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起“上海寫作計劃”搭建中外文學交流平臺,共邀36個國家的百名作家駐滬 手持文學這本“共通護照”,海外作家當兩個月“上海市民”
“經過27小時的長途飛行,我從圣保羅抵達上海,雖然還在倒時差,但很高興被選中。我愛讀古典詩歌,享受交新朋友,年輕時就對中國文學及文化有著濃郁的好奇心,這份向往讓我對接下來兩個月的上海時光充滿期待。”2019“上海寫作計劃”昨天在上海作家書店揭幕,駐市作家輪流自我介紹,巴西作家保羅·斯科特的一番話頗具代表性。
每年初秋時節,一批海外作家在上海風情中漫步、創作、尋夢。由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王安憶發起的“上海寫作計劃”創辦于2008年,是中國大陸首個外國作家駐市寫作項目,11年來邀請了來自36個國家的百位作家,他們當兩個月“上海市民”,逛弄堂、擠地鐵、吃生煎、品小籠,走進普通人的生活。
“駐市寫作是世界上非常受歡迎的文學交流形式,文學創作并非憑想象來閉門造車,無米之炊撐不起優秀文學作品承擔人類精神食糧的作用。”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孫甘露在致辭中說,誠如羅素所言“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而在交流中互換生活經驗,在溝通中注入彼此鮮活的動力,或許才是文學發展的應有之義。
意大利加布里埃略·迪·弗龍佐、波蘭多羅塔·馬斯·奧夫斯卡、比利時伊薩貝爾·維瑞等作家,都不是第一次來中國,但“上海寫作計劃”策劃的一系列“深度游”,為他們提供了近距離了解上海作家和中國文壇的機會。浸入式交流讓海外作家們從各自熟悉的環境里“抽離”出來,對中國的印象不再停留于之前的“浮光掠影”。墨西哥作家諾·莫拉萊斯·穆諾茲回憶小時候的故事——在祖父的影響下,他偶然邂逅了瓷器上的中國畫,被神秘美麗的東方元素迷住,滋生了對中國漢字的興趣和對中國文化的向往,“這次來上海一定到處多走走,感受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
對寫作者而言,不同的地理環境、思維方式、歷史背景激發作家對世界的不同感知,孕育了風格迥異的文學作品,拓寬著文學創作的邊界。十余年來,每年駐滬兩個月交流中播下的文學種子,已結出豐碩成果。回國后,海外作家往往以不同方式記錄懷念駐市經歷——有的出版了關于上海題材的作品,有的把上海體驗儲存進靈感素材庫,有的熱心翻譯上海作家作品,有的甚至把家直接搬到上海……“上海寫作計劃”并不要求作家定時交出與上海有關的作品。但這段經驗或多或少會反映在寫作中,留下深深淺淺的烙印。光是此前推出的“上海寫作計劃”十周年紀念文集中,《上海小籠包》《縈繞不散的茶香》《魯迅的四個夢》等文章就可一窺駐市作家在上海的冒險與驚喜。
“上海寫作計劃”創辦伊始,王安憶曾自嘲,全世界的“寫作計劃”中,“當初我們大概是最年輕無名的一個”。而隨著計劃的成長,她有信心“上海寫作計劃”搭建中外作家文學交流的平臺,不僅讓海外寫作者走進上海,也能助力中國作品走出去。保加利亞作家、出版商格奧爾基·格羅茲戴夫曾遞給趙麗宏一份禮物,是后者散文《鷺鷥》的保加利亞語譯本,而散文的選譯者、保加利亞作家伊蒂莫娃,就是此前的駐市作家。手持文學這本“共通護照”,人們期待兩個月后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