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
作者:[韓]趙南柱 著 尹嘉玄 譯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9 ISBN:9787221153159
金智英,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生于首爾某醫院婦產科,出生時身長五十厘米,體重二點九公斤。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家庭主婦。她上面有個大她兩歲的姐姐,下面有個小她五歲的弟弟。他們三姐弟和爸媽、奶奶,一家六口住在一個三十三平方米的平房里,只有兩個房間、簡陋無門的廚房和一間浴室。
金智英最難忘的兒時記憶,莫過于偷吃弟弟的奶粉。她那年應該也就六七歲,不知為何就是覺得弟弟的奶粉特別好吃,明明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每次媽媽給弟弟沖奶粉時,她就會緊跟在旁,用手指蘸不小心灑在桌上的奶粉來吃。有時媽媽還會叫金智英把頭向后仰、嘴巴張開,然后舀一匙奶粉倒進她口中,讓她過過癮,品嘗那醇厚的奶味。奶粉在口中慢慢溶解時會變得黏稠,變得像牛奶糖一樣軟綿綿的,再慢慢地滑向喉嚨,進入肚子里。奶粉停留在口腔里時,不干也不澀,有一種非常微妙的口感。
然而,與他們同住的奶奶—高順芬女士—非常討厭金智英吃弟弟的奶粉,只要發現孫女又在偷吃,就會朝她背部狠狠地拍下去,打得她措手不及,奶粉從嘴巴和鼻孔中噴出來。姐姐金恩英則在被奶奶教訓過一次之后,就再也沒偷吃過奶粉。
“姐,奶粉不好吃嗎?”
“好吃。”
“那你為什么不吃?”
“不稀罕。”
“啊?”
“我才不稀罕,絕對不會再吃那玩意兒了。”
雖然當時金智英對“不稀罕”這個詞還沒有明確的概念,但她完全可以體會姐姐的心情。因為從奶奶當下責備她們的語氣、眼神、臉部角度、肩膀高度以及呼吸節奏中,可以歸納出一句話—“膽敢貪圖我金孫的奶粉?”奶奶絕非因為她們早已過了喝奶的年紀,或者擔心弟弟的奶粉減少而教訓她們,而是因為弟弟的一切都無比珍貴,不是哪個阿貓阿狗可以觸碰的。金智英覺得自己好像連“阿貓阿狗”都不如,相信姐姐一定也有相同的感受。
剛蒸好的一鍋米飯,以爸爸、弟弟、奶奶的順序先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形狀完整的煎豆腐、餃子、豬肉圓煎餅,也都會理所當然地送進弟弟嘴里,姐姐和金智英只能撿旁邊的小碎屑來吃;弟弟的筷子、襪子、衛生衣褲、書包和鞋提袋,永遠都是成雙成對的,但姐姐和金智英的這些物品總是湊不成一對。要是有兩把雨傘,一定是弟弟自己撐一把,姐姐和金智英兩人合撐一把;要是有兩條棉被,也一定是弟弟自己蓋一條,姐姐和金智英兩人合蓋一條;要是有兩份零食,同樣也一定是弟弟自己吃一份,姐姐和金智英兩人合吃一份。其實當時還年幼的金智英,并不會羨慕弟弟的特殊待遇,因為打從他們一出生,受到的就是差別對待。雖然偶爾會覺得有點委屈,但她早已習慣這一切,并主動做出合理化的解釋:因為自己是姐姐,所以要讓著弟弟,并和自己性別相同的姐姐共享所有物品。母親經常說因為姐弟之間年紀相差大,所以她和姐姐既懂事又很會照顧弟弟,但也因為如此,兩姐妹更沒有理由跟弟弟爭寵。
金智英的父親在四兄弟中排行老三,大哥在婚前死于車禍,二哥很早就成了家,帶著一家人移民美國生活,最小的弟弟則因為遺產分配及高齡父母的贍養問題,與金智英的父親大吵過一架,兩人從此不再往來。
金智英的父親那一輩,許多人因為戰爭、疾病、饑餓而不幸喪命,能不能存活下來都是問題。而在那段歲月,奶奶不僅替人種田、做生意、做家務,就連自己家也打理得很好,咬牙苦撐,好不容易養大了四個兒子。而爺爺這輩子從未徒手抓過一把泥土,始終養尊處優,既沒有養家的能力,也沒有那份責任心。但是奶奶從未對爺爺有過任何怨言,她真心認為,丈夫只要不在外偷腥,不動手打妻子,就已經是不可多得的好男人。然而,如此辛苦地一手帶大的四個兒子,最終只有金智英的父親善盡兒子的本分。奶奶則用一套令人難以理解的謬論,安慰晚年如此悲慘不堪的自己。
“幸好我生了四個兒子,所以才能像現在這樣吃兒子煮的飯,睡兒子燒的炕,真的至少要有四個兒子才行。”
雖然真正在煮飯、燒炕、鋪棉被的人,都不是奶奶的寶貝兒子,而是她的媳婦—金智英的母親吳美淑女士,奶奶卻總是當著大家的面如此夸贊自己的兒子。而那些看似開明、對媳婦疼愛有加的婆婆,也往往會發自內心地為媳婦著想,把“要生個兒子啊,一定要有個兒子才行,至少要有兩個兒子……”這些話掛在嘴邊。
老大金恩英剛出生時,母親將她抱在懷里,不停地哭著對奶奶鞠躬道歉: “媽,對不起……”當時奶奶安慰媳婦說:“沒關系,第二胎再拼個男孩就好了。”
后來金智英出生了,母親依舊抱著襁褓中的嬰兒不停地哭泣,低頭對金智英說:“孩子啊,媽對不起你……”這次奶奶依舊安慰著媳婦:“沒關系,第三胎再生個男孩就好了。”
金智英出生后不到一年,第三胎就報到了。母親當時夢見一只體形巨大的老虎破門而入,躲進她的裙擺,于是深信這胎肯定會是個男嬰。然而當初負責接生金恩英和金智英的婦產科醫生婆婆,卻面露難色地用超聲波機器來回照母親的肚子好幾次,小心翼翼地說:
“小孩……真漂亮啊……可以湊成三姐妹了……”
母親回到家后泣不成聲,甚至哭到把肚子里的食物統統吐了出來。不知情的奶奶隔著廁所門,語帶欣喜地對媳婦祝賀道:
“我看你之前生恩英和智英的時候都沒害喜啊,這次怎么吐得這么厲害?看來這胎和她們倆不太一樣呢!”
母親躲在廁所里好一陣子不敢出來,繼續流著淚,不停作嘔。某個夜深人靜、孩子都已熟睡的夜晚,母親對輾轉難眠的父親開口問道:
“孩子她爸,萬一啊,我是說萬一,現在我肚子里的這胎又是女兒,你會怎么辦?”
雖然母親內心還是存有一絲期待,希望父親可以對她說:“你問的這是什么問題,無論兒子還是女兒都一樣寶貝。”但是父親不發一語。
“嗯,你會怎么辦呢,孩子她爸?”
父親翻過身,面向墻壁躺著,答道:
“少烏鴉嘴了,別凈說些觸霉頭的話,快睡吧。”
母親緊咬下唇,努力壓低音量。她哭了一整晚,把枕頭全哭濕了。隔天早上,她的雙唇因為整晚緊咬,腫得無法閉合,不停地流著口水。
當時政府正在實施節育政策。從十年前開始,只要是基于醫學上的理由,都可合法執行終止妊娠手術。當時只要確定懷的是女嬰,仿佛就足以構成“醫學上的理由”,鑒別胎兒性別與將女嬰墮胎的情況數不勝數。這樣的社會風氣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持續蔓延,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性別失衡的情況更是達到巔峰,第三胎以后的出生性別,男嬰明顯比女嬰多了一倍。
母親獨自一人前往醫院,默默地將金智英的妹妹“拿掉”了。雖然這一切都不是母親的選擇,卻得由她全權負責。當時她身心俱疲,身邊沒有一個安慰她的家人。醫生婆婆緊緊握住母親的手,頻頻向她道歉,她則像個失去孩子的猛獸般號啕大哭。幸虧有醫生婆婆對她說的那句對不起,她才不至于哭到傷心欲絕、失去理智。
幾年后,母親再度懷上孩子,因為是男嬰,才得以順利誕生。那個男嬰就是比金智英小五歲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