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長安十二時辰”里的盛世之美
    來源:解放日報 | 胡建君 演講 徐蓓 整理   2019年09月13日08:35

    《搗練圖》(局部)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向我們展示了唐代長安的氣勢恢宏和儀態萬千。正如劇中李必所言,“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沒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了”。近日,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胡建君來到由上海市社科聯主辦的“望道講讀會”,從千年流傳的唐代仕女畫中,帶領我們一窺盛世大唐之美。

    從唐代仕女畫中,一窺盛世大唐的人間畫卷

    在歷經300多年的南北分裂后,北方雄渾遼闊的生命激情與南方精致細膩的優雅情懷匯奔合流,奏響了皇皇大唐的盛世樂章。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如果說漢代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少年意氣,那么唐代則是如日中天的壯年豪情。

    至唐朝盛世,書法南北融合,百川歸海,著眼于“復歸平正”。唐楷尚法,所以從唐楷入手習字,可以把字寫得中正平和。同樣,律詩重律,學詩詞從唐詩入手,可以對平仄格律有很好的把握。

    與此同時,唐代藝術又在規則之外,想要突破規則。天資縱逸的書法家們,在繼承“規范”和“律則”的同時,又顯現出天才的不屑與叛逆,以及飛揚恣肆的豪情。一方面,唐楷尚法與唐詩重律并行,足以垂范后世。另一方面,像詩人李白、畫家吳道子、書法家張旭和懷素等等,他們每個人都在各自的領域劍走偏鋒,自出機杼。

    唐代在繪畫領域取得了不凡的成績。

    山水畫從唐代開始分流,分出“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大體系。工筆畫也設立了工筆設色和水墨淡彩等多種表現方法,為后世的宋元山水花鳥的集大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物畫則繼承了漢魏傳統,不僅僅描繪人的形象本身,而且注重突出人物的精神氣質。唐代人物畫的成就尤其醒目,宋代美術史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就有人物畫“今不及古”的說法。唐代最著名的畫家當數吳道子,他的畫法特別生動、俊逸。吳道子曾自云:“眾皆密于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于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傳說他在長安菩提寺所畫的佛像天衣飛揚,滿壁風動,人物更是“出奇變態千萬端”,使人一見之下毛骨生寒,故有“吳帶當風”之稱。他在大同殿上畫了五條鱗甲飛動的神龍,每欲大雨,即生煙霧。他作畫往往“俄頃而就,有若神助”,這是一種擁有法度與規則的自由,既任情恣肆又守正制衡。“吳帶當風”的意境尤其能夠代表盛唐氣象,可惜吳道子的真跡現世沒有留存。

    如今留存下來的代表唐代畫風的作品,正是唐代仕女畫。今天,讓我們通過千年流傳的唐代仕女畫來一窺盛世大唐的人間畫卷。

    “綺羅人物畫”,以描繪貴族婦女生活為主題

    仕女畫的淵源非常悠久。從戰國時期的帛畫中已經可以看到仕女的身影。以前“仕”和“女”是分開的,到了秦漢以后,“仕女”逐漸合用,意指“女而有士行者”,也就是德才兼備的女性。

    在古代書畫史上,最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當數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然而,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女性形象逐漸從纖弱柔美變得豐盈華麗。

    為什么唐代的女子肥碩豐滿,與魏晉南北朝完全不同呢?

    因為唐代政治經濟中心集中在關中一帶,據《宣和畫譜》記載:“關中婦女纖弱者少。”唐代又是一個與邊疆少數民族交流頻繁的朝代,當時婦女多受周邊少數民族影響而熱衷運動。因此,由于水土滋養以及生活習慣等原因,唐代女子多是豐美的形象。

    進入開元盛世以后,歌舞升平,出現了一大批以描繪貴族婦女生活為主題的“綺羅人物畫”。唐代“綺羅人物畫”的代表人物,就是張萱和周昉。

    張萱,西安人,可能擔任過宮廷畫職,所以對宮廷女子形象特別熟悉。張萱的畫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喜歡用朱色,“尤喜以朱色暈染耳根”。唐以前的婦女畫,多以后妃、烈女、孝婦為題材,旨在宣揚封建倫常;而張萱則描繪了許多貴族婦女的家常生活,如游春、賞雪、乞巧、藏迷、撲蝶、烹茶、吹簫、聽琴等等。

    據唐宋畫史記載,張萱的作品有數十幅,但原作無一遺存。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宋人臨摹的作品,其中有兩件作品傳說是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和《搗練圖》。

    《搗練圖》原來由圓明園收藏,后流失海外,現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它描繪的是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場景。古代用生絲制衣,但生絲編織起來容易滑脫,所以在織前,先用搗錘把絲織品敲扁,然后還要經過脫膠的程序,這樣可以使絲織品表面變得致密。在這幅長卷式的《搗練圖》中,一共畫了12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個場面。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女性穿著低領窄袖短襦,系著高腰長裙并扎絲帶,外面還披著輕薄如紗的印繡紋樣披帛。成年婦女發髻高盤,配以金、銀、珠寶翡翠等首飾,顯得雍容富態。

    唐人對于服裝顏色的搭配非常合理。紅色的衣服大多用大紅等色打底,配以藤黃、赭石等色,再用朱砂或朱膘色罩染,使紅色上衣呈現出淺紅、深紅等多個層次。色彩選擇上艷麗而不俗,朱紅色、緋紅色、杏黃、草綠等色彩交相輝映,整體畫面呈現出一種華貴雅致而又自然的調性。

    從細節來看,裙子本身薄如蟬翼,而畫家又以極細的筆觸勾畫出衣裙上織印的花紋。連凳子上的蝴蝶結、衣服下垂的流蘇、美人手持扇子上的圖案,都是那么精致唯美,讓人嘆為觀止。

    唐代女性的日常化妝,并不比現代女性來得簡單

    從畫中可以看出,唐代女性的日常化妝,并不比現代女性來得簡單。首先要“敷鉛粉”,就像我們現在用粉底霜打底。然后是“抹胭脂”,唐代的時候都是要抹到耳根。再經過“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點唇脂”等幾大步驟,才算是大功告成。

    其中,眉間以“花鈿”裝飾,這是當時流行的妝容。“花鈿”的材料一般取自大自然,比如魚鱗片、魚鰓骨、蟲翼、羽毛、花瓣等,唐代女性只要覺得是美的東西,都往自己的額頭上貼。她們是用什么東西粘上去的呢?那個時候沒有膠水,就用“魚鰾膠”,也就是把魚鰾熬煮濃稠以后,黏結力特別強。

    花鈿并非完全囿于花朵的形狀,有月形、鳥形、葉形等等。最有名的是梅花妝。傳說南朝的壽陽公主有一天在含章殿屋檐下午睡,一陣風吹來,梅花掉落在她的額頭上。經過的宮女看到,覺得非常美,于是就模仿這樣的形象,把梅花的裝飾貼在額頭上。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就看到很多這樣的裝飾。

    古代女子的額妝除了花鈿,還有一種將額頭涂成黃色的面飾叫“額黃”。它是白中帶著一點點微黃的顏色,估計其中加了云母,晚上會微微發亮。

    唐代女子可以沒有額黃、花鈿這些裝飾,但每天一定要畫眉毛,這是她們的必修課。眉毛被古人稱為“七情之虹”。當時比較流行的樣式是柳葉眉,溫婉中有英武之氣。還有一種秋娘眉,與唐代李錡的妾杜秋娘有關。這個杜秋娘特別會化妝,她的眉毛粗細均衡,比較自然、端莊,被很多人效仿。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妝成每被秋娘妒”的詩句,這個秋娘就是指杜秋娘。

    唐代女性的口紅也和我們現在很不一樣。當時的審美是嘴型以小為美,所以唇妝只涂當中一點,也有人把嘴唇中間涂成花瓣形。一開始的時候,唇脂用朱砂直接涂,但特別容易掉色,于是古人就在朱砂中加入了動物的脂肪,制成了最初的“口脂”,這樣附著力比較強。

    古人的發髻樣式簡直太復雜了。在唐代的各種侍女俑里我們可以看到名目繁多的發髻,比如高髻、錐髻、練垂式髻、雙垂髻、云髻、丫髻、墮馬髻等等。墮馬髻的款式,頭發松松垮垮就像要從馬背上掉下來的樣子,非常慵懶、閑散。還有一種鸚鵡髻,從正面、側面和反面看都像是一只鸚鵡,不知道古代女子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把頭發梳成那樣,也不知道它能保持多少天,真的就像一個藝術品。在《長安十二時辰》里有個歌女叫許鶴子,她的發髻叫作“雙鬟望仙髻”,就是完全復原了唐代女俑的形象。

    《簪花仕女圖》是唐代仕女畫的標本型作品

    張萱之后最負盛名的“綺羅人物畫”畫家就是周昉。周昉出身貴族,先后任越州、宣州長史。因為經常能夠見到那些“貴而美”的女性,所以他尤其擅長描畫容貌端莊、體態豐肥的貴族婦女。

    其代表作《簪花仕女圖》是唐代仕女畫的標本型作品,該畫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畫作的構圖采取平鋪列繪的方式,畫中描繪了四位嬪妃和兩個侍女,分別作逗犬、執扇、持花、弄蝶之狀,表現了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

    唐朝朱景玄在《唐畫斷》中這樣贊美周昉:“又工士女,為古今冠絕。”張彥遠則評價周昉作品“全法衣冠,不近閭里”,即不以平民百姓為描繪對象,只描繪上層婦女的閨閣生活。明代高濂評點周昉的美人圖:“美在意外,豐度隱然,含嬌韻媚,姿態端莊。”所謂“神生狀外,生具形中”,可見唐代仕女圖除了精致的描畫,更以神采和氣度取勝。

    在《簪花仕女圖》中可以看到,唐代貴族婦女的特點就是髙髻簪花。后來這種發飾被日本學去了,成為日本的傳統發飾。發髻上插有流蘇形的簪花,也叫“步搖”,因為走路的時候一步一搖,會隨著晃動。這一方面顯示出女性的搖曳多姿,另一方面也提醒女性步子放慢一點、優雅一點,不要花枝亂顫。

    在唐代,男子的發飾為玉冠,上面插有束發簪。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出場的時候就帶著玉冠。中國古代束發簪一般分橫式和豎式兩種,橫式即卯酉簪,豎式即子午簪。道士的道冠以子午簪式為主,李必是一個道士,所以他的簪是從后往前插的樣式。

    女子的發簪樣式就更多了。大致來說,單股的叫簪,雙股的叫釵。

    簪,源于“先秦之笄”。有一種成人禮叫“及笄之禮”,就是女孩子到了15周歲,要用笄把頭發盤起來,說明她成年了。笄后來發展為簪,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后來簪的頂端雕鏤紋飾或加上金玉裝飾,所以簪體加長。“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不小心滑落的“碧玉搔頭”就是玉簪。

    唐代的簪大體上還保持著約發的功能,而釵卻踵事增華,以至于主要成了一種發飾。所謂釵,就是在簪的基礎上,有大面積的刻花“花樹”,較大的發釵作為裝飾的意義更加濃厚。它們往往是一式二件,圖案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對稱插戴。

    唐代簪釵上面的紋飾比較多樣。魚紋飾最常見,因為當時五品以上官員佩魚袋,這是官員身份等級的象征。“婦人從夫色”,所以也要配魚簪,上面有魚紋飾的簪子,其實是一種身份和榮耀的象征。

    唐代簪釵上的鳳鳥圖案也較為多見,其工藝與紋飾堪稱后世典范。浙江長興縣下莘橋出土的唐代金銀發釵,鳳鳥紋多與植物紋樣相伴,平添幾分溫柔舒展的美意。晚唐溫庭筠的一首《菩薩蠻》中寫道:“鳳凰相對盤金縷,牡丹一夜經微雨。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其中“鳳凰相對盤金縷”就是引申為戴著鳳簪的女子。

    當時還流行在頭上插滿梳子和鮮花。開元、天寶年間,發式的特征是“密鬢擁面”,插滿金梳子、玉梳子或者插鮮花。像楊貴妃就喜歡牡丹花,李白的《清平調》中有“一枝紅艷露凝香”的詩句,指的就是這樣的發飾。

    大唐是個包容的時代,外來的宗教、服飾、音樂、舞蹈都被吸收接納。所以,在《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女性的服飾比較大膽開放,她們身穿大紅色抹胸長裙,裙身上是大的團花、仙鶴等圖案,外罩絲羅綢緞或薄如蟬翼的長披帛。

    在仕女圖中還可以看到,宮廷里養著寵物猧兒犬和仙鶴。仙鶴因為“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又是仙人的坐騎,同時它也是一種氣節的象征,所以特別為文人士大夫所喜歡。猧兒狗則是一種名貴的陜西細犬,它是隨著絲綢之路由阿拉伯傳到中國的,是歷代皇室最鐘愛的犬種之一。清康熙帝曾命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繪制《十駿犬圖》,其中就有細犬。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主角張小敬從宣徽院借來一只狗叫阿細,它就是猧兒狗。而宣徽院,正是專門為皇帝豢養雕、鷹、犬等寵物的皇家機構。

    “長安十二時辰”里的盛世之美,是寬博與自信中才能催生的麗質,是包容與開放中才能迸發的雄風。雖歷經千年,而大唐畫卷依舊熠熠生輝。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综合|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伊人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2022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 久久久久久久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白浆久久69|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3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国自产拍 高清精品|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久久精品综合|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国产原创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永久一| 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动漫|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app|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 国产1024精品视频专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