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問道”探討青年藝術人才的成長—— 藝術人才的培養是久久為功的過程
近日,由《中國文化報》主辦,以“青年藝術人才成長的空間與途徑”為主題的“藝海問道”系列文化論壇在京舉辦。來自藝術院團、高校科研院所的有關專家學者圍繞青年藝術人才應如何有效地扶持與引導,怎樣在遵循藝術規律的前提下實現藝術人才的全面培養、儲備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大部分劇種的人才培養問題堪憂
與影視行業相比,由表演人才、創作人才再到舞美人才、管理人才合力支撐的舞臺藝術,其后備人才力量的不足或比例失調問題正在成為阻礙相應藝術門類發展乃至傳承的基本問題。拿戲曲教育來說,“目前全國348個劇種有專業學校進行人才培養的劇種不到70個,大部分劇種的人才培養問題堪憂”。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介紹,當前全國戲曲表演專業在校生不過萬名,從事相關教育的在編在崗教師不過2000余人,與極度稀缺的人才資源相比,極高的淘汰率與極低的成才率則更令人心驚。即使按10:1的成才比例來對10年學制下分布在10個年級的戲曲生進行估算,每年全國可供儲備的人才苗子也不過百名。上世紀在河北、上海、天津等省市頗為有名的戲曲教育幾大“碼頭”,如曾培養過裘派花臉孟廣祿等一批戲曲名家的天津職業藝術學校,如今也都面臨著師資力量嚴重萎縮,甚至難以完成全部教學任務的窘境。“戲曲一行的教育,有基本功、樂隊伴奏還有劇目的教學等,不同行當、流派、男女生的不同種類加在一起,正常一個劇種的教學開展應不少于30名教師才可完成。好老師能對學生的成長進行全面把握,否則就很難收獲高素質素養的優秀人才。”
對此,評劇表演藝術家王平也深有體會,她所在的中國評劇院自1955年建院以來,從小白玉霜、新鳳霞等老一代藝術家那里繼承的傳統正在面臨后繼力量越來越弱,批量引進人才困難的問題,“自1997年這屆往后,已沒有成批的戲校生引進到我們這兒來了。”而相對表演人才,院團舞美人才的缺失則更顯急切,“舞臺裝置其實是很有藝術性的,但現在舞臺裝置技師、化妝師等這類奇缺的人才在學院里卻并不培養,現在劇團里能把一個傳統戲規規矩矩裝得非常漂亮的人幾乎沒有了。”
藝術人才的培養是久久為功的過程
談及美術領域的人才問題,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美術處處長劉冬妍表示,美術人才看似基數較大,但真正的創作人才、高端人才仍舊非常稀缺。“經常有美術單位的同志向我咨詢能否推薦一些人才,從創作者到管理者都行。以國家畫院這樣級別的創研機構為例,他們‘80后’的創作人才現在也不超10人,如再不抓緊后備力量的培養,等‘60后’這批知名藝術家相繼退休后,畫院在職在崗的創作隊伍就將出現很嚴重的人才斷檔問題。”
藝術人才特別是更為關鍵的創作人才的培養該如何定位?劉侗認為,在明確教育定位、明確人才培養方向的問題上藝術院校應承擔起更多使命。“拿編劇行里技術性最強的戲曲編劇來說,在人才素質的要求上除一些共通點外還應包括一定的詩詞功底,包括學生對戲曲音樂的基礎知識、傳統戲曲及新創劇目的結構樣式的全面掌握等,在如此高標準的要求下每年畢業的專業學生本已不多,而畢業就放棄無疑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巨大浪費。”王平談到,中國評劇院能有上世紀50年代的輝煌與當年從延安魯藝過來的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與寬闊人生格局的編劇、導演、作曲大家的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藝術人才的成長是一個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事情,沒有至少一二十年的培養與堅持,人才是很難自己生長出來的。”
為青年藝術人才的
發展搭建更多平臺
如何更好地培養和造就藝術人才隊伍?與會專家認為,這既需要青年人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傳幫帶的優良傳統,更離不開整個社會從體制機制上為青年藝術人才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平臺與可能。中央芭蕾舞團黨委書記王全興表示,我們一直在努力打破思維定式,爭取激發青年藝術家的更多可能,為他們創造更多可持續學習的機會,并大膽搭建起可將創意用于實踐的工作平臺,如我們已建立了近10年的芭蕾創意工作坊等,至今推出了一批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屢獲殊榮的青年編導人才。
“青年藝術人才被激發后會產生無限的活力和力量。”北京演藝集團總經理助理董寧認為,新的藝術力量的催生,不僅需要全社會提供資源與制度的保障,不斷搭建人才孵化的平臺,還需要有關機構、單位與院所不斷整合、維護好平臺,使各類各級人才間能更好地通過交流、探討實現相互學習,在思維的碰撞中互相激發藝術創作的靈感,為青年藝術人才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創作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