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大洋洲藝術”特展帶來的靈感與當代藝術回應
上海博物館正在舉辦的“浮槎于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珍品展”,展出150 件來自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的太平洋藝術珍品。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5位年輕的在校藝術家,在觀看完上博特展之后,近日以“大洋洲藝術”為主題,以部分展品為靈感,重新創作了具有啟發性的藝術作品并設計了相關工作坊,他們將帶給公眾哪些新的啟發與體悟呢?
海·島間太平洋藝術工作坊成果展示現場
8月10日,上海博物館教育部與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合作推出的“太平洋藝術工作坊”在上海德荷當代藝術中心舉辦,5位年輕藝術家不僅以作品回應大洋洲藝術,更在工作坊中與公眾分享創作的思考和方法、進行現場教學,作為公眾美育的新路徑。
據介紹,上海博物館在策劃公共教育活動時,設想以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為切入點,對“大洋洲藝術”做新的闡發,于是邀請到央美的師生進行合作。展示的5件作品是由青年藝術家費時數月時間完成。他們根據上博大洋洲珍品展中的部分藏品,做了自己個性化的解讀。作為工作坊的學術指導,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教授鄔建安認為這既是館校聯動的成果,也是一次對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藝術作品的跨時空的對話和個性化的解讀,連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當代社會觀念與大洋洲文化傳統,是一次溝通型的創作嘗試。
劉嘉穎《上下求索》
劉嘉穎以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的“馬拉甘雕塑”、“毛伊姆面具”、“祈愿板”三件展品為靈感,創作了《上下求索》,這是一件比較大型的裝置作品。懸掛在中間、有規律得做上下運動的是一棵倒置的帶根的“柿子樹”。朝下的樹干為雕刻的女性“精靈”造型,中間人臉部分借鑒的是“馬拉甘雕塑”造型,“毛伊姆面具”則在形態上做了一些變化,被放置在女“精靈”的頭部,“祈愿板”被抽象為絲帶,環繞在女“精靈”的胳膊上。
劉嘉穎解釋說,這個作品命名為《上下求索》,柿子樹“精靈”頭部一上一下地擊打著發光的大門,就像船漂泊在探索的海上隨著浪花一上一下…… 在海上,他們都是沒有根的,所以把中國原始的“柿子樹”保留一部分根倒置。大洋洲的原住民冒著生命危險探索新的世界,他們常常會做各種雕塑來嚇唬“海惡魔”,女性形象象征繁衍,柿子樹的意象則象征物種的交流與傳播。因為柿子樹一開始只有中國才有,在明朝貿易往來時,柿子樹被傳到大洋洲。“我在閱讀文獻時,偶爾發現柿子樹的史料。我們在創作時,除了形態有含義外,希望材料本身也是具有文化屬性。”劉嘉穎說。
壽盛楠的作品《南洋之探》,從展品中挑選3 件原住民武器,把武器的外形與海參的肌理特點(棘刺)相結合,打破武器本身給人尖銳冰冷的刻板印象,讓武器變軟,并且變成海參的質感。“創作之初,我就想找大洋洲跟中國之間的聯系,在閱讀史料后發現,在明朝時期,就有中國的商賈下南洋尋找海參,他們和原住民捕撈者多年配合,能夠完成從捕撈、?干、囤貨,到打包運輸的全部流程。后期東印度公司與殖民者私人商販企圖壟斷對華貿易和島間貿易,開展了血腥的統治。所以作品以海參與戰爭為切入點,探討三大文明之間的沉浮時變。”
鄭嘉燕的作品《異錯鎮-酋長》,以科瓦爾祖先雕像為創作原型,將中國傳統手工藝扎染融入其中,使用不同的造型語言重塑了科瓦爾祖先雕像。馮志佳的《編織的線》、童言明的《木船、橡皮船和槳》也都對差異化的文明做出了個性化的有趣的解讀。
馮志佳《編織的線》
童言明《木船、橡皮船和槳》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徐明松認為,這些作品展現了當下年輕藝術家的“問題意識”,具有一定學術意義,同時也體現了藝術院校教學方法的多元化趨勢。
5位藝術家還在上博特展和各自作品之基礎上,設計并開發了主題為“觀察與設計:符號的提取與創作”、“感知與制作:材料與意象的選取”的太平洋藝術工作坊。馮至佳帶來了余光寫生課,劉嘉穎和公眾一起創作大洋洲符號繪畫,壽盛楠讓公眾體驗了硅膠翻模,鄭嘉燕則拿起針線演示了扎染布雕的針法。工作坊讓博物館觀眾從動手和生活的當下視角,在展覽之外再次體驗太平洋藝術。
上海博物館教育部主任陳曾路說, “博物館的尋常展覽讓美院學生變成工作坊,而工作坊的成果展示和相關活動又影響到更多的公眾,這是活動最有意思也最有意義的地方。希望將來在更多空間做這樣一種‘口袋藝術中心’,不在意展覽場地大小,在意跟附近的人的互動關系。”
據悉,此次是上海博物館首次將藝術工作坊搬到博物館圍墻之外,選擇在上海蘇州河畔的德荷當代藝術中心進行,這其中有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推動。“人美社和上博的公眾教育合作始于博物館出版物《寰宇藝文》叢書。如果說,出版物是作為紙上博物館的文化容器,那么此次工作坊則我們試圖在博物館展覽之外做更大的延伸,同社會公眾和藝術圈建立連接。”徐明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