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學自信 肩負歷史擔當
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來賀信,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高度重視、對文聯和作協組織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賀信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是做好文藝工作的寶貴精神財富、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剛剛勝利閉幕的廣東省作家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學習貫徹總書記賀信精神作為廣東文學界當前首要的政治任務,要求全省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深刻領會核心要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結合正在進行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的理解,使黨的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成為新時代開創廣東文學事業和作協工作新局面的根本遵循,推動廣東文學事業異軍突起、繁榮發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堅定奮力新時代的文學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希望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認真履行團結引導、聯絡協調、服務管理、自律維權的職能,團結帶領廣大文藝工作者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優秀作品,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對做好新時代文聯、作協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意識,樹立歷史眼光,強化理論思維,增強大局觀念,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推動作協工作和文學工作更好適應時代、跟上時代,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謀劃廣東文學事業改革發展。
(一)把握機遇,迎接挑戰。著力提高搶抓機遇、捕捉先機的能力,善于觀大勢、把方向、謀大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親自謀劃和推動文藝事業的改革創新和繁榮發展。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文藝工作的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對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的殷切期待,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親切關懷,對文藝界和作協工作的明確要求,使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深受鼓舞,明確了前進方向。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是廣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綱”。粵港澳大灣區致力于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需要廣東文學界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需要粵港澳三地文學界提供足夠的文學助力。這是千載難逢的大機遇、大事業、大文章,我們要準確把握廣東文學全面深化改革的黃金期、推動創新發展的窗口期、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關鍵期,從機遇與挑戰中找準文學工作的立足點和突破口,以挑戰不可能的膽氣、銳氣和才氣,切實擔負起推動廣東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光榮使命。
(二)發揮優勢,筑就高峰。面對全國文學界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生動局面,要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增強文學自信,立足全省文學工作一盤棋,加強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因勢利導、主動作為。廣東具有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文產強的特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擁有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題材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前,全省已經建立起省、市、縣(區)文學組織機構,形成了龐大的文學創作隊伍。其中,省作協會員共有3749人,位居全國省(市)級作協會員人數前列;中國作協會員598人;地級以上市作協會員10720人;省小作協會員3190人。新世紀以來,廣東文學總體上進入了一個充滿活力、生機勃發的時期,廣東文學具備了厚積薄發、再次崛起的資源基礎和優勢條件。我們要推動短板朝著于我有利的方向調整轉變,以自覺的擔當作為、鮮明的問題導向、積極的改革創新,推動文學門類全面發展,開創既有數量又有質量、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文學繁榮發展新局面。
(三)提升境界,促進團結。立業先立德、為文先為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怎么發展,都要不忘初心、堅守正道,大力營造文學界團結和諧的良好氛圍。一要提升政治境界。要明確新形勢下文學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明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學的方向目標、基本原則、根本任務,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成為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堅定貫徹者、文學事業發展的積極推動者、行業行風建設的有力引領者。二要提升思想境界。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感召和推動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三要提升道德境界。除了要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外,還應注重人格修為、追求德藝雙馨。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遵守社會公序良俗,彰顯正氣、堅守正道,言為士則、行為世范。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嚴肅認真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講品位、講格調、講操守,樹立作家的良好形象。
二、肩負歷史擔當,推動廣東文學事業異軍突起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重申“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振聾發聵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繼往開來,“文學粵軍”要厲兵秣馬,再創業,再出發,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促進廣東文學事業譜寫新篇章、新輝煌。大力實施“廣東文學異軍突起”戰略,建設與廣東經濟地位相稱、與文化強省地位相稱的文學強省。打造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文學服務三支隊伍。擦亮“文學粵軍”名號,造就若干具有全國影響的名家大家,形成德才兼備、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梯次分明、規模宏大的作家群體。小說、詩歌、散文、兒童文學、報告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文學評論、文學翻譯等全面繁榮,推出一批展現嶺南文化魅力、反映改革開放成就、描繪廣東經濟社會波瀾壯闊發展歷程的精品力作。在繁榮創作、壯大事業、改革體制、優化環境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業績,形成較強的文學競爭優勢,當好筑就文學高峰的排頭兵,實現異軍突起,走在全國前列。
(一)切實增強四力,練就過硬本領。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以提高政治能力為根本,以增強專業本領為關鍵,以銳意創新創造為緊要,以培養優良作風為基礎,推動隊伍整體素質實現大提升,努力打造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文學隊伍。要練好腳力。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為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文學創作通途和方法,以更加自覺的姿態,投身到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在人民的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歷史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更接地氣、更有生氣,讓文學作品多些泥土味、多些百姓情。要練好眼力。不斷淬煉觀察力、發現力、判斷力、辨別力,善于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要練好腦力。文學事業是培根鑄魂的事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文學創作,用符合文藝規律的手段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將“文學夢”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要練好筆力。通過富有藝術創造性的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廣東故事,全方位、大視野、多角度呈現新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標注廣東文學水平的新高度。
(二)探索多措并舉,打造精品力作。遵循創作規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生產更多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把提高質量作為文學作品的生命線,形成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文學創作管理機制,在選題策劃、創作采風、出版傳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策劃建立廣東文學重大現實題材庫,圍繞關注、記錄大時代、大題材、大事件,圍繞國家和我省重大戰略部署、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活動開展文學創作,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等重大節點為契機,大力扶持重大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組織“改革開放再出發”重點作家蹲點深扎創作,計劃從2019年至2021年,連續三年安排15至20名重點作家到農村、社區、企業等蹲點深扎、體驗生活,培養一批新時代“柳青、路遙”式作家,創作一批新時代“扛鼎之作”。分別組織長篇小說創作推進會、長篇報告文學創作推進會、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研究和部署全省的重點題材文學創作,形成“策劃一批、創作一批、儲備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著力打造一批腳下有泥、心中有光、筆下有神,煥發出廣東人特有精氣神的精品力作。
(三)強化平臺建設,拓展文學空間。加快廣東文學館建設,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學大本營,建設集收藏、展覽、研究、教育、閱讀、交流、創意于一體的文學殿堂。堅持正確的辦報辦刊導向,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泛娛樂化、泛物質化傾向,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堅持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制約報刊社網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切實提高辦刊質量,努力向國內第一方陣的目標邁進。推動融媒體建設,不斷提高報刊社網的自我發展能力。重視嶺南文脈傳承,堅持國際眼光和本土意識相融、前瞻視野與務實批評結合,樹立廣東批評立場、批評觀念,大力構建視野宏闊、學風嚴謹、見解睿智、善于從多維多向視角觀照文學問題的“粵派批評”話語體系和展示平臺。加強對優秀作家作品的研究、宣傳、推廣,推動廣東文學更具有標識度、美譽度、影響力。探索建立網絡文學審美標準、網絡文學創作職稱評審辦法。進一步辦好新媒體,拓展文學傳播渠道,擴大文學傳播影響。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化與省內外報業集團、傳媒集團、影視機構、重點文學網站等戰略合作,運用新載體促進優秀作品多渠道傳輸、多平臺展示、多終端推送,開發文學IP,打造文學和影視、傳媒、網絡、電信等互動的平臺,推動文學創作與文化產業對接。
(四)立足前沿陣地,推動融合發展。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充分認識和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港澳獨特優勢和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依托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推動粵港澳文學界融合發展,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名家造就工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精品工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互動工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傳播工程”。積極配合“一帶一路”建設,發揮文學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經濟合作中的橋梁紐帶作用,拓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圈。探索建立與東南亞國家(地區)文學機構的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拓展與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合作,組織開展互訪交流、舉辦作品研討會、座談會、筆會、聯誼會等活動。加強同高水平的國際漢學家交流合作,使更多優秀廣東文學作品進入國際出版市場,逐步實現國際主要語種全覆蓋。
(五)著力機關建設,提高服務水平。著眼新時代目標要求,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深化群團改革的決策部署,全面實施《廣東省作協深化改革方案》,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認真履行團結引導、聯絡協調、服務管理、自律維權的職能,探索建立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文學發展規律和人民團體職能相適應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服務方式,切實轉變職能、增強組織活力,確保在重要方面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進展,與時俱進更好發揮新形勢下的橋梁紐帶作用,真正把作協建設成為溫馨和諧的作家之家。擴大聯絡范圍,滿腔熱忱地與不同層次、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民族、不同所有制單位的文學創作者廣交朋友、深交朋友,最廣泛團結凝聚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延伸工作手臂,運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新手段,積極聯絡各類文學組織和新文學群體。努力構建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文學志愿服務體系,促進文學成果全民共享。認真組織“紅色文學輕騎兵”走基層文學惠民活動、“面向社會、走向大眾”系列文學活動,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在文學公共服務中鞏固主流意識形態。
(六)完善體制機制,構建全新格局。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從全國大格局、全球大視野中謀劃廣東文學工作,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努力破解影響和制約廣東文學的體制機制問題。以廣東文學院為依托,拓展擴充并創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院,立足灣區、面向全國、兼顧海外,識拔、選調、招聘一批優秀的創作、研究人才,經過培養打造,成為“文學粵軍”異軍突起的主力軍。爭取加大財政對文學創作的投入力度,為文學事業培精神之根、鑄民族之魂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大力推進文學觀念、內容形式、風格流派、題材體裁、手段方法的積極創新,推動文學門類全面發展,提升文學創作的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強化溝通協調,抓好上聯中國作協、下聯市縣作協、橫聯有關部門和各行各業的工作網絡體系建設,匯聚各類社會主體的資源和力量,不斷拓展“大協作”工作格局,形成文學工作合力。研究并利用對我有益的國外先進文學生產組織形式、管理制度和運作方式,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學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