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新農村,助力隴原新發展 中國作協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采訪活動第三團走進甘肅
8月21日至25日,以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為團長的中國作協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采訪活動第三團來到甘肅,深入甘南、天水兩地采訪。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區的創作活躍、有代表性的二十多位作家和評論家,在一周時間內圍繞打好脫貧攻堅戰、生態文明建設和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等內容展開了采訪。
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
8月21日上午,主題采訪活動在蘭州市正式啟動。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包宏烈、甘肅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高志凌、甘肅省文聯主席王登渤、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王正茂以及采訪團成員參加了啟動儀式。啟動儀式由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王正茂主持。
王登渤在致辭中說,甘肅有美麗的山水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蘊含著大美詩意,希望作家們用生花妙筆寫出甘肅的大好山河。重慶市作協主席陳川認為,扶貧工作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最生動、最真實的體現,參與、見證、書寫這一偉大事件是作家的責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批評家孟繁華表示,自己對此次甘肅之行充滿好奇和激動,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是文學創作和批評的一個永久課題,他相信這次采訪活動能為參與的作家和評論家的創作帶來更開闊的格局。
生態加文明,脫貧有經驗
采訪團第一站選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8月22日上午,采訪團走進合作市生態文明小康村下加拉村實地調研,通過實地查看、查閱資料、采訪村民等方式詳細了解甘南州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的做法和脫貧經驗。據了解,2017年以來,合作市著力改善農牧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牧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開展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各項工作。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創新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下加拉村經過改造后煥然一新,已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采訪團參觀下加拉村并合影
在采訪團深入下加拉村參觀采訪之際,中國作協“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第29期走進甘肅甘南活動也同期舉行。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天津市作協副主席肖克凡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宣傳部、文聯、作協等單位的100余位文藝工作者和文學愛好者帶來了題為“高科技時代的閱讀”的主題演講。
中國作協“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走進甘肅甘南
肖克凡主講“高科技時代的閱讀”
8月22日,主題采訪團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冶力關鎮,深入池溝村采訪。池溝村位于冶力關天池腳下,全村經濟收入以種植、養殖、勞務輸出與旅游業為主。近年來,臨潭縣委、縣政府把新農村建設和災后重建、易地搬遷等項目有機結合起來,整合項目基金,積極打造精品旅游村,開展異地搬遷項目,完善基礎設施,池溝村村容村貌得到切實改善,先后獲得“全國旅游小康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等稱號。
采訪團走進池溝村
采訪團走進池溝村,見到的是整潔干凈的路面、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庭院栽種著花草樹木,小橋流水貫穿全村,村容村貌讓采訪團作家大為驚訝。據當地村民介紹,他們原先住在高山深處,自然條件惡劣,過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2014年,在中國作協的幫扶下,新村竣工,全村進行了異地搬遷,村民的生活煥然一新。曾經的貧困戶王定業如今住在200多平米的新房子里,因為有繪畫天賦,平時靠畫棺木彩繪為生,如今已經脫貧。王定業的家里擺滿了他自己的畫作,村里街道兩邊的文化墻也由他親手繪制。
在池溝村小學和臨潭縣強農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處處可感受到池溝村如今的發展,采訪團作家紛紛表示贊嘆。
采訪團走進臨潭縣池溝村小學
采訪團參觀池溝村小學書法室
池溝村是中國作協脫貧攻堅對口幫扶點。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對口幫扶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將其列入每年工作安排,重點研究,積極推進,選派優秀干部到臨潭縣掛職,堅持“文化潤心,文學助力,扶志扶智”的理念,積極推進幫扶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此次采訪團作家在池溝村所看到的基礎設施,如健身器材、垃圾車、學校的草坪、教室里的取暖器等,都由中國作協提供。中國作協還向池溝村小學捐贈了圖書、玩具等文化用品,助力池溝村的文化發展。目前臨潭縣的脫貧攻堅已經到沖刺階段,中國作協將繼續加大對臨潭縣的對口幫扶,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加大對臨潭文化工作者的培訓,突出發揮文化扶貧的作用。
采訪團在池溝村合作社觀看當地村民釀蜜過程
采訪團成員、山東大眾報業集團記者逄春階采訪池溝村合作社社員
采訪活動結束后,采訪團與池溝村干部群眾舉行了座談。邱華棟在座談會上說,定點扶貧是扶貧攻堅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家協會從1998年幫扶臨潭以來,結合自身扶貧優勢,瞄準臨潭文化需求,提供人力資源,下派干部到縣、村鍛煉,組織作家來到臨潭采訪體驗,書寫反映臨潭人文風情和脫貧發展的作品。邱華棟回憶自己大學剛畢業時當鄉鎮干部的經驗,認為扶貧工作“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要大力振興鄉村,就要發展新農村,實施文化扶貧項目。邱華棟希望,作家們用自己獨到的眼光發現鄉村豐富又復雜的面貌,用文字把內心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把中國鄉村深厚而獨特的文化經驗傳遞下去。
采訪團在池溝村合影留念
采訪團作家從不同角度暢談了此次甘南之行的心得體會。《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談到,甘南之行打破了他對甘肅的刻板印象。他認為,不能僅以GDP衡量一個地方的發展,在物質生活需求得到解決后,需要全力提升精神文明建設。其他采訪團成員也表示,要以文學的形式表現在臨潭的所見所聞,為臨潭脫貧致富和西部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文化環境。
采訪團在池溝村舉行主題采訪座談會
邱華棟在座談會上講話
座談會結束后,邱華棟向池溝村捐贈采訪團成員創作和簽名的作品。同時,采訪團作家在采訪團旗幟上鄭重簽名留念。
邱華棟代表采訪團向池溝村贈書
采訪團作家在采訪團錦旗上簽名留念
旅游加扶貧,致富有經驗
結束甘南的采訪后,采訪團赴本次主題采訪活動第二站天水。8月24日下午,采訪團來到天水市秦州區玉泉鎮李官灣村。李官灣村位于天水秦州城南慧音山,距市區4.5公里。近年來,秦州區堅決落實脫貧攻堅任務,著力改善山村人居環境,在李官灣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道路硬化、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美化、亮化、綠化等工程,補齊了基礎設施短板。2018年,李官灣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走進李官灣村,白墻黑瓦的嶄新農房掩映在綠意蔥蘢中。李官灣村將鄉村記憶陳列在墻上,白墻上畫著鄉村故事,掛著老物件,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采訪團還來到李家灣村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和提升文化品位的新項目“南山書院”參觀采訪。作家們看到,借助“旅游+扶貧”思路,李家灣村正走上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
采訪團走進天水市秦州區玉泉鎮李官灣村
采訪團參觀李官灣村墻上舊物件
蘭州電視臺采訪李曉東
采訪團與當地干部在南山書院門口合影留念
8月25日下午,采訪團在天水舉行座談會。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建杰對采訪團的到來表示歡迎。天水市作協主席王若冰、副主席彭有權等五位天水作家參加座談,發表自己的感受。
座談會上,四川省作協副主席、《四川文學》主編羅偉章談到,“面對西部,不能平視,要仰視”。他認為,我們認識扶貧攻堅要避免兩個盲區,不能只看到成績,更要看到當地干部群眾的付出和犧牲;不能只看到貧困戶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還要看到他們因為生活方式改變而產生的不適應。如果文學的書寫里沒有這種更全面、更深刻的觀照,就失去了文學應有的意義和作用。
天水市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上,采訪團作家和與會的天水作家就寫作話題作了交流。邱華棟在總結講話中說,文學是長久作用于人心的,它直接面向自我心靈的堅持,自我對話。他希望作家們向在天水生活與創作過的李白、杜甫學習,把這次采訪化在心中,化在筆下,以韓愈所說“惟陳言之務去”為標準,寫出新的東西。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這是對甘肅悠久歷史文化的真實寫照。甘肅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地域遼闊,風光秀美,宛若一柄玉如意鑲嵌在華夏大地上。甘肅境內獨具魅力的自然景觀和民俗風貌,也為作家們今后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素材。采訪團成員表示,將為西部老區在新時代的發展變化書寫更多好作品。包宏烈化用兩句唐詩形象地總結了甘南和天水給她留下的深刻印象,——“只把甘南當江南”,“此水只應天上有”。她認為,此次甘肅之行是綠色之路、紅色之旅,同樣也是尋根之旅,在這次主題采訪活動中,作家們發現了甘肅人的特質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
據悉,中國作協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采訪活動,是中國作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和增強“四力”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主題采訪活動是今年中國作協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采訪活動走進海南、貴州和上海、江蘇后的第三站。
本次采訪團成員還包括錢玉貴、喬葉、王凱、魏微、肖江虹、曹軍慶、李登建、張菁、嚴英秀、楊帆、蔡東、閆文盛、朵拉圖、秦邇殊、包苞、磨劍少爺等作家、評論家。(文/圖 中國作家網記者 劉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