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藝躍進與生活反映的輕騎兵 ——以1958 至1959 年“小小說”為中心
內容提要:受文藝大躍進的影響,1958 年初在老舍的倡導下,一度銷聲匿跡的“小小說”再次走熱,迎來了短暫的豐收期?!靶⌒≌f”在這一階段的創作主要承接20 世紀三四十年代解放區“墻頭小說”的寫作傳統,重點突出政治工具性。一時間眾多刊物都紛紛刊發“小小說”及其評論文章,進入1959 年下半年,隨著政治運動的轉向,“小小說”也進入了落潮期。對于“小小說”來說,文藝躍進僅提供了寫作的機會,并未豐富其內容及其思想性,其更多是扮演了一個快速反映生活的文藝輕騎兵的角色。
關鍵詞:文藝大躍進 小小說 工具性 發展脈絡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產生了一種比短篇小說更短的小說,許多刊物1將這一文學體裁稱為“小小說”2,并紛紛登載,這一情形一直持續到1940 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一文學寫作樣式隱匿了,直到1958 年一場如火如荼的文藝“大躍進”,作為文藝政治運動載體的“小小說”才迎來了新一輪的短暫輝煌。
一 1958年文藝界的轉向
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報》社論《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的偉大綱領》第一次提出了“大躍進”的口號。11月13日,《人民日報》在社論《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高潮》中再次提出“大躍進”。《新華日報》緊隨其后,在12月6日發表社論《要不要跳,能不能跳,敢不敢跳》。12月12日,《人民日報》又發表了《必須堅持多快好省的建設方針》,對“右傾保守思想”的各級領導人進行猛烈批評:“背離了多快好省的方針,變成了經濟建設上的懶漢?!?由此一場在各個領域史無前例的生產發展“大躍進”正式開始,在一片熱熱鬧鬧的氛圍中,迎來了一個“神化”時代——1958 年。4 1958年春天,毛澤東一次次將“大躍進”推向了高潮,“大躍進”成為了時代精神,文藝界為配合國家政策的走向也緊隨其后開始調整文藝方向。1958年2月13日至16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及其各協會、各研究會分別召開會議,討論進一步發展文藝創作以適應全國大躍進形式的有關問題,老舍、田漢、陽翰笙、歐陽予倩、曹禺、周揚、趙樹理、呂驥、賀綠汀、吳作人、戴愛蓮等出席此次會議?!度嗣袢請蟆吩?月19日的第1版發表了會議紀要《讓文藝創作來一個大豐收》,指出:
大家認為……在文藝創作方面也來一個大躍進,是全國文藝工作者普遍關心的問題?!麄冋f……文藝創作者……一方面也應該多寫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及時地把時代的面貌反映出來?!軗P認為推動創作的重要關鍵之一是開展文藝評論工作。他……提倡短小、精悍、及時的短評。(文中著重號為筆者所加)
這篇會議紀要對1958 年的文藝方向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文藝工作者要以1957 年的文藝收獲為基礎把“大躍進”與文藝創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二是文藝工作者要堅持為工農兵服務的原則,深入生活,拿出一些好作品,特別是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及時地把時代的面貌反映出來;三是文藝評論要有活力,要敢于打破常規,開創新局面。
1958年2月下旬,《文藝報》(半月刊)第4期上出現了一篇鼓吹文藝“大躍進”的文章《文學工作能不能躍進?》,文章一開頭曉蟬就以決策者的氣勢宣告了文藝“大躍進”的可能性:“文學工作能不能躍進?不進,則退,不躍進,就得慢條斯理地走?!还苣阆氩幌胲S進,敢不敢躍進, 歸根結底,必須躍進?!? 當然作者還留有一絲理性的思考,進一步闡釋了經濟的多、快、好在文學創作中的呈現,認為“文學工作不同于工農業生產,它的躍進的指標,無論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不能向工農業生產那樣準確?!?,我們的生產——文學創作,能不能更多一些呢?能不能寫得更快一些呢?工作更好一些呢?我看是能夠的。這種多、快、好,就是躍進?!?結尾部分,作者又著重點明文藝躍進的方向和原則,“我們的躍進,向哪里躍進呢?當然是為了社會主義,沿著工農兵方向,當然要遵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7。
政治的基礎,作家的參與,思想的規約,為文藝“大躍進”的創作實踐提供了理論準備,隨后文藝界的各個領域都刮起了“大躍進”之風,小說領域也不例外,“小小說” 的出現就是小說領域的一次“大躍進”嘗試。
二 一篇創作宣言的誕生
1958年《新港》第2、3期合刊的“小說專號”中發表了老舍撰寫的《多寫小小說》,這是一篇宣言式的文章,因為它喚醒了一種已經沉寂了七年的文體。作為一位全程參與了文藝創作以適應全國大躍進形式的見證人,老舍深感文藝創作大躍進的艱難,他將“小小說”這一文體再次引入大眾視野,也是為了讓小說創作能夠快速地反映政治的變化,不至于因小說創作周期過長而使文學工作者處于政治被動的境地。
老舍首先指出1958年重提“小小說”的迫切性,“為了報刊的活躍,和文藝作品更能及時地反映新人新事,我想啊,大家似乎應該多寫些小小說”“從社會需要方面來說:我們的國家正在百廢俱興,積極建設,所以人人忙,處處忙。在這種情況下,短的作品更能及時地反映飛躍前進的現實,教育廣大的讀眾?!鐣髁x的建設要快要好,所以作品也要短而精。雖然我們也需要長篇,但大勢所趨,我們的時代到底是短篇的時代”8。
那么,為解決這個迫切性的問題,“小小說”應該具備怎樣的要求呢?老舍給出了四條“標準”:第一,“小小說是最短的短篇小說,比如說每篇至多不超過兩千字”。第二,“小小說是小說,不是隨感或報導。它短小,可是還有人物。這可就不簡單了。寫這種小說,作者需要極其深入地了解問題和人物,并能夠極其概括地敘述事實,用三言五語便刻畫出人物”。第三,“希望把小小說當作一個新體裁看待,別出心裁,只用一二千字就能寫出一篇美好而新穎的小說”。第四,“無須顧慮時間性。及時地反映現實是作家的責任。而且,只要寫得精,便能傳留久遠”。9
綜上所述,老舍較早地將政策層面的文藝“大躍進”要求轉換為文學創作層面的操作,給小說作家提供了一條向政治決策快速靠攏的路徑,以此實現黨中央對文藝界的期望。從老舍給“小小說”賦予的時代任務來看,1958年呼喚的“小小說”已經與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小小說”的寫作目的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藝術追求讓位于政治解讀;同時老舍也降低了“小小說”的藝術審美,只把它作為一種快速反映1958年社會“大躍進”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已經完全不同于阿·托爾斯泰所強調的“小小說,這是最棘手的一種文藝形式”10。
老舍的“宣言”發表之后,各地報刊紛紛響應,《人民日報》《人民文學》《新港》《萌芽》《作品》《北方》11《長江文藝》《長春》《解放軍文藝》《山花》《安徽文學》等報刊雜志都發表過“小小說”?!督夥跑娢乃嚒吩?958 年第7期推出十個短篇小說,其中多篇是兩千字左右的“小小說”,如黃知義的《雷達連的指導員》、黃文彩的《小班長》、紀云的《秘密》、王愷的《破浪前進》、傅澤的《在雪坡上》等,編輯部在卷首語《短篇小說創作要大躍進》一文中指出,“它們的兩個明顯的優點,我們卻是可以肯定的。第一個優點是:短?!诖筌S進中,時間是十分寶貴的,像這樣的短篇小說將更適應形勢的需要。第二個優點是:快。反映現實生活迅速、及時……它們使人讀起來特別感到親切,具有‘立竿見影’的現實教育意義”。12同期,還刊發了一篇關于十個短篇小說的座談會文章《業余作者座談“連長”等短篇小說》,部隊戰士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對《秘密》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人指出:“‘秘密’這篇文章很及時,能結合兩隊訓練任務。特別是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號召下, 挑戰競賽多,而發生這樣的事兒不少(當然沒有這么嚴重),讀了這篇作品,就會得到很大益處?!?3到了第8 期,《解放軍文藝》繼續推出十個短篇小說,其中有八篇是兩千字左右的“小小說”,包括邵國明的《海防兩炮手》、趙增元的《空投前夕》、羅德釗的《連長教歌》、朱斌的《坦克新兵》、佳光的《一個小鏡頭》、權寬浮的《第一條林帶》、朱定的《夏收夜》,以及衛民的《智破調虎計》。同期,還推出了“筆談七月號的十個短篇”專輯,不難看出編輯部對“小小說”的重視??傮w來看,《解放軍文藝》這兩期推出的“小小說”都是關于部隊日常生活的故事,目的在于打破部隊“訓練生活不能寫”的迷信14,希望用這種短小精悍的文藝形式快速地將特殊時期部隊建設的新人、新事、新生活呈現出來,通過文藝“大躍進”來反映部隊建設的“大躍進”。
三 寫作“傳統”的接續
1958 年“小小說”的寫作風格并非在老舍等人的倡導之下便立即形成的,它延續的是1930年代初“墻頭小說”開啟的寫作傳統,即藝術的政治工具性。作為一個歷經歷史實踐充分檢驗的文體,當機會降臨時便再次煥發出了活力四射的生命力。
“墻頭小說”一詞在中國出現時間大約在1930年,這與“左聯”的積極倡導密不可分。1932 年《北斗》第二卷第3、4期合刊集中刊登了白華的兩組“墻頭小說”,包括《夫婦》(墻頭小說四篇)和《墻頭三部曲》15,都是千余字的小說,而且編者在“編后”中指出“雖然還說不上好的新作,而很幼稚,但出之于拉石滾修筑馬路的工人白華君……這是值得特別推薦的……如果在正確的路線上發展,特殊是白華君,前途是很有希望的”16。對業余寫作者的鼓勵,奠定了“墻頭小說”后來的群眾創作路線和群眾生活反映路線,調動了業余作者創作的積極性和可能性。隨后一大批報刊,如《文藝新聞》《文學月報》《文學雜志》《文學青年》《海星》《文藝工作者》《世界日報》《覺今日報》《今日報》等,都刊載過“墻頭小說”。其中以《文學青年》最為活躍,編者在1936 年創刊號上的“征稿簡約”中寫道:“尤其希望獲得下列三種新型的創作:(1)報告文學。(2)墻頭小說。(3)生活的或斗爭的通訊?!?隨后在第一卷第二期就發表了懷紫的“墻頭小說”《孩子的死》,同期,刊載了M.I 的《解答幾個問題》一文,作者細致梳理了中國1930 年代初“墻頭小說”的來源及其發展, 認為:
墻頭小說,大概發源于現代勞動者手編的宣傳用的貼在墻頭上的壁報上的短篇小說。蘇聯十月革命后的學校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工廠與集體農場里,最風行一種手寫的或印刷的小報,即名叫做“Wall Paper”或“Factory News”的東西上:常常有短篇的極潑辣而又尖刻,諷刺的或寫實的故事體裁的作品發表,它的特點是須采用最經濟的手段,最迅速的Tempo,最煽動的筆調來勾勒引人的注目。它的題材總是片段的,事件的一點或一面的刻畫。作者總是大眾自己,生活集團中伙伴的一個。它往往連同著漫畫或特制的補圖來一道發表,是極有趣味的事情?!覀冎袊??九·一八以至一·二八以來,壁報這個東西也廣泛的有過,墻頭小說也出現過。今日所以我們特別來提倡的,是國防文學的現階段上,真正大眾的或適合于大眾的作品是應該多量的產生。便是從墻頭移印在紙上,或從紙上抄寫到墻頭上去,這都是何等有意味的一章事。17
“墻頭小說”在抗戰期間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小說內容以適應戰爭形勢的需要,用藝術的手段來反映當時的社會事件,“短小潑辣……是富于戰斗性的一種文體”18。特別是在解放區,“墻頭小說”被賦予了極為重要的地位,1940年9月孫犁在《關于墻頭小說》一文中指出:“墻頭小說與街頭劇、墻頭詩是邊區三支文藝輕騎隊,是年輕的文藝三姐妹?!闭J為“邊區最需要這個形式”,因為“邊區各村,各工廠,各機關,各學校都有自己的墻報,邊區的印刷條件還不充分——這一切條件,都說明墻頭小說這種形式可以在邊區廣泛應用”。在與報告文學關系的討論中,孫犁提出了墻頭小說的四個特點:一是能立馬反映事實;二是具備較強的政治性;三是“在形式上更有頭有尾、生動有力,更大眾化,更具有民族的形式和風格”;四是篇幅短小,“可以用單張的紙寫出”。19這些特點在1958 年被“小小說”完全吸收,繼承中并有所發展,比如字數要求就沒有那么嚴格了,字數范圍有所擴大,多數以兩千字左右為主。
1941年,金振在6月29日的《新華日報(華北版)》上發表了《提倡墻頭小說》一文,繼續鼓吹墻頭小說的戰斗性,強調墻頭小說“是一支文藝輕騎隊,它要迅速地馳騁到各處,以新的勝利帶給大眾新的喜悅,以新的動員,組織新的力量;這是一種靈活的,銳利的武器。它要及時暴露敵人的陰謀與丑惡,及時地斧正前行中的缺陷與偏差;這是當大眾參與了政治斗爭,在文藝大眾的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新的小形式之一,它是屬于大眾化的,并應成為大眾認識生活,批判生活的工具”20。金振的這篇文章可以說最終完成了墻頭小說在文藝創作中堅不可摧的地位,也使它在1958年蘇醒時,依舊堅持著大眾化的角色。
1958年,“墻頭小說”的寫作傳統被“小小說”全部繼承,同時《萌芽》和《北方》雜志也接過了墻頭小說的原始傳統,分別開設了“墻頭文藝”和“墻頭小說”欄目。至此,“墻頭小說”(或“小小說”)作為一種寫作文體完成了兩個時代的呼應與傳承。
四 《人民文學》的介入
1957年12月起,張天翼正式接替嚴文井成為了國刊《人民文學》的第四任主編,經歷過1957年的“雙百方針”“鳴放”,以及“反右”運動,張天翼吸取了前任的教訓,變得更為謹慎,因為冷暖交替的文藝政策,以及《人民文學》因作品定位的失誤多次處于被動批判位置的經歷,促使他“調整”組稿方式,督促編輯們深入“生活現場”組稿,以配合文藝“大躍進”的要求。
所以當老舍提出“多寫小小說”的宣言后,《人民文學》也迅速作出反映,從1958年第4期就開始大量登載或轉載小小說,并一直持續到1959年第6期,例如1958年第4期有《賣酒女》(徐懷忠);第5期有《典型報告》(李德復);第6期有《七根火柴》(愿堅);第7期有《過客》(李納);第8期有《踩電鈴》(萬國儒);第9期有《磨刀》(肖玉);第11期有《村醫》(王汶石);第12期有《一封電報》(許以)。1959年第1期有《一根鐵筋的故事》(吳克);第2期有《老工人漢斯》(劉祺寶);第3期有《草原日出》(張長弓、沙里夫);第4期有《房東》(李克英);第6期有《北京來客》(周立波)。21
在重視實踐的同時,《人民文學》也強調相關理論的提升,茅盾兩篇關于短篇小說的評論,其中就有“小小說”創作業績及其特色的歸納總結。
一篇是發表于1958年《人民文學》第6期的《談最近的短篇小說》,茅盾精細地分析了“小小說”《七根火柴》和《進山》22,歸納出了《七根火柴》作為“小小說”的四個特征:一是字數少,兩次強調“全文共計不過兩千字”;二是篇幅雖短,但同樣具備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全篇人物形象是鮮明的,故事的發展也很緊湊”“作者還能騰出一手來寫環境”;三是典型化寫作方法的運用,“無名戰士的形象使得這篇作品發生感人的力量”;四是筆法生動,小說“生動而有力地描寫了草地行軍的艱苦,刻畫了忠心耿耿的戰士在將要斷氣的一瞬間還專心致意地要把他所保存的七根火柴連黨員證交托同志轉呈上級”。23
另一篇是發表于1959年《人民文學》第2期的《短篇小說的豐收和創作上的幾個問題》,茅盾在文章第一部分用“一鳴驚人的小小說”八個字概括了他對1958年“小小說”的總體感受。文中討論的九篇“小小說”24選自不同的文學刊物,極具代表性, 涵蓋了1958年“小小說”的創作走向與時代特征,表現在五方面:一、“這些‘小小說’的極大部分出自業余作者(包括工人和農民)之手”,“他們是事件的參與者,他們和故事中的人物是朝夕共同工作的?!倍?、“小小說”的內容“反映了總路線鼓舞之下勞動人民的沖天干勁,密切結合生產和中心任務”。三、“小小說”短小精悍,“結合了特寫(如果我們認為這是主要以真人真事為描寫對象)和短篇小說(如果我們不認為它以概括為基本方法)”的風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四、“小小說”的任務是“及時和迅速的反映”“每時每刻出現的奇跡,數不盡的新人新事”。五、“小小說”的前景比較好,“它是群眾文藝運動中最適宜于群眾業余的文學體裁之一”“‘小小說’和詩歌一樣普遍化,將不是太遠的事”“‘小小說’仍將以特殊的文學體裁繼續存在和發展”。25
《人民文學》的創作實踐和理論引導,“使來自地方文藝期刊的小小說成為了其時重要的小說形式”26,不過隨著“大躍進”的退潮,《人民文學》也迅速調整編輯策略,自1959 年第6 期之后“小小說”也不再出現。
五 忠實的堅守者——《新港》
《新港》是1956年7 月由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創辦的文學月刊,“創刊詞”中《新港》編輯部明確表達了辦刊風格和時代職責:“‘新港’——這將是文學創作事業上的‘新港’”“‘新港’這將是青年文學創作者的‘新港’”“它將力求及時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大膽提出生活中的新問題”“使它成為一塊藝術的花園”27。經歷了短暫的“雙百”文藝政策之后,1958年隨著文藝“大躍進”的到來,《新港》也迅速調整辦刊理念。
1958年《新港》第1期發表了方紀的短論《大躍進》,強調“躍進就是革命”28,第2、3期合刊發表老舍《多寫小小說》,號召多寫“小小說”,于是把《新港》與文藝“大躍進”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因為《新港》是“小小說”創作口號的發源地,所以從第4期起,《新港》幾乎每一期都會出現“小小說”的身影,或多或少,例如1958年第2、3期有王愿堅的《七根火柴》、第4期有周驥良的《大年三十晚上》、第6期有老舍的《電話》、第12期有孫喜貴的《婦女運輸隊》;1959年第1期有周修文《四排的秘密》等。
1959年下半年從“廬山會議”起,中央高層開始初步總結“大躍進”帶來的經驗教訓,接著全黨開展了一場“反右傾”斗爭,政治轉向,文藝“大躍進”減弱,“小小說”也進入了落潮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發表的刊物越來越少了,“雖然在《安徽文學》《長春》等雜志上還可以看到小小說,但為數已經很少了”。“到了1961年其他雜志幾乎都不刊登小小說了,可《新港》仍然堅持刊登”。29這一時期的“小小說”總體處于低迷狀態,萬力在《小小說選集》后記中勾勒了這一階段《新港》登載“小小說”的情況,“在一九五九年——一九六一年九月以前這段時間里,我們雖然也發表了一些小小說,但比較少,也不經?!?0。
從1961年9、10月合刊號起,《新港》專門開辟了“小小說”專欄,刊登了夏壽邦的《梁師傅》、紀流的《出國前》和孫洪福的《小武和小眉》,此后每期發表三篇,一直持續到1964年11月、12月合刊號休刊,共登載了117篇“小小說”。大部分作者都是業余作者,“其中有工人、農民、戰士、學生、在鄉下的青年知識分子、干部、中小學教師等”。因此它們反映的生活面也相當廣泛,“有反映工廠生活的十六篇(包括鋼鐵、紡織、地毯、郵電、鐵路等工人的生活,人物有老師傅、新學徒、工程師、技術員、投遞員、輔助工等);反映農村生活的有十一篇(人物有老農民、基層干部、在鄉青年知識分子、婦女、兒童等);反映部隊生活的有兩篇;反映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生活的有三篇;有反映商業、鹽場、漁場等生活的各一篇。有些題材、人物和生活,在其它形式的作品中還是很少接觸到”31。萬力充分肯定了《新港》“小小說”專欄所取得的成績,不過這一時期“小小說”的藝術成就并不高,少有優秀之作。
周寧、魏金枝、萬力等人對《新港》“小小說”的評論文章,也是《新港》的一大特色,他們的見解看法對這一時期“小小說”的延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周寧的《小小說瑣議》是對1963年《新港》發表的36篇“小小說”的漫談,指出這些“迅速反映火熱現實斗爭生活的小小說”“最適宜迅速地歌頌新人新事”“是文藝戰線上雄厚的后備力量”,同時也認為“它們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還有待提高”。32魏金枝在《再談小小說》中將“小小說”看作初學者“最好的練武場”“要是沒有它,要寫小說的人和作家較一日之長短,那是相當吃力的”。33并重點討論了初學者創作“小小說” 應注意的寫作問題。萬力的《群星燦爛花似錦, 萬紫千紅滿園春——〈小小說選集〉(暫名) 后記》一文是對1960年代《新港》“小小說”登載的總結,在老舍、茅盾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對“小小說” 字數的看法,認為“它不需要而且也不可能規定一個數字標準,但是,它必須比目前流行的一般短篇小說還要短小一些”;強調“小小說”的“結構應該有起伏,有轉折,有頭有尾”。34當然萬力這篇后記對“小小說” 創作的現實引領并未實現,隨著新一輪政治運動的開展,“小小說”最后的陣地《新港》也于1964 年底休刊。
結 語
從20 世紀“小小說”發展的總體脈絡來看,“小小說”創作經歷了萌芽(1949 年以前)—轉向(“十七年”)—回歸(1980 年代以來)三個階段,其中“轉向”階段是“小小說”創作最為特殊的時期,“它和新民歌在文學戰線上猶如鋼鐵戰線上的小高爐”,肩負著重要的時代使命,政治意義遠大于它的藝術成就。雖然它存在了六年之久,但僅有1958年到1959年上半年,是其短暫的輝煌期。這一時期“小小說”創作豐富多樣,不僅僅發表在上述提到的報刊中,許多地方報刊文藝版面也都專辟“小小說”欄目,使得這一文學體裁一躍成為作家和業余作者及時反映時代現象的載體。可以說,作為文藝“大躍進”的一支,與“新民歌”運動一樣,“小小說”作為風靡一時的文體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注釋:
1包括《快活》《紅雜志》《民眾文學》《紫羅蘭》《心聲: 婦女文苑》《半月》《游戲世界》《朝陽》等刊物。
2 筆者查看雜志原刊發現,凡是屬于“小小說”的小說,刊物都會特別標明,多數只有一頁。例如《半月》雜志1924年第3卷第8期中載有胡亞光的《夢中》(小小說),編者專門在標題欄指出該文是“小小說”。
3 《必須堅持多快好省的建設方針》,《人民日報》1957年12月12日。
4 曹英主編《共和國風云五十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5頁。
5 6 7曉蟬:《文學工作能不能躍進?》,《文藝報》1958年第4期。
8 9老舍:《多寫小小說》,《新港》1958年第2—3期。
10 [蘇聯] 阿·托爾斯泰:《什么是小小說》,《論文學》,程代熙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版,第160頁。
11此刊1959年改名為《北方文學》。
12本刊編輯部:《短篇小說創作要大躍進》,《解放軍文藝》1958年第7期。
13《業余作者座談“連長”等短篇小說》,《解放軍文藝》1958年第7期。
14李永明:《要打破“訓練生活不能寫”的迷信》,《解放軍文藝》1958年第8期。
15白華的《夫婦》(墻頭小說四篇)包括《在廠門口》《傳單》《早飯》《傳令的人》;《墻頭三部曲》包括《分離》《流蕩》《回轉》。
16編者:《編后》,《北斗》1932年第3—4期。
17 M.I:《解答幾個問題》,《文學青年》1936年第2期。
18藍海:《中國抗戰文藝史》,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頁。
19 孫犁:《孫犁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435頁。
20 金振:《提倡墻頭小說》,《新華日報( 華北版)》1941年6月29日。
21 《人民文學》上發表的“小小說”少于兩千字的很少,字數多介于兩千至三千字之間。
22 《七根火柴》(王愿堅)初刊于《新港》1958年第2—3期,《進山》(勤耕)初刊于《長江文藝》1958年第3期,《人民文學》1958年第6期轉載了這兩篇小說。
23 茅盾:《談最近的短篇小說》,《人民文學》1958年第6期。
24 包括《誰是那“百分之十”?》《墊道》《踩電鈴》《拆炕》《門板》《暴風》《師徒公司》《社長的頭發》《敢想敢為的人》等九篇“小小說”。
25 茅盾:《短篇小說的豐收和創作上的幾個問題》,《人民文學》1959年第2期。
26 李紅強:《〈人民文學〉十七年》,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頁。
27 《創刊詞》,《新港》1956年創刊號。
28 方紀:《大躍進》,《新港》1958年第1期。
29 [日] 渡邊晴夫:《當代日中兩國微型小說的發展及其特色》,《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30 31 34萬力:《群星燦爛花似錦, 萬紫千紅滿園春——〈小小說選集〉(暫名) 后記》,《新港》1964年第11—12期。
32周寧:《小小說瑣議——漫談〈新港〉一九六三年的小小說》,《新港》1964年第1期。
33 魏金枝:《再談小小說》,《新港》1964年第2期。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