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灣》《白毛女》作曲者馬可日記手稿入藏國博
提起《南泥灣》《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等耳熟能詳的歌曲,以及《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等歌劇,人們就會想到我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馬可,這些動人的旋律都出自他的筆下。26日下午,馬可先生的46冊珍貴日記手稿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王春法館長向馬可的家屬代表頒發了收藏證書。
馬可學生時代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及抗日宣傳活動。1940年到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音工團工作。1943年參加了“秧歌運動”,創作多部秧歌劇。1945年到東北解放區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室主任、歌劇系主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音樂室主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代院長,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中國歌劇團領導小組組長等職。馬可畢生勤奮寫作,創作過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600多首,代表作品如歌曲《呂梁山大合唱》《南泥灣》《咱們工人有力量》、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白毛女》(主創)《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陜北組曲》、評劇《志愿軍的未婚妻》、電影音樂《畫中人》《梅蘭芳》《紅河激浪》等。
《南泥灣》創作于1943年,當時日偽軍大舉進攻抗日根據地,國民黨頑固派也加緊封鎖包圍抗日根據地。在最困難的時期,毛澤東發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為了歌頌在根據地大生產中建立功勛的八路軍戰士,由魯迅藝術文學院音樂系馬可作曲、戲劇系賀敬之作詞的歌舞劇《花籃的花兒香》應運而生。后經賀敬之、馬可對《花籃的花兒香》的修改,整理為歌曲《南泥灣》,這首歌很快在邊區和大后方傳唱開來,至今不衰。
馬可是民族音樂的提倡者,也是創作中國民族新歌劇的實踐者。《白毛女》的創作,是我國音樂家對新歌劇進行探索的第一步。它以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典型事例,深刻概括了20世紀40年代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咱們工人有力量》是1948年初夏馬可深入新解放的鞍山鋼鐵廠體驗生活的產物。在鞍鋼,馬可親身感受到中國工人階級那種不怕苦、不怕累,以生產勞動一心一意支援解放戰爭的豪情,于是創作出這首流傳極廣的優秀歌曲。
王春法表示,此次入藏的46冊馬可日記手稿,幾經周折才得以保存下來,具有較高的文獻研究價值,對研究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和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對完善國博名人手稿書信類館藏體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今后,國博將繼續拓展征集范圍,豐富和完善反映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館藏體系,更好發揮凝心聚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
入藏儀式上,馬可的女兒馬海瑩與馬海玲共同朗誦了父親所著《日記的故事》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