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袍師》的作者張芮涵:用寫作傳承文化
8月10日,2019第三屆中國網絡“網絡文學+”大會 · IP生態文娛峰會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本屆IP生態文娛峰會以 “網絡正能量、文學新高峰”為主題,分“獻禮”、“創新”、“傳承”、“現實”、“Z時代”五大篇章進行優秀IP推薦,并邀請到《大旗袍師》的作者張芮涵帶來“傳承”主題的演講。以下是作家演講內容。
Hello,大家好!我是張芮涵,《大旗袍師》的作者。正式介紹作品之前,我想做一個自我介紹。我叫張芮涵,長居海外,北京到阿拉伯再到歐洲,行走過二十余個國家。見到很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之后,“中國文化”四個字對我而言有了更深、更重的重量。
我想和大家講個故事,我在科威特的時候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科威特是一個緊鄰波斯灣的阿拉伯國家,當地人幾乎都分不清東亞人之間的區別。一次朋友在那里舉辦國際日活動,要求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代表自己國家的民族服飾,當她穿著一身旗袍代表中國出現在學校的時候,所有這些不認識的同學一瞬間都記住了這個來自中國的女孩。這也是我創作《大旗袍師》這本書的靈感來源,我想寫一本書,讓大家對我們中國傳統服飾旗袍有更深的了解,并以此為傲。
《大旗袍師》以旗袍宗師一生勾勒旗袍的興衰史,為了追求理想,不顧家人反對,只身前往上海,立志成為大旗袍師。經歷了層層歷練,拜在旗袍泰斗門下最終過關斬將,在上海旗袍界站穩腳跟。然而時局動蕩,日本侵華,不得已逃往香港。主人公經歷了旗袍的興盛與沒落,韜光養晦堅持不懈下,旗袍重新得到肯定。堅守民族傳統,實現文化傳承,彰顯匠人匠心。這部作品立足于旗袍的發展歷史,但文化能夠得以傳承,離不開從業者的努力。
書中旗袍師支撐起了整個故事的存在,是以自身對旗袍的理解各成一派,或堅持傳統,或勇于創新。老一代旗袍師秉承著“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精神,維持星火相傳,令人敬佩。新一代旗袍師在摸索中創新,萃煉出與時俱進的新作品,他們成就一個故事,也使無數堅守在崗位的旗袍師成就傳統服飾的傳承。
關于旗袍背景的選取,無論是影視劇還是小說來講都不算是一個太過于討巧的設定,但是我只所以選擇民國作為故事背景,只是為了給故事一個最匹配的發生年代,還原一個最鼎盛的旗袍盛世。民國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處在新舊交替的節點上,既承接了古代的傳統,保留了其精髓,又開啟了現代文明的篇章,吸取了新思想。國學與現代碰撞就讓文學藝術形成了百花齊放之勢,旗袍就是在這樣的土壤當中滋養出來的,在它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過去與未來。正因為如此,民國成為了旗袍的黃金時期,也是人們的普遍穿著,無論是北方旗袍還是南方旗袍,從暖袍到掃地旗袍,款式樣式層出不窮。提起旗袍,民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時代背景,加之民國漂芒的社會,面對侵略者的強壓和生死存亡的危機,堅持顯得尤為東西。故事情節張力更強,所有愛恨情愁都像在顯微鏡下一樣被放大,使得整個作品更具有可觀性。
三個背景彰顯著每個城市促進旗袍的進程:江南水鄉作為故事開篇及結尾背景的設定,反映主人公大凡至簡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國風質樸的一面,也是旗袍之于大眾的樣式,代表小旗袍創新改良的態度。上海作為故事的主要發生地,也是旗袍發展最為鼎盛的城市,海外旗袍更是影響至今,旗袍成為精益求精的藝術品享譽全球。后期以香港為背景,英國殖民地時期的香港是中西結合最完全的城市,洋裝的沖擊史無前例,如此艱難的環境下旗袍經過短暫的沒落之后重整旗鼓、重出重圍,也是文化興起的新歷程。每個城市都有其特有的意義,能夠讓旗袍得以流傳至今。
無論是通過對旗袍演練的講述還是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的刻劃,都是為了其核心思想服務。我的書中是希望讓讀者對旗袍的歷史有更深的了解,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我們可以更加重視和熱愛。旗袍得以走向世界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我認為旗袍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環。文化是五位一體建設當中不可或缺的,弘揚民族精神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耕種是在心底呼喚出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大國實力不僅體現在科技的創新,文化的輸出同等重要,來自文化的影響是以柔克剛的滲透,讓世界記住中國。我們要凝聚所有力量,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