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麻將》:西方劇作的東方“著陸”
關鍵詞:洋麻將
美國劇作家柯培恩的《洋麻將》是西方話劇史上的經典之作,兩位老人魏勒和芬西雅,14回合洋麻將串聯起兩位老人的一生,折射出社會的弊端、生存的無奈、生死的無常。然而,在由陳薪伊導演、奚美娟和關棟天兩位表演藝術家擔綱的這一版明星話劇中,這部現實主義經典在東方大都市上海,實現了一次另類的“著陸”。
“著陸”之后,《洋麻將》呈現給觀眾截然不同的觀看體驗:其一,舞美風格由寫實變為抽象,一座站臺象征著漫漫人生路,這站臺或許就是兩位老人的生命終點站,許多鐘表營造出哲學意味的“生命場”;其二,原著中的兩位老人,肢體動作細微,內在壓抑的情感暗流洶涌澎湃,而在陳薪伊的舞臺上,演員表演的肢體語言十分豐富甚至夸張,演員也未化老年妝,因此出現了奇異的“間離效果”,觀眾和奚美娟、關棟天一起,共同創造出兩位白發蒼蒼但心懷不甘的老人形象;其三,喜劇性的語言表達,甚至使用上海話和網紅用語,將原著“外在的溫情內在的殘酷”轉變為“外在的殘酷內在的溫情”,兩位老人彼此撕扯、對罵、戲謔,竟萌生出惺惺相惜的濡沫相守,劇終時,發怒后疲憊不堪的魏勒并未獨自下場,而是倒在芬西雅的懷中,隱喻著東方式的團圓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