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秦始皇兵馬俑:永恒的守衛》展覽側記
觀眾在展覽現場觀看秦俑。王傳軍攝/光明圖片
觀眾欣賞盤旋在展覽上方的瓷鳥。王傳軍攝/光明圖片
“我希望澳大利亞觀眾能夠從本次展覽中對中國文化有更多角度的了解。當你看著秦俑的眼睛時,你似乎穿越到了2000多年前的秦朝,與秦人對話。我們希望以現代的展覽設計方式,通過古代文物展品和中國當代藝術間的一種傳承與對話來向觀眾呈現中國文化和歷史風貌。”《秦始皇兵馬俑:永恒的守衛》展覽策展人韋恩·克羅瑟斯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與兵馬俑一同展出的還有中國當代藝術家蔡國強的火藥繪畫。這些展覽將中國的歷史與當代、傳統與時尚、永恒與瞬間等巧妙地聯系在一起,為澳大利亞觀眾再現了一個多維度的中國歷史文化場景,為他們了解中國古代文明和當代藝術提供了良機。
兵馬俑再次“出征”澳大利亞
《秦始皇兵馬俑:永恒的守衛》展覽由中國陜西省文物局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在墨爾本共同舉辦,歷時近5個月,至今年10月結束,這是秦始皇兵馬俑時隔37年后第二次在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展出了10件兵馬俑文物,包括秦俑、戰馬和戰車。一起展出的還有150余件西周至漢代的玉石、金器和青銅器,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韋恩滿臉自豪地對記者說,在中國之外,即便是大英博物館,最多也只能借到10件兵馬俑文物,而且此次展出的兵馬俑文物大多是新發現的。韋恩說,1982年,墨爾本曾首次舉辦兵馬俑展,展出了9件秦俑,也是當時中國境外首個兵馬俑展,旨在慶祝澳中建交10周年。自此之后,墨爾本就再也沒有舉辦過兵馬俑展。本次展覽距離第一次展覽相隔了30多年。因為兵馬俑對澳大利亞民眾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民眾希望了解古老的亞洲文化,因此他們將兵馬俑展覽再次帶回墨爾本。本次展覽展品數量多、規模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他介紹,參觀展覽的人次眾多,估計將有35萬至40萬人次,表明該展覽備受澳大利亞民眾追捧。
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向媒體表示,近些年他們在以兵馬俑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化和考古方面又有很多新發現,此次來澳展出的很多文物就是新發現的。希望通過舉辦以兵馬俑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物展覽,讓澳年青一代持續不斷地了解古代中國文化,在此基礎上了解當代中國文化,增強中澳兩國人民之間的互相理解、信任和友誼。
一萬只瓷鳥的時空沖擊力
與兵馬俑平行展出的是《蔡國強:瞬間的山水》,展示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家蔡國強的作品,包括一件懸掛了一萬只瓷鳥的大型裝置。這些鳥兒盤旋在觀眾的頭頂上方,創造出一幅描繪秦始皇陵所在的驪山的三維水墨景象,讓觀眾從視覺上產生穿越時空之感。蔡國強被譽為全球最具活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通過跨學科創作手法,將紙、瓷器、絲綢等中國傳統材料與秦始皇和兵馬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融合了古代歷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為了讓觀眾能沉浸式體驗展覽,走進展品的靈魂深處,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在展覽設計上花了不少心思。學設計出身的韋恩對中國歷史與文化有著濃厚興趣與研究,他告訴記者,他們用了兩年半的時間來策劃設計此次展覽,力求從視覺和展品上取得最好效果,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比如祖先崇拜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對現代中國人的影響。了解了展品的人文底蘊,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理解中國,理解中國人。
在這兩個同步舉行的展覽中,蔡國強精心制作的那一萬只黑白顏色的小鳥,成為連接兩個展覽的“黏合劑”。蔡國強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說,這一萬只小鳥從美術館的入口“飛”到結束口,像一條充滿靈性的“時間紐帶”,通過它們可以看到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這些鳥也反映了當今中國的速度、能量等。他說:“我們每一次去參觀兵馬俑時,看到幾千個兵馬俑在地坑里面,會有一種力量沖擊的感覺。這與我們在國外觀看只有五個或十個秦俑的兵馬俑展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想通過一萬只鳥飛翔的氣勢,來表現那種從地坑邊感受到的精神和靈性。”據了解,這些鳥是蔡國強回到老家福建德化縣全部通過手工制作而成的,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
讓澳觀眾更好地認識中國
記者到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采訪此次展覽時是星期三下午,既不是展覽開幕式當日,也不是周末或學校假期,但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兵馬俑展覽入口處更是排上了幾十米長的隊伍,展品前也是人頭攢動。韋恩告訴記者,在周末和學校假期,觀眾更多,可謂人山人海。許多孩子在父母或曾祖父母的陪同下參觀兵馬俑展,其中不少大人都是首次看到兵馬俑,因此他們希望帶孩子來分享這一神奇的經歷。
記者采訪當天,現場有來自維多利亞藝術學院的50多名學生,他們三五成群,認真地欣賞每件展品與每幅作品,不時在筆記本上寫著、畫著或記錄著。蕾西和杰思琳告訴記者,作為學習藝術的學生,他們是來尋求藝術靈感和啟示的。當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藝術相遇時,會產生一種美妙和有趣的感覺。另一位名叫佩利希卡的學生意猶未盡地對記者說,澳大利亞曾是英國殖民地,所以歷史文化有斷層,走進中國古代文物展覽是一件幸事,這些展品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傳承,這種傳承能讓當今的人們更好地了解自身以及所生活的這片土地。
當記者告訴韋恩,自己到澳大利亞工作一年多來,注意到當地媒體對中國存在一些片面報道,沒想到澳大利亞民眾對中國古代文明與現代藝術這樣興致高昂時,韋恩表示,作為一個文化機構,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希望通過文化交流來激發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增進友誼。對其他文化的自我學習遠遠比只看一些媒體的片面報道要好,文化機構在培養人們的思考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當澳大利亞民眾來參觀兵馬俑展后,他們會思考,原來媒體關于中國的一些報道是失之偏頗的。美術館希望培養個人的思考,不帶偏見地去認識事物,這也是文化機構的責任和作用。韋恩認為,美術館的付出也得到了澳大利亞民眾的積極回應,他們在享受一場如此的文化盛宴后,就會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