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豪之家》
《世界文豪之家》,【日】阿部公彥、阿部賢一等著,許金龍、許若文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這本印制精美的16開全彩圖文書,由日本東京大學英美文學和文藝評論專業副教授阿部公彥、中歐文化論和比較文學專業副教授阿部賢一、俄羅斯文化論專業副教授楯岡求美與中央大學德語文學教授平山令二合作編著而成。全書收錄攝自現場或采自當地的百余幅清晰照片,配以隨圖說明文字和專題、專欄短文,展示了16世紀到20世紀400年間涌現于歐美文壇的43位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故居或生平住所的室內外現存場景。
書中內容,按作家所在地區和國籍,劃為依次排列的“北美的文豪”“英國的文豪”“法國的文豪”“德國的文豪”“俄羅斯的文豪”“北歐和意大利的文豪”共6個部分。每一部分內,又以作家生辰年份先后,作編年排序。對每一位作家故居或曾住地的介紹,首先體現在圖文專輯的標題、副題和題注中。如第一部分“北美的文豪”,打頭的是埃德加·愛倫·坡(1809-1849)之家,副題是“曾守護患結核病妻子的小木屋”,題注為:“雖掙扎于貧困中卻仍然留下諸多作品的詩人、小說家。盡管作為編輯奔波于各地,卻依然繼續從事創作活動。主要作品有被稱為推理小說原型的《莫格街兇殺案》《烏鴉》。雖然其為美國作家,但當時在歐洲仍獲得很高評價,影響了波德萊爾等人。”題注以下的說明短文,和設置在每一部分結尾處的總結或補充、延伸本部分內容的專欄短文,如“文豪鐘愛的旅館”“文豪長眠的教堂”“文豪鐘愛的咖啡館”“文豪鐘愛的城鎮”“文豪筆下的城市”,則緊扣相應的照片,進行文字簡約但指示詳盡的說明和解釋。對于每位作家的生平全貌,還有套印在方框里的一個羅列其人生歷程的大事年表,給予醒目的提示。其中除生卒、結婚和重要創作等信息外,特別把購置房產、移居、旅游等生活行蹤和居所地點的變化凸顯了出來。
正如書前序言引用的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空間的詩學》里的名言所說:“家宅是一種強大的融合力量,把人的思想、回憶和夢融合在一起。在這一融合中,聯系的原則是夢想。過去、現在和未來給家宅不同的活力,這些活力常常相互干涉,有時相互對抗,有時相互刺激。在人的一生中,家宅總是排除偶然性,增加連續性。沒有家宅,人就成了流離失所的存在。家宅在自然的風暴和人生的風暴中保衛著人。它既是身體又是靈魂。它是人類最早的世界。”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人墨客和作家、藝術家,也多有描述、闡發居處的場景和環境對于自身精神氣質及心理世界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交互作用的話語。
因而,通過觀察、感受作家、藝術家的故居和宅邸,來完成對于作家、藝術家的創作和人格的第二重理解,早已積淀為一種古老悠久的文藝認知傳統和約定俗成的文藝欣賞習慣。但也正像這本搜集、展示了畫面精良的各樣照片的圖文書所呈現的那樣,如今我們能夠供造訪和參觀的許多名人故居,都經過了文博行業或許不止一輪和一種方式的規格化修造和標準化處理。在舊址故地之上,在歷史建筑內外,我們目力所及的物態、神思所感的空間,只能是歷經歲月長久的侵蝕消磨和人力有意無意的多番改模換樣之后的結果。
相比之下,一張舊跡斑斑的書桌,一沓墨色和紙質都已褪化了的手稿,一把剝落了表漆、皸裂了皮面的座椅,一只早已干涸了的墨水瓶,一冊分崩離析成幾撮散頁的袖珍札記本,這些小物件所凝聚和釋放的歷史氣息和人文能量,很可能比一所整修一新的宅子、一間收拾得隨時可以接待新客的旅店房間,更值得我們去關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很想建議對這本《世界文豪之家》感興趣的讀者,在欣賞書中漂亮的住宅外觀和內景的大照片之余,也多端詳一下書中聚焦老舊物品的那些小照片,比如,好多國家的大文豪都仿佛是不約而同地使用過的那種不管是方形的、還是圓形或折疊式的,但桌面同樣都特別窄小、特別局促的簡陋書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