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包立民:編采憶往
    來源:文藝報 | 包立民  2019年09月18日08:22
    關鍵詞:包立民 編輯 采編

    1986年,老漫友相聚《文藝報》,葉淺予繪 原發《文藝報》1984年4月19日第4版

    1965年8月底,我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分配到北京電視臺“文化生活”欄目,由此走上了編輯道路。從1965到1980年,我當了十多年電視編導。20世紀60年代,中國學習蘇聯,引進了電視傳播媒體,開辦了全國第一家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我在大學中文系,學的是文學,而且是古典文學,不知為什么,畢業分配時,北京電視臺人事處的老劉到學校來“亂點鴛鴛譜”,把我點到北京電視臺,令我哭笑不得,又不敢提出意見。但工作多年后,我發現自己不太適應這種“大兵團”作戰的工作方式,加上“文革”的特殊政治環境,我這個電視編導,編導了十多年,卻沒有留下什么值得記憶的電視節目,可謂乏善可陳,愧對電視觀眾。

    1980年夏,我毛遂自薦到《文藝報》另謀新職。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百廢待興,《文藝報》急需編輯人才,征得有關方面的同意,我幾乎沒有費什么勁,就調進了大學時代早已向往的《文藝報》工作。復刊初期辦公條件很差,連正規的辦公室也沒有,只能在沙灘借文化部、《紅旗》雜志大院的一塊寶地,因陋就簡搭建了幾間木板房辦公,與財大氣粗、名聲挺響的電視臺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復刊后的《文藝報》,招納了十多位有志于文藝事業的中青年編輯人才,其中有些都成了中國作家協會和宣傳部門的骨干,也成了文科學生心目中的“龍門”,坊間流傳著調進《文藝報》,猶如鯉魚跳龍門,故有“一入龍門,身價百倍”之說。我雖非精英骨干,也無“身價百倍”的感受,但有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找到了歸宿,終身可托之感?!段乃噲蟆返木庉嫻ぷ鳎鄬﹄娨暸_來說比較寬松,又遇到了開明的上司,可以說如魚得水,又編又采又著,左右逢源,得其所哉。從這個角度上說,沒有《文藝報》,也許沒有我的今天。

    1983年4月2日,張大千病逝于臺北。消息傳來,文化部、中國文聯聞風而動,委托中國美協、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美術館聯合籌辦“張大千遺作展暨張大千藝術研討會”,并將“研討會”主持人的任務落實到張大千的老友、中國美協副主席葉淺予的身上。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張大千作品第一次在中國美術館亮相,也是中國官方第一次主辦名為研討、實為紀念性質的“研討會”。我作為《文藝報》的一名記者,自然近水樓臺。征得了葉淺予先生的同意后,我前往采訪。

    6月初的一個下午,我來到東城區甘雨胡同的葉老家中,年逾古稀的葉老剛從濟南講學歸來,風塵仆仆,白發蒼蒼,但雙目炯炯有神,十分健談。交談中,他發現我對張大千的藝術活動知之甚詳,驚訝地問我多大年紀?我回說剛過不惑之年。他扳動手指,睜大眼問道:“40來歲,怎么知道大千這么多事?”我告訴他,因喜歡張大千的藝術,又對他的傳奇人生深感興趣,所以在京城張氏的門人、友人處多方采集他的奇聞軼事。他聽了大為高興道:“真沒有想到《文藝報》還有這樣一個人才?!比缓笥檬峙牧艘幌庐嫲刚f:“我正在籌備一個研討會,你熟悉人頭,就來做我的聯絡員,組織這次會務活動。”說完,不容分說,初次見面,就給我分配了任務。

    訪談歸來,我整理了4000多字的《葉淺予談張大千》專訪,刊登在七月號《文藝報》上。6月13日,研討會如期在中國美術館東廳舉行,會后要求我把發言稿整理成文,還要我向未能到會的張氏友人、門人諸如謝稚柳、何海霞等人約稿,并編輯成書,聯系出版社發行。我遵照吩咐,在他的指導下、又在黃苗子先生的協助下,很快編輯成《張大千的藝術》一書,交由三聯書店出版。

    由專訪到編書,我與葉老結成了忘年交。在我的心中,葉老早就成了我的私淑老師。我私淑他剛正不阿的錚錚鐵骨,私淑他自強不息的治藝精神,還私淑他對現當代美術作品的精當評論。葉老逝世后,我在《文藝報》上發表了《我的私淑老師》,以緬懷紀念。

    1985年7月,《文藝報》決定把月刊改成周報,使它名副其實成為一張報紙。辦報不同于辦刊,辦報強調時效性、新聞性、知識性、趣味性,但《文藝報》原旨是刊發文藝評論、理論文章,突出學術性,與辦報方針似有不同,怎么辦?于是加強新聞版面,增添副刊版。好在是周報,一周四版。我在電視臺搞過新聞編采,無意中派上了用處。

    前面提到我因專訪葉老,結緣成了忘年交。我從他的艱苦創業學到了不少編刊經驗,同時也結識了他30年代在京城的一些老漫友。1986年3月底,上海老漫友張樂平赴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聞訊后,我與葉老商議,可否組織一幫京滬老漫友到《文藝報》座談聚會,談談漫畫創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葉老點頭同意,馬上決定出席人名單,由我分別通知。4月2日,《文藝報》邀請了11位京滬兩地的30年代老漫友,在沙灘中國文聯會議室參加座談會。

    老漫友中,9位定居京城,兩位定居在上海、無錫。這些老漫友平時往來不多也不易,這次聚會,白首話當年,興致很高。座中年齡最大的要數魯少飛,時年85歲。他是當年多產的漫畫家,又是《時代漫畫》的主編,當時培養提攜了不少漫畫人才,大家對他十分敬重,推他做主席,請他首席發言,他宣讀了《漫畫應為時代服務》的發言稿。

    在美術界長期擔任領導職務的華君武,統觀全局,對漫畫創作的現狀比較了解,他的話題是《談談當前漫畫創作的傾向》,他認為當前創作有一種傾向,一是思想不深,二是藝術不精。這種傾向如不克服,漫畫有被群眾拋棄的危險。黃苗子接著發言,他首先分析了造成“藝術不精”的原因,與漫畫作者的藝術修養有關,不少作者見不多,識不廣,只學一家一派,不求博大精深。說到這里,他沖著華君武笑了一笑說:“現在不少作者都學你的風格,很多報刊上的漫畫,看來看去都像你的作品了?!北M管是句玩笑話,但發人深思。

    “3位同齡老漫友,今年正好同步邁入古稀之年。一位是因畫諷刺漫畫而吃了20多年苦頭,粉粹‘四人幫’后又重提畫筆創作,碩果累累,‘永不言老’的‘小丁’(丁聰);另一位是創作頗為豐富的王樂天;還有一位是剛從無錫趕來的‘大阿?!慕?,他與另一位酷似‘阿?!哪诵中鄼啵瑑蓚€‘大阿福’,使當場畫肖像漫畫的葉老頗費周章,讀者可從發表在本報的漫畫中細細分辨。還要提到另一位年逾七旬的沈同衡,他文質彬彬、貌似教授,事先寫了發言稿,發言時卻丟開了講稿,針對漫畫創作中的‘諷刺難’問題,列舉事實,有根有據地進行了分析。”

    以上一長段文稿,是從當年發表在《文藝報》改報后的《老漫友歡聚文藝報》中抄下來的,也是我牛刀小試,向當年創辦漫畫周刊的兩位老前輩葉淺予、魯少飛處現學現賣而來的。由于這次聚會,這些老漫友記住了《文藝報》,先后給本報賜稿。

    今年是《文藝報》70周年,人生七十古來稀,作為“古稀”報齡的新中國第一份文藝報刊,當然應當慶賀紀念?!拔母铩鼻?,它在文藝界就享有文壇“晴雨表”的“美譽”,文壇上出現的種種斗爭的風風雨雨,都最早在《文藝報》上及時得到反映;改革開放后,它又見證了一大批作家、藝術家,如何撥亂反正、重整旗鼓、破除迷信、突破禁區、解放思想,創作了許許多多優秀作品,更有一大批老中青文藝批評家勇于直言、廣開言路,初步在版面上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我已經老矣,作為一名服役過二十來年的退伍老兵,不能無言?;仡櫳鲜兰o80年代親身經歷過的編采往事,遂執筆為文,以付《文藝報》70周年紀念之需。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另类ts人妖精品影院|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国产偷久久久精品专区| 午夜一级日韩精品制服诱惑我们这边 |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selaoban在线视频免费精品|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精品国内在视频线2019|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 久章草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va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网站 | 99视频30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免费国产精品|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 999国产高清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国产自偷亚洲精品页65页|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午夜三级国产精品理论三级 | 久久精品国产四虎| 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 久久久久久影院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 亚洲性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欧美日韩精品SUV|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观看|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麻豆|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麻豆| 91精品国产网曝事件门|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 国内精品福利视频| 好男人视频社区精品免费| 成人99国产精品| 国产在热线精品视频| re99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