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豐富性再現——荒木見悟與中日儒學
“中國哲學的豐富性再現——荒木見悟與中日儒學國際研討會”于2019年9月14日至15日在復旦大學舉行,中日兩國共30余位學者就荒木見悟教授(1917-2017)在中國哲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學術貢獻及其研究方法,同時圍繞中日儒學如何展示中國哲學豐富性等議題,進行了討論與交流。
2019年9月14日至15日,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上海儒學院主辦、上海市儒學研究會與中華日本哲學會協辦的“中國哲學的豐富性再現——荒木見悟與中日儒學國際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院長陳來教授,上海儒學院執行副院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會長吳震教授,復旦大學何俊教授,東北師范大學韓東育教授,以及由荒木見悟弟子吉田公平教授率領的日本學者團隊,共有30余位學者出席會議。會議就荒木見悟教授(1917-2017)在中國哲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學術貢獻及其研究方法,同時圍繞中日儒學如何展示中國哲學豐富性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深入的交流。
荒木見悟教授(1917-2017)
荒木教授出生于日本廣島,1936年入學京都龍谷大學專門部,1940年考入九州大學法文學部,師從中國哲學史專業的楠本正繼教授。1946年成為九州大學特別研究生,1959年獲九州大學文學博士。1962年起歷任九州大學教授等職,1981年退休。荒木教授著述等身,專著及編著主要有:《佛教與儒教——中國思想的形成》(1963)、《明代思想研究》(1972)、《佛教與陽明學》(1979)、《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管東溟的生涯及其思想》(1979)、《陽明學的展開與佛教》(1984)、《中國思想史的諸相》(1989)、《陽明學的位相》(1992)、《陽明學與佛教心學》(2008)、《大慧書》(1969)、《竹窗隨筆》(1969)、《輔教篇》(1981)、《大應國師語錄》(1982)等共30余部。
荒木教授繼承并發揚九州大學宋明儒學的研究傳統,在中國哲學的朱子學、陽明學、晩明社會思想,以及日本佛學、儒學等諸多領域做出獨創性研究,取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為戰后日本中國學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吳震教授曾經提出,“荒木見悟憑借著一人之力,就幾乎窮盡了陽明后學以及晚明各個領域代表性人物的思想研究……他的研究在今后仍然具有典范的意義”。吉田公平教授以晚明學者管東溟的研究為例指出,“(荒木見悟)將焦點聚集于管東溟一人,卻全方位地審視和描述了明末社會的思想風貌,其研究涵蓋了哲學史、社會史等各個層面,成為一部具有全新樣式、具有紀念碑意義的力作”。荒木先生在世之時,多次訪問北京、上海、浙江以及臺灣等地區,舉辦學術講座,促進了中日兩國儒學研究的交流。以《佛教與儒教》為代表的部分重要著作和論文,已翻譯出版。通過對荒木教授中國學研究的回顧和省思,對于加深了解中國哲學以及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14日上午,復旦大學吳震教授主持開幕式,清華大學陳來教授與日本東洋大學吉田公平教授做開幕致辭和主題講演。陳來教授表示,荒木見悟先生的研究在佛教,尤其是華嚴經、如來藏的研究,以及宋明理學中朱子學、陽明學的研究等方面皆有著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荒木先生由佛教研究轉向陽明學研究,這樣一種獨到的研究思路和學術取向值得注意。與此類似,歐洲現象學家耿寧也是最初研究佛教的唯識學,后來轉向陽明學,并寫下了《人生第一等事》的巨著。東西方兩位重要學者的學思歷程都有著深入的佛學訓練,這對于我國學術界的未來研究具有啟發意義,值得我們省思。
吉田公平教授提到此次會議的緣起是2018年10月在日本佐賀縣舉行的研究會中,吳震教授倡議舉辦荒木先生的學術研討會,并最終將主題定為“中國哲學的豐富性再現”。作為荒木先生的弟子,吉田先生對此次會議的召開和各位學者的到來表示由衷感謝。這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會,可以讓中日兩國學界再一次思考和學習荒木先生的研究成果,探究中國哲學所蘊含的豐富思想資源,并促進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中國哲學的豐富性及其當代價值。
隨后,陳來教授發表主題報告《“萬物同體”與王陽明思想的晚年發展》,提出王陽明晚年居越之時以“萬物同體”的觀念為重點,一方面以其追求內心生活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宇宙體驗,另一方面在價值觀上體現為對生民苦難的一種悲憫情懷。從良知學的角度看,萬物一體的思想不僅引起了良知內涵的變化,也明確引導了致良知實踐方向的變化,是王陽明晚年思想發展的重要部分。
吉田教授將荒木先生與二十世紀日本的另外一位重要思想家島田虔次作比較,指出都是在1917年出生于日本廣島。1945年日本戰敗之際,二人28歲,大部分青春都是在戰爭年代度過。且在戰后日本,他們都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島田先生提出明代的王陽明、王心齋、李卓吾的思想為“近代思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當時就引發了史學界的激烈討論。在充滿封建思想的時代中存在“近代思維”的萌芽,這對于習慣舊說之人產生了振聾發聵的巨大影響。與島田先生偏重于純學術研究不同,荒木先生更有一種求道主義精神,在他看來,在儒佛兩教的中國思想世界中,貫穿“本來性與現實性”的哲學根本問題,通過對此問題的理論追尋,以揭示儒佛兩教的思想精髓,并展示中國哲學的豐富性和多元性。
在開幕式的大會報告環節,日本市來津由彥教授、臺灣廖肇亨教授、浙江社科院錢明研究員以及荒木弟子荒木龍太郎教授分別作了學術報告。市來教授就荒木先生《(新版)佛教與儒教》第三章“朱子的哲學”展開了專題討論,指出該書的朱子學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兩大特點,一是貫通全書的“本來性-現實性”之視角的思想生產性以及朱子學對立足于“日常性”之立場的重視;此“日常性”要求人們直面現實社會生活,并將“理”貫穿于日常行為過程中。
廖肇亨教授則從佛教研究的視角提出,荒木先生的學術起于佛教而又終于佛教,從華嚴學的思維方式出發,通過《佛教與儒教》尋繹儒佛兩教的相互關系,與傳統的佛學研究不同,荒木先生的研究有其哲學視野,往往先立其大本,但絕不作懸空之論斷,以嚴謹的文獻解讀為學術根基,故其立言有本有據。
錢明研究員《日本九州學派的成立與展開》強調了日本中國哲學研究中,與東京學派、京都學派鼎足而立的九州學派。九州學派的奠基者可以上溯至譽為“西海二程子”的楠本端山、楠本碩水兄弟,楠本家的后人楠本正繼(1896-1963)出任九州大學中國哲學史學科的第一任教授,培養了岡田武彥、荒木見悟等二十世紀后半期著名的中國哲學大家。直至現在,以各種研究會的形式,九州地區的儒學研究依然活躍。
荒木龍太郎先生《荒木見悟先生與明代》將荒木先生一生的為學分作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40-1962)是在楠本正繼先生的指導下學習,代表著為《佛教與儒教——中國思想的形成》(1963);第二階段(1962-1972)開始于九州大學任教,著力于“心學”研究,代表著為《明代思想研究——明代佛教和儒教的交流》(1973);第三階段(1973-1982)荒木先生著力于明末思想研究,代表著為《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管東溟的生涯和思想》(1979);第四階段(1982-2017)是荒木先生從九州大學退休之后的研究,重點為明末清初的思想,著作有《陽明學的展開與佛教》(1984)、《中國思想史的諸面》(1989)等。終其一生,荒木教授始終將恩師楠本先生“一定要借鑒佛教思想”的教誨作為自己研究的指導。
與會學者就荒木先生的學思歷程、儒學及佛學研究等方面展開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學術探討。關于荒木先生的研究方法論,與會學者集中探討了荒木先生的“本來性—現實性”這一哲學圖式問題,例如中純夫《“本來性與現實性”小論》和吳震《作為哲學方法論的“本來性—現實性”——讀荒木見悟〈佛教與儒教〉》;另外,早坂俊廣《論荒木見悟的“南宋功利學”研究》、藤井倫明《荒木見悟先生宋明思想研究之特色——以其朱子學研究為探討中心》也對此問題有所涉及。明代思想荒木先生一生努力開拓的研究領域,相關著述也最為豐富,故此次會議就此領域發表的論文也比較集中,例如:小路口聰《心創造理——荒木見悟教授“心即理”解釋的可能性》、三浦秀一《鄒元標與良知心學》、何俊、周嘉濤《云棲袾宏對天主教的回應》、鍋島亞朱華《明末新四書學的發展》;陳暢《“四句教”的倫理困境及其解決之道——兼評荒木見悟先生的四句教詮釋》、方旭東《“悟,致知焉盡矣”——禪學對詮釋王陽明思想的一個啟發》、伊香賀隆《荒木見悟先生的聶雙江研究》、播本崇史《荒木見悟先生的排耶論與萬物一體論》、陳曉杰《荒木見悟先生〈明代思想研究〉譯者解說》。佛教思想研究是荒木先生一個重要領域,此次論文有:吳孟謙《荒木見悟先生關于〈楞嚴經〉的研究》、張崑將《荒木見悟〈憂國烈火禪〉之評介》。
以整個東亞思想文化的視野反思荒木先生的研究以及探討東亞文化自身的性格,相關論文有:澤井啟一《荒木見悟與日本思想史研究》、韓東育《“化道為術”與日本哲學傳統》、林美茂《井上哲次郎與“中國哲學”的誕生——以〈東洋哲學史〉講稿筆記為線索》、王小林《試論“孝”思想在日本的變異》、周磊《東亞儒學視域下的“氣學”轉向》、崔在穆《〈今獻匯言〉及在韓國的傳播》(論文參會)。有關荒木先生學行履歷的分析介紹,探究荒木先生的生命以及求道歷程,其論文有:鶴成久章《荒木見悟博士的福岡學藝大學在職時代的研究》、辻井義輝《荒木見悟博士“哲學”研究之核心》、申緒璐《述論荒木見悟先生的〈通向釋迦堂之路〉》、田尻祐一郎《我的回憶——“荒木論文”與江戶思想史研究》(論文參會)。
15日下午的閉幕儀式上,陳來教授指出大家在探究荒木見悟先生之研究成果的同時,也有學者提出了“反思與超越”、“商榷與補充”,在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如何開辟中國哲學研究的新局面,值得認真思考。陳來教授提出可以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推進荒木先生未竟的研究工作:一是荒木先生的研究偏重心學,而宋明理學研究需要注意朱子學與陽明學研究的平衡;二是在二十世紀學者的研究中,有些學者重視明清思想中的現代性因素,強調晚期封建社會中已包含近代主義和啟蒙意義,但是在新的時代,是否還要將思想的外在性看作價值評判的重要標準,這是值得反思的;三是要注意思想有內在的精神,也有外在的變型,研究過程中應當對此展開全面的分析和掌握,不能僅突出外源性因素對思想發生與發展的影響。
吉田公平教授在閉幕致辭中指出,我們反思荒木先生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在荒木先生以及同時代其他學者的業績中,尋找對我們當下儒學思想研究的啟發意義,進而探索能夠提供給人類世界的共同思想資源。本次會議的倡議者和組織者吳震教授指出荒木先生的學術研究有三個重要特征:獨創性、思想性和實證性。荒木的研究視域非常廣闊,在日本中國學的學術界可謂是一位最具哲學思辨性的學者之一。當然,荒木先生的研究還有專題性強的特色,往往涉及前人沒有關注過的人物個案或冷僻課題,在研究手法上,也特別注重對文獻的廣泛收集和深入解讀。總之,荒木中國學的研究在當今東亞學術界仍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和學術價值。
(本文圖片 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