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創作70年成就與經驗:在廣袤的時空中呈現時代感
核心閱讀
新中國70年長篇小說創作數量激增,題材寬度和主題深度都得到深入拓展和掘進,藝術表現的邊界同樣得到極大開拓,長篇小說創作總體上呈現出一條清晰而強勁的發展軌跡。可以說,新中國70年長篇小說創作持續行進在通向繁榮發展的大道上
新中國70年長篇小說創作歷程恰似一首多聲部樂曲,不同文學潮流此起彼伏,不同文學風格爭芳斗艷,不同創作方法和藝術手段各顯神通,與此同時,“二為”方針是包括長篇小說在內的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民族的偉大精神始終是文學創作的主旋律
習慣上,人們總喜歡將長篇小說喻為文學的重器,視其為一個時代文學成就的重要標志。在這個意義上講,新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收獲就是新中國文學的重要成就,長篇小說創作所走過的70年歷程表征著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基本走向。70年間幾多艱辛幾多突破,幾多求索幾多收獲,值得我們梳理與總結。
走在向多向廣向深的大道上
有文學史家將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視為新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第一個“黃金期”。這一階段在70年歷史上留下許多繞不過去的重要作品,如“三紅一創”(《紅旗譜》《紅巖》《紅日》《創業史》)以及《苦菜花》《三家巷》《六十年的變遷》《李自成》(第一卷)等。這一時期長篇小說創作的主題內容和思想養分主要來源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延安文藝座談會提出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以及與此相呼應的普及與提高等革命文藝方針和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這幾條源流影響所及其實遠不止于這17年,在此后新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發展變化的軌跡中依然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新時期文學中,長篇小說發揮承上啟下的重要銜接作用。“文革”結束后,作家創作熱情得以復蘇,長篇小說數量逐年攀升。其主題內容在繼承“十七年”文學傳統的同時也得到大大拓展和豐富,既有對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的生動再現,也有對社會新發展新變化的深入思考,既有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藝術呈現,也有對人的命運的深刻關切。藝術上,現實主義寫作手法日益成熟,也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表達方式。
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文化市場蓬勃發展,人們文化生活和文化選擇日益多元,長篇小說雖然失去轟動效應,但這并不妨礙它持續呈現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成長性。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傳統長篇小說亦全面開花。如果說上一階段長篇小說創作的顯著特點還是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多樣化,那么這一階段多樣化已成常態,人們似乎很難再為某部作品的新意而奔走相告,也很難因一種新的文學現象出現而爭論不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創作多樣化、出版多樣化、閱讀多樣化已成常態。在這多樣化的格局中,展示時代風采、傳遞時代強音、塑造時代人物的長篇小說依然強勢呈現。
從以上梳理不難看出,新中國70年長篇小說創作數量激增,題材寬度和主題深度都得以顯著拓展,藝術表現邊界同樣得到極大開拓,長篇小說創作總體上呈現出一條清晰而強勁的發展軌跡,呈現向多、向廣、向深的特征。可以說,新中國70年長篇小說創作持續行進在通向發展與繁榮的大道上。延續這一良好發展軌跡,擴大長篇小說創作優勢、提升作品質量乃是今日之作家的使命與擔當。
準確深刻地捕捉時代精神
如果進一步檢視70年長篇小說發展經驗,首先是要有時代感。真正受讀者歡迎、經得起時間檢驗的長篇小說一定是寫出鮮活時代感、與時代同頻共振的作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新中國長篇小說70年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形象地詮釋了這一科學判斷。
放眼古今中外,文學作品與其所處時代都有或近或遠、或密或疏、或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在文學與時代的關系上有不同主張,有人認為有無時代感并不重要。果真如此嗎?問題的根源其實還在于如何理解時代及時代感:文學書寫時代是否僅僅是文學書寫當下?文學表現時代是否一定要近距離才算?新中國長篇小說70年發展歷程特別是其中涌現出的優秀作品告訴我們:時代既可以是當下時空,也可以寫出時代跨度和歷史縱深;時代既能夠近距離貼身表現,也可以拉開一定距離后再行反思;時代絕不僅是浮在表象的人、事、物,重要的是準確而深刻地捕捉到時代感和時代精神。《紅旗譜》與《白鹿原》呈現的時代有跨度,《創業史》與《古船》表現時代的手段有差異,但誰能說這些優秀作品時代感模糊、時代精神淡漠呢?
在廣袤時空中呈現時代感是新中國長篇小說創作70年提供給后人的一條重要啟示。在這里,所謂“廣袤”既是內容的時空也是藝術的天地,時代是包含歷史與未來的當下,時代也需要不同的進入通道和表現手段;所謂“時代感”則是指通過對時代精髓、時代精神的深刻捕捉和藝術表達,讓讀者感時代之風氣、辨時代之潮流,體會時代背后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從而起到文學提振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和諧聲部中凸顯主旋律
一首多聲部樂曲,既要有發揮引領作用的主調,也要有起潤色、烘托和補充作用的其他聲部;既要呈現不同聲部的特色,還要彼此間的和諧流暢。新中國長篇小說創作70年的歷程恰似一首多聲部樂曲,不同文學潮流此起彼伏,不同文學風格爭芳斗艷,不同創作方法和藝術手段各顯神通,可以說,“社會的色彩有多么斑斕,文藝作品的色彩就應該有多么斑斕”;與此同時,“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包括長篇小說在內的中國文學的發展導向,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民族的偉大精神始終是文學創作的主旋律。
盡管這70年總體上呈現出向多、向廣、向深的趨勢,但在不同時段與節點上,也還是存在著豐滿與單一、順暢與間斷的差異。而每當順暢與豐滿之時,就是多個聲部和諧之際,反之則是某些聲部的缺失或雜亂。現在無論是文學史家還是一般讀者,都對“十七年”、改革開放以來的長篇小說創作總體上給予肯定評價,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它們總體上呈現出聲部齊全且和諧的風貌。
還可以從另外一個實例來證明這樣的判斷。茅盾文學獎之所以在眾多長篇小說獎項中擁有良好口碑和公信度,不僅在于發起倡導者是著名作家茅盾,也不僅因為它的組織方是中國作家協會這樣的文學權威機構,還在于獲獎作品幾乎都有長銷不衰的良好市場業績,是專業尺度和口碑的結合;評選追求的正是主旋律突出、聲部多樣、整體和諧、風格多元,從時代需要出發,遵循藝術規律,優中選精地遴選出既豐富多彩又有分量有高度的精品力作。
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持續推進內容形式、手段方法、風格樣式等多元創新,中國長篇小說獲得長足發展。新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用70年輝煌成績印證黨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正確與成功。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事業興旺發達、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藝需求的重要保障。
在世界格局中展示中國風
新中國成立之初,作家所接收的外國文學滋養更多還是蘇聯文學及18、19世紀外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文學。進入新時期,改革開放成為時代主潮,長篇小說創作不僅承續優秀文脈,名目繁多的種種世界文學也開始進入國門,一時間,以各種門派為名目創作出的長篇小說令人眼花繚亂,以至于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現代性關系之類的話題一時成為爭論焦點。到了新世紀,作家們特別是優秀作家在中外文學日益頻繁的交流中,已經具備文化定力,且在比較中明白不同文明自有不同風采,中國風也需要在不斷突破中煥發新的風采。
梳理新中國70年優秀長篇小說,其中既有中華文化強大基因,也能見出世界優秀文化的因子,其融合程度日益趨向自然圓融。從最近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身上,不僅能看到每位作者的思想氣質,也能感受到古今中外各類文學經典的影響,他們由此呈現出不同風格和氣象,但所傳遞的整體意象都體現著面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弘揚中國文化的新要求。
當然,在充分肯定新中國長篇小說創作所取得的長足進展、認真總結其成功經驗的同時,我們還要謹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創作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指示。長篇小說創作在出精品方面還任重道遠,時代永遠會對文學提出新挑戰。長篇小說如何牢記時代使命、深入社會現實、遵循藝術規律,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偉大作品?我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