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書籍時我們在談什么》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Books: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Reading Lean Price Basic Books (2019年9月版)
大約從2000年起,媒體和讀者就總在談論“實體書即將消亡”這一話題,與之相對應的,或許還有實體印刷品長期以來培養的閱讀習慣與能力的衰退。與其說“實體書的末日”是對文化倒退的擔憂,不若更像是一種對全新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的焦慮。快餐式的、碎片化的閱讀會占據下一代的所有時間嗎?文化的、智識的主導話語空間會被侵蝕乃至崩塌嗎?
人們之所以會感到焦慮,其本質是因為過去的所謂“黃金時代”的參照。那時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都能坐下來進行長時間的閱讀,而他們手中的讀本也往往是經過精心編撰的高質量文本,能讓讀者獲得精神和心靈上的成長。作為一名資深的書籍愛好者和文學教授,莉婭·普萊斯試圖相信,確實曾經存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然而,作為一名書籍歷史學家,在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和梳理后,她開始自問:所謂的大數據時代和數字閱讀喚起的懷舊之情,是否本就是一個從未實現過的美夢。
當你翻閱那些舊書古籍時,你能找到什么?零落的書頁,松垮的裝訂線,僥幸逃過了歲月的侵蝕,脆弱卻保留完好;還是散布著零星的啤酒漬,源自一次酒吧朗讀留下的痕跡;又或者是翻卷的紙張,因為書主曾把它卷起來塞進口袋。從18世紀大眾文學的興起,直到二戰后平裝書的繁榮,看似輝煌的出版數據并不能掩蓋一個事實:人們很少能夠沉思默想地讀完一整本書。電子閱讀器提供的數據顯示,大多數人只會潦草地讀一個開頭,卻很少能堅持到最后,也可能會跳過大段大段的過渡章節,直接翻看結尾。醫生和牧師還會警告癡迷紙書的讀者,過量閱讀有害身心,包括損傷視力。
普萊斯強調,普羅大眾的閱讀習慣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因而我們無需對紙書閱讀過度推崇。在這本追索了閱讀前世今生及未來的著作里,讀者將會意識到,事實上并不存在“理想的完美讀者”,但這并不妨礙我們體味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