謳歌中國夢 唱響中國夢
伴隨著新中國走過的70年,文藝創作亦是一路繁榮。一首首廣為傳唱的經典旋律,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
從2013年開始,“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推廣活動已遴選產生7批次、共172首歌曲。這些歌曲作品凝聚了各方創作者的智慧與力量,真切地謳歌中國夢、唱響中國夢,激勵人們積極投身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事業。172首歌曲充分發揮文藝作品引領風尚、溫潤心靈的作用,營造出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貢獻豐富、價值深遠。
這些作品有三個突出特點:
首先是鮮明的中國氣派。
中華民族文化深厚悠遠。在“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中,能夠體現鮮明的中華民族氣派,飽含豐富的民族之韻。《天耀中華》《民族輝煌》《記住鄉愁》《站在草原望北京》《兒女情長》《游子吟》《美麗中國》《看山看水看中國》《大地芬芳》等歌曲,在傳承中華民族音樂美學的同時,唱出了各族人民的真摯情感。它們或從國家、民族、個人命運共同體的角度表白,或抒懷深邃的內心情感,或贊頌壯麗的大好山河,其中不乏古詩詞般的精致,水墨畫般的意韻,通過其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所產生的神韻,深深感染著每一位聽眾。
同樣體現出中國氣派這一創作特點的還有“強軍夢”主題的歌曲。實現民族復興是中國人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光榮與夢想》《強軍戰歌》《四有軍人歌》等歌曲唱出了軍人堅定的思想意志,體現了當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與信息化水平。它們如同一聲聲嘹亮的軍號振奮人心,在豪邁旋律中盡顯民族氣派。
第二是突出的時代氣質。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夢”成為催人奮進的時代旋律。與之相應,近年來,“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更加突出了時代氣質:《不忘初心》《新的天地》《走在小康路上》《贊贊新時代》《時代號子》等作品都緊扣時代脈搏。它們以鳥瞰式的創作維度,在歷史的坐標軸上高歌,抒發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期待、激情與感動。
第三是濃烈的生活氣息。
在172首歌曲中,以社會發展、人間真情、城鄉變化等為主題內容創作的作品占比極高。從中也能看出“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接地氣的特點。《時間都去哪兒了》《坐上高鐵去北京》《搭把手》《老百姓的愛》《父子》《人總有老的時候》《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小村微信群》等作品可謂是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切再現。這些歌曲仿佛寫的就是身邊人身邊事,從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愛出發,力求與百姓心心相印。這些創作,以小見大,讓人心中涌起積極向上的力量。
以上三個突出特點,在“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優秀作品中得到普遍體現。實現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是“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共同的創作追求。與以往的主旋律作品相比較,“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無論詞、曲都有一種比較明確的創新趨勢,表現為創作維度更寬廣,藝術觀念更包容開放。這些優秀作品更多著眼于在世界音樂語境中,表達中國音樂文化精神,傳播中國音樂文化語言。
“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活動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是新時代繁榮的文藝創作的一個縮影。其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中國旋律,表現出火熱的現實生活。
口口相傳的一首首好歌,表達了人民的夢,中華民族的夢,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