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傳承,“有新樣”與“別走樣”
2019全國非遺曲藝周近日舉辦,曲藝周以“非遺曲藝薪火相傳”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131個曲藝項目齊聚山東濟南,劇場展演、進社區演出、進景區互動,廣受好評。
曲藝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活躍在中國民間各地的各民族曲藝曲種至少500種,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曲藝類項目共計127個大項193個子項,包含評書、相聲、蘇州評彈、山東快書等等,都為人們所熟知。不過,目前不少曲藝項目都存在劇目傳承斷檔、優秀人才缺乏、創新發展乏力等問題,那么,如何解答這些問題,讓傳統曲藝薪火相傳?
傳承的核心是人,做好“人”的工作,發展才能有根本。曲藝傳承人要回歸本體、學習繼承,打好基本功。曲藝演員要傳承藝術,必須具備堅實的說功、唱功、做功和高超的模仿力,而這些都有賴于演員下大功夫夯實基礎,下長功夫只爭朝夕。同時要與時俱進,當前的文化娛樂方式日益多元,以及新技術新應用加速迭代升級,曲藝的傳承、傳播必須持續創新,與時代更好互動。
北京評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77歲的連麗如現在依舊堅持每天演,每次幾小時。她常在舞臺上“現掛”,根據現場氣氛和現實生活,對“說或唱”表演進行即興安排和調度,演繹出一個個令聽眾心領神會的精彩節目,比如近日在評書中加上向華為致敬打氣的內容,贏得滿堂彩。她在出版評書時也特別要求加上二維碼,讓讀者一掃碼就能看也能聽。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北京評書精彩紛呈,粉絲越來越多,在年輕人中越來越流行。
以觀眾喜聞樂見的相聲為例,一些自詡“現代”“前衛”的相聲表演,不少觀眾卻很快審美疲勞,遺憾地指出其“走樣了”“退步了”——裝傻、賣萌、扭捏做作者有之,迎合媚俗、歪曲歷史、調侃英雄、觸碰底線者也有之,從形式到內容,都與傳統相聲相去甚遠,與藝術精神南轅北轍。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表示,我們的曲藝不僅是養家糊口的生意,更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人情世故、禮義廉恥、做人做事、家國情懷,都在其中。正是因為一代代傳統曲藝人對職業的敬畏、對歷史文化的精彩演繹,不斷給受眾正向引領,曲藝才能千百年傳承不絕,備受群眾歡迎。
當前一些曲藝表演只有其形、不具其神,面上新鮮卻缺乏審美價值,貶低藝人自己,更有損藝術本身。有的人被市場青睞、粉絲熱捧,就漠視基本功的錘煉,走形式、裝樣子,不認真錘煉真本領,而是琢磨一些假把式,最終自己就成了“笑話”;有的人是因為一些人喜歡,就去迎合附和、退而求其次,搞“三俗”段子、惡俗表演,娛樂化的現場看起來熱鬧,只會曇花一現。
這不禁讓人發問:淡化了曲藝的文化特質,這樣的曲藝還是曲藝嗎?失守了基本的文化品位,這樣的舞臺又留得下多少觀眾呢?
曲藝的未來有賴于跟上時代節奏、發出時代聲音的人和戲,不過萬變不離其宗:人必須要德藝雙馨的人才,戲一定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好戲,以此為基礎,發展才能有生氣、有人氣、有市場、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