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溫情美,人月兩團圓
中秋節,又稱“月夕”“團圓節”,據說此夜月亮最大、最圓、最亮。
據記載,早在周朝就有秋分祭月的習俗。到了秦漢之際,秋日祭月與農業收成有了關系。《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在夜晚祭祀月亮。初唐時,秋日祭月成了固定的習俗,人們開始向月亮祈福,求月神保佑。然而,由于秋分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需有滿月應景才好,后來漸漸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魏晉時期,已有中秋賞月之舉,唐代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宋代有了盛大的活動。月餅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相結合,贈月餅、吃月餅,象征人月兩團圓。傳說唐高祖李淵與文武百官歡度中秋,他興致勃勃地看著吐蕃送來的圓圓的“胡餅”,指著天上明月說要以圓餅邀明月。后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開來,宋時還稱之為“月團”。中秋節除了祭月酬神以外,也是一個喜慶歡愉的節日?!扒偕H鏘,酌酒高歌……團圍子女,以酬佳節。”(《夢粱錄》)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時至今日,中國人依然遵循傳統,在八月十五歡度中秋,祭月、賞月、祀土地、吃月餅、燒斗香、點塔燈、舞火龍……盡管各地物候、民俗各有不同,但皆以仲秋時節的滿月比喻人間的溫情與團圓。
廣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有“樹中秋”的活動,將燈高高地掛起,以明燈邀明月。孩子們在家長幫助下用竹篾糊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和方方正正的燈,或橫掛于高桿之上,或手提著在月下游嬉玩賞。每年中秋節前后,香港銅鑼灣大坑的居民會一連三晚在大街小巷舞動“火龍”?!盎瘕垺遍L六十多米,上面插滿了點燃的香,由一百多人舞動?;瘕堄泄潭ǖ挠巫呔€路,從蓮花宮、浣紗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到布朗街、華倫街一帶。舞畢,要將火龍身上的香分發給圍觀的群眾,有賜福的意味。據說,一百年前,大坑發生過一場瘟疫,民眾為了驅趕災禍,在中秋期間舞動一條插滿香的草龍,祈禱健康。而后瘟疫果然消退,中秋節舞火龍的習俗便流傳下來。
中秋節前,澳門的大街小巷都會掛上別具特色的燈籠,節日早上要先拜祭祖先,晚上家人要在一起吃團圓飯,然后人們提著五光十色的燈籠到戶外賞月。路環黑沙海灘、竹灣,以及半島南灣湖、西灣附近,都是賞月的好去處。
東南沿海閩臺一帶有中秋節“博餅”的趣味活動,據說是由鄭成功為激勵士兵斗志設計的一種游戲發展而來。傳統的博餅活動,使用的是月餅,一般十人一組,輪流博弈。根據點數的不同確定所獲得的角色,包括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和秀才,然后根據等級不同,分發不同的月餅?,F在“中秋博餅”已經不再限于爭奪月餅了,而是將各種生活物品作為獎品按等級分發,依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中秋游戲。據記載,明代臺灣中秋節的街市售賣“月光紙”,紙上繪有月光下的菩薩和兔兒爺。清代中秋節有用兔兒爺祭月的風俗,不僅有戴頭盔、穿盔甲的兔兒爺,還有扮成商販、剃頭師傅、縫鞋匠模樣的。臺灣農民會在中秋節祭拜土地公,并在田間插上“土地公拐杖”,即用竹子夾上些“土地公金”,以酬謝豐收的恩賜,并祈禱來年五谷豐登。高山族中秋之夜,要盛裝在日月潭邊跳“托球舞”,傳說是為了紀念大尖和水花夫婦的獻身精神,并祈求日月昌明、風調雨順。阿美族、魯凱族則會在中秋節前后舉行豐收祭,載歌載舞,通宵歡慶。
據地方志記載,甘肅、四川、青海和西藏的藏族也過中秋節,相關習俗活動與漢族相同。新疆的達斡爾族和錫伯族也歡度中秋,而哈密地區的漢族中秋節白天打鍋盔、烤月餅,晚上全家一起獻月、敬月、賞月,慶祝闔家團圓,借明月寄思鄉之情,有的家庭和商鋪還會掛起走馬燈,以燈上的故事流轉象征歲月如梭。
中秋時節,豐收的緊張、興奮與滿足并存,天氣涼爽、溫度適宜,清新暢快的季節令人心曠神怡。溫和明朗的圓月,輕柔地俯瞰大地,中華各族各地以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共享佳節,感恩與祈福,月明人盡望,秋思落天涯,最是世間溫情美,人月兩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