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東風助中醫傳承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作為我國獨特而優秀的文化資源,自古就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影響著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以“養形、養氣、養神”保衛著人們的健康,然而近現代中醫的傳承和發展卻遭遇現實困境,傳承中醫文化、發展中醫科學刻不容緩。
近年來,我國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不僅推動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還發表了《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等,中醫藥振興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同時,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常抓不懈,一大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與發展。2018年,中醫“骨傷墊壓療法”被評為重慶市渝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骨傷墊壓療法”第三代傳人的侯世國,憑著自己精湛的中醫技藝,讓“骨傷墊壓療法”乘著扶持非遺傳承發展的東風,越來越為人所熟知,使得中醫文化在新時代得到了新發展。
記者來到侯世國開辦的中醫診所時,雖然時間尚早,但是診所內已經滿是前來看病的患者,侯世國正運用“骨傷墊壓療法”給一位病人上藥。黑色中藥膏、白色墊壓條,質樸的材料,簡單的包扎,一會工夫侯世國就以獨門絕活兒完成了治療,以他的話來說,“骨傷墊壓療法”簡單易學易操作。
1901年,重慶的李智益結合晉代葛洪的《肘后救卒方》中記載的小夾板固定骨折的治療方法,創立了“骨傷墊壓療法”。1966年,侯世國拜“骨傷墊壓療法”第二代傳人盧林森為師,成為第三代傳人。“12歲那年,我母親受傷骨折,我背著母親找到了盧醫生,盧醫生不僅態度十分和善,而且醫術高明,從那時我就覺得中醫不僅是一門博大精深的醫學,更是蘊含著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高尚情懷。”從此,侯世國開始潛心學醫。
幾年后,侯世國應征入伍,被調到沈陽軍區醫院,在醫院近10年的時間里,侯世國從來沒間斷過中醫學習。“我這個人沒什么其他的愛好,就愛待在宿舍里看書。當時買了不少中醫學和解剖學的書,我認為搞骨科一定要會解剖,在軍區醫院的時候,我就經常待在解剖室里搞研究。”邊看書邊治病,這樣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使得侯世國對中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將西方醫學知識注入傳統中醫藥學,使得傳統中醫獲得了創新性發展。侯世國說,在入伍期間,他通過“骨傷墊壓療法”至少治愈了上萬名病人。
復員后,侯世國回到重慶開了一家診所,在給病人進行治療的同時,他也在積極尋找更合適的墊壓條材料,用以完善中醫技藝。現有西醫臨床骨傷治療通常采用各種固定硬質材料,如鋼板、木板等,此類固定材料雖然堅固易用,卻比較硬,會讓骨傷部位的血脈流通受阻,影響患者的自愈能力,侯世國認為最好的固定材料應該能跟人體的軟組織一樣有彈性。“過去‘骨傷墊壓療法’的墊壓條都是用桑枝或樹皮等植物的桿皮制成,雖說柔軟度有了,但缺乏穩定性。后來我就想到用道林紙來做墊壓條,而且道林紙的大小、薄厚、密度等都有講究,需要聯系造紙廠專門定制。”侯世國說,這種柔韌又有彈性的墊壓條放在特定的位置,能通過人體運動,幫助骨骼自動歸位,再配合幫助修復的中藥膏,一般的骨折都能治愈。接受過相應治療的李奶奶深有感觸:“30年前,我父親股骨頭粉碎性骨折,就是到侯醫生這里看好的,沒落下一點病根,兩個月前我自己又不小心骨折了,來這里上過幾次藥后,現在已經好得差不多了。”
不僅在國內妙手回春,侯世國精湛的中醫技藝也遠渡重洋走向海外。從2012年開始,侯世國應邀到澳大利亞首都健康中心做過3年醫生,救治了不少患者。“當時有一個澳大利亞人由于發生車禍,左腳必須穿上一只重達6斤的鞋才能走路,整整21年都沒治好。后來我用‘骨傷墊壓療法’給他進行包扎,僅僅3次,這位患者就可以正常走路了。讓外國人見識到我們中醫的博大精深,令我特別自豪。”
如今,侯世國的弟子遍布全國。“我培訓過的學生中有學中醫的,也有從頭學起的,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總數有上千名。”在侯世國診所里工作的弟子黃玉興從2008年就來到這里拜師學醫,到現在已經有十多個年頭,他說:“我們都希望能學好這門技藝,好好地傳承中醫。”
據侯世國介紹,目前在診所里工作的弟子,每個月差不多能有5000元的收入,而一些已經學成自立門戶的弟子,每月收入更是在6萬元以上。對于侯世國來說,“骨傷墊壓療法”的傳承不僅保留了老一輩人的心血、發揚了傳統的中醫文化,也幫助更多人有了一技之長,立足社會,濟世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