫史上巨作同時現身。10月7日上午,“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是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的以唐代書畫呈現大唐風韻的展覽。
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唐代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一千多年來始終以其開放、包容以及驚人的開拓創造,散發出永恒的魅力,成為后世觀照中華文明史的一塊高地。文以載道,詩以采風,唐代書畫,正是那個時代的生動寫照。此次展覽由國家文物局、遼寧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展出的100件國寶展品中有38件國家一級文物,其中56件為遼寧省博物館的珍貴藏品,其余44件展品分別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上海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旅順博物館、朝陽博物館。
展覽分為“盛世畫卷”和“浩蕩書風”兩大部分,以唐代有關的珍貴繪畫和書法展品形成兩條主線,輔以唐代金器、三彩器、木器、雕塑等多種品類文物,全面展現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民族融合及絲綢之路帶來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再現“大唐盛世”。遼寧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福海表示,今天的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從沒有如此之近。對大唐書畫超越時空的親切感,正是基于千年未變的心理結構和情感基因。“又見大唐”展覽,釋放的是中華兒女期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永恒的情感密碼。
與以往所見以唐代為主題的展覽相比,本展覽是在世界范圍內首次以傳世書畫來呈現唐代的繽紛絢麗。繪畫作為圖像呈現的最佳載體,書法作為記述文字的真實載體,除反映藝術層面的多彩多姿外,更能充分呈現唐代社會的諸多方面,如政治生活、宮廷生活、貴族生活、音樂舞蹈、文學創作、對外交流、宗教信仰等等,豐富世人對盛世大唐的廣泛認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他展覽的不足。
回眸千年前的大唐,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繪畫名跡,組成繽紛多彩的盛世畫卷。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宜人風景,催馬戰猶酣的瀟灑英姿,錦繡的山河成為國家的屏障,多彩的畫卷帶我們走進大唐的社會生活,感受那時的富裕生活和興盛國運。唐代是中國古代仕女畫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仕女畫一改前人風貌,呈現出以“豐肌為美”的審美特征,以張萱和周昉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周昉“初效張萱,后則小異,頗極風姿”,繼承前代藝術風格并發展創新,創作出《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等獨具特色的仕女畫,使豐腴圓潤的仕女形象達到極致之美。
在1972年重新裝裱時發現《簪花仕女圖》原非整幅,而是數幅直絹拼接成的。據此有人推測此圖原為唐代屏風畫,北宋之前被拼接成橫卷,且有補畫填筆。近年來對《簪花仕女圖》的研究一直是學界熱點,對于該作是唐代作品基本達成一致認同。楊仁愷先生曾分別討論了唐代貞元年間服飾的變化,“短眉”“蛾眉”“八字眉”的形狀;貞元間婦女喜施“紅妝”做高髻;簪花與步搖的佩飾;西域猧子的飼養;牡丹花在長安地區的種植與流行;江淮地區的絲織品生產諸多方面,充分證明《簪花仕女圖》反映的時代特征恰恰是唐代德宗貞元年間的社會風氣。同時楊仁愷先生還從畫面的賦色技術、圖案繪制、花卉的畫法等方面印證了其觀點。沈從文先生認為畫中人物形象、面貌、服裝、婦女的蛾眉等均是唐代樣式,但圖畫的題材應是“出浴”“納涼”一類的流行主題,是宋元間繪畫發展成熟的題材。他認為《簪花仕女圖》“作為宋人用宋制度繪唐事,據唐舊稿有所增飾,可能性較大”。
大唐盛世氣勢昂揚雍容自信,透過唐代宮廷、貴族和平民的生活,人們可以更加真切地觸摸歷史,感知盛唐的溫度。從此次展出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可以真切呈現出生活在長安的上層婦女所表現出不同于其他時代的自由、奔放、熱情。《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繪有九人,究竟哪一位是虢國夫人,至今仍懸而未決。
唐人愛馬,狩獵之風盛行,馬球運動風靡全國,也留下了眾多以馬為創作對象的藝術佳作,繪畫、詩歌、雕塑、陶瓷等等不一而足。從唐太宗的“昭陵六駿”到韓干筆下的壯碩駿馬,都是唐朝社會精神的生動反映。奔騰駿馬既烘托了盛唐氣象,也使人感受到唐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展覽中,畫馬的名畫及各式唐三彩馬俑引人入勝,以趙霖《昭陵六駿圖卷》及“昭陵六駿”雕刻噴繪為中心,使人們知曉金戈鐵馬的冷兵器時代軍事生活和唐代的武力強盛,并了解到唐代眾多的畫馬名家和普通人對馬的贊頌與喜愛,而這昂揚奔放的精神氣質,塑造出了繽紛的大唐盛世。
唐代書法是中國書法史的一座豐碑,書家之多,作品之精,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初唐歐陽詢、虞世南和褚遂良確立了楷書范式,法度嚴謹,各具風格;盛唐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書家開辟了草書的新境界,中唐顏真卿、柳公權變方整勁健為雄渾肥厚,展現博大雄強的盛世氣象。展覽除在書法史層面上反映出唐代書法發展面貌之外,通過對書法的載體文字的了解,也可以反映相應的思想、事件,如《萬歲通天帖》從側面反映了武則天的宮廷生活,進而豐富對唐代社會思想的呈現力度。
唐代傳世書法繪畫寥寥無幾,平常更難一睹芳容。此次遼寧省博物館將館藏唐代書畫傾囊而出,是建館至今首次。書法展品順序按照唐代書法史的脈絡和書體恰當安排,將重要書法家及其作品一一呈現,以館藏歐陽詢《夢奠帖》《千字文》、顏真卿《大唐中興頌》、張旭《古詩四帖》四件作品作為重點解讀對象,輔以相應碑帖拓片,力求使觀眾了解唐代書法史的大致面貌,通過相應圖版鏈接也向觀眾介紹了唐代書法對前代的繼承和對后世的影響。
公元353年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催生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也由此奠定了王羲之“書圣”的地位和此后中國書法史的走向。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的近乎癡迷的推崇,確立了近千年“帖學”的流行。隨著歲月流逝,《蘭亭集序》真跡是否存世已成為千古謎團,今人只能通過唐摹本來領略“書圣”的風采,而武則天命人勾摹的《萬歲通天帖》則是認識王氏一門書法繞不開的傳世佳作。《萬歲通天帖》在唐代稱《寶章集》。萬歲通天二年,王羲之十世孫王方慶將祖傳王氏一門二十九人十一卷墨跡進呈武則天,武則天命人以“雙鉤廓填”法精心摹制留內,是為《寶章集》,真跡賜還王方慶。真跡不傳,摹本在流傳中也遭散失,今僅存七人十帖——即《萬歲通天帖》。研究者一致認為,萬歲通天帖中的前兩帖——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是目前存世的接近王羲之真跡的墨跡。萬歲通天帖上共有王方慶七處小楷題記,最后一處題記明確了文獻記載與眼前的墨跡的關系。
此次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1月5日。為方便觀眾參觀,遼寧省博物館開通網上預約參觀平臺,海內外參觀者需要攜帶身份證件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