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外國文學研究新空間
8月20—21日,新時代外國文學研究前沿問題研討會在山東師范大學舉行,與會學者圍繞“21世紀的外國文學批評理論新方向”“數字人文與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等議題展開交流研討。在與會學者看來,未來外國文學研究應在世界文明互鑒的視域下,凸顯中國話語和中國形象,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
準確把握外國文學發展態勢
在全球化和消費文化的語境下,當代外國文學的表現形式和內質發生了顯著變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國書寫是當下外國文學研究的熱點議題。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王卓以史密斯的新作《搖擺時光》為例談到,創作者通過小說主人公的非洲之行,將女性成長小說轉化為一部宏大的跨國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全球化、多元文化主義、暴力恐怖等全球化時代跨國性問題的思考。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楊金才認為,研究21世紀外國文學創作依然要從文本細讀入手,考察作品在敘事格調上是否發生多重線路的變化,關注人物性格命運,進一步審視作家的立場和審美品格。同時,要加強理論反思,探討21世紀外國文學所內蘊的地域特征和跨國界文化交融等命題,延展跨國界理論的批評視野,融合多學科研究方法,多層次、多維度探討21世紀外國文學發展趨勢。
立足中國走向世界
近年來,不同國度之間的文學交流不斷增進,跨語際的文學研究已經常態化。楊金才表示,當代外國文學研究應以鮮活的外國文學題材、理論視角、文本內涵為切入點,立足中國,走向世界。在世界文明互鑒的前提下,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將當代中國歷史語境和時代特征鑲嵌在學術話語體系中,在話語層面上為中國發聲。
“2018年,外國文學研究在理論研究、比較文學、國別文學等領域都取得重要進展,理論深度和學術視野進一步拓寬,優秀的學術成果層出不窮。”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曾艷兵表示,外國文學研究在研究主旨上,繼續弘揚國家意識、本土立場,凸顯中國話語和中國形象;在研究主題上,持續關注經典,兼顧新興及邊緣文學現象;在研究方法上,以內部文本為中心,又廣泛采用相關學科的新理論、新方法。整體而言,外國文學研究不但體現了開放多元的世界主義思想,更體現了主體性的文化自信。
當代外國文學研究視域下的中國文化觀照,可以拓展外國文學研究領域,開掘出很多前沿研究課題。楊金才表示,我們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比較文學研究,應盡可能地突破類比式的非本質研究,轉而以當代中國文化為參照,深入探討中外文學的特性與共性,充分彰顯異域文化觀照和文明互鑒視角,推動形成和諧的文學文化研究生態。未來的中國外國文學研究,不是外國理論或作家作品的獨奏,而是具有中國視角的闡釋協奏曲。
新技術拓展研究空間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數據分析在外國文學研究中越來越有針對性。對文本數據的挖掘利用不僅能清晰地揭示隱藏在文本數據背后的多種關聯,而且有望改變傳統的文學研究范式,拓展外國文學研究新空間。
語料庫語言學是指以語料庫應用為基礎,基于大量真實語料分析而開展的語言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院長胡開寶認為,基于語料庫的文學研究范式具有三方面的優勢。其一,基于對大量文學語料的觀察和數據統計,歸納文學語言和文學創作過程的規律性特征。其二,既重視對文學語言等共性特征的分析,也關注對文學的創作性和作家風格等文學作品個性特征的研究。其三,將文學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融為一體。
長期以來,莎士比亞研究是外國文學研究領域一個持久的熱點。河北師范大學教授李正栓以知網數據庫中研究莎士比亞的論文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計量學的統計方法,采用定量研究,從發文量、研究主題和核心作者群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他發現,國內莎士比亞研究經歷了發軔期(1934—1999)、快速發展期(2000—2009)和平穩發展期(2010年至今)三個階段。總體來講,定性研究大于定量研究。他建議,今后可以加強定量研究,增加莎士比亞研究的科學性。
文學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也曾遭受質疑。有學者認為,在文學研究中采用統計學的方法,偏離了長期以來的學科傳統,這是文學研究中的實證主義。在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曾艷鈺看來,由于使用的方法和關注的角度不同,人腦和計算機對文本的分析可以相互補充,取長補短,進而發現一些有價值的研究途徑,為文學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會議由《當代外國文學》編輯部和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聯合主辦,來自國內各高校的170余位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