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城》:鄂溫克電影敘事的新視角
《呼倫貝爾城》劇照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使鹿鄂溫克部落文化變遷的人類學紀錄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孫曾田的紀錄片《神鹿呀,我們的神鹿》(以下簡稱《神鹿》)開啟了這一影像敘事的傳統,其中女主人公柳芭的形象對后來的鄂溫克影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前幾年在人類學紀錄片上多次獲獎的顧桃作品《犴達罕》,又在這一傳統上刻畫了柳芭的弟弟維加的形象。從《神鹿》到《犴達罕》,塑造了當代鄂溫克族社會的典型人物,客觀記錄了鄂溫克族在當代社會的文化變遷。這一系列紀錄影像的成功,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在普通觀眾中形成了關于鄂溫克族文化的刻板印象。
由內蒙古著名演員涂們執導、近期上映的電影《呼倫貝爾城》突破了關于鄂溫克的刻板印象,將視線轉向了鄂溫克族三大部落之一的索倫部,揭示了索倫鄂溫克歷史文化的另一面。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于地域、環境的特殊性,鄂溫克族的不同部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分布在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從事畜牧業生產的鄂溫克人被稱為索倫鄂溫克人,他們的祖先在清代為驍勇善戰的索倫部。索倫部堪稱史上最早被稱為戰斗民族的群體,其將士幾乎參與了清代歷史上所有較大的抵御外部侵略的戰爭。
此前,涂們作為藝術總監參與了內蒙古歌舞劇《彩虹之路》的創作。該劇鉤沉出在清代典籍所記載的索倫鄂溫克歷史,側面表現了索倫鄂溫克西遷戍邊的崢嶸歲月,同時展示了這個民族的文化風俗。該劇于2014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戲劇類)優秀作品獎。此劇的成功也促使涂們決定,繼續用影像挖掘保留下這一段民族歷史。
《呼倫貝爾城》是涂們第一次以導演的身份創作的一部電影。對于涂們而言,這也是一次對本民族歷史深入研究的機會。憑借本片,涂們獲得了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受傳媒關注新人導演”獎。
電影《呼倫貝爾城》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索倫鄂溫克族男丁都被派往西北邊疆戍邊,呼倫貝爾城只留下老人、婦女和小孩。前方時有陣亡消息傳來,留守的人們經受著生老病死的考驗。戰亂經年,族內人口急劇下降。在誥命夫人那丹的帶領下,鄂溫克女人們長途跋涉前往軍營,為部落的繁衍生息而“取孩子”。影片避實就虛,正面描寫了鄂溫克婦女們為部落繁衍所作出的可歌可泣的奉獻,側面則傳遞出征戰四方的索倫部族為奠定中國版圖作出的巨大貢獻,客觀上也揭示出鄂溫克族在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的貢獻,體現了社會教育的功能。
這是一個復雜多義的題材,也是藝術表現的富礦。如何利用這一個題材的富礦,對主創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從這一題材中,既可以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家國觀念的養成史,以及建立在其上的民族知識系統等,也可以挖掘出中華民族建設邊疆、保衛邊疆、民族團結的現實意義。當然,也可以充分利用影像來展現索倫鄂溫克的各種傳統文化事項,包括生育制度、婚俗、宗教信仰、服飾等。在當下中國文化界對文化自覺的吁求之上,這將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文化實踐。
影片主創們顯然也意識到這是一個富礦,在電影中也展示了這些豐富的文化元素。但作為一部小成本電影所能抵達的創意,該片“反戰”主題的選擇并沒有充分挖掘這一歷史題材在現實意義上的文化生產潛力。期待未來,創作者能夠提煉出對中華民族而言更具現實針對性與建設性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