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名家看青海】 文學之花在高原綻放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的賀信中,深刻闡述了文藝事業、文藝戰線對黨和人民的重要意義。正值全國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青海全省上下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青海解放70周年之際,生活和工作在青海的我,深深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春風吹拂高原大地的蓬勃力量,欣喜地看到青海文學之花在高原大地絢麗綻放的美好圖景。
青海省以創建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省為抓手,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西部樣板。圖為青海省卓爾山下盛開的油菜花。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青海省委宣傳部和省文聯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國作協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作協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作品建設、隊伍建設、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文學事業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廣大作家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采風為主要創作形式,聚焦生態保護、精準扶貧、民生改善、民族團結等重大現實題材,用心用情用功書寫新青海建設的嶄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家隊伍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壯大。省級作協會員從726人增加到1416人,新增690人,增幅高達95.04%;國家級作協會員從54人增加到105人,新增51人,增幅為94.44%。經省作協推薦,我省作家約500余人(次)參加了魯迅文學院、浙江文學院等不同班次的培訓,文學創作水平不斷提升;為貫徹落實深化改革要求,2018年,青海省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成立,進一步加強了對我省網絡文學創作的引領和對網絡作家的組織引導。
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主動承擔起培根鑄魂的職責使命,以精品力作為時代立傳、為人民抒寫。近年來,青海省作協通過組織實施文學發展項目,先后編輯出版《青海青》《玉昆侖》《野牦牛》等系列文學叢書、《青海,我的家園》《青海文學十年精選》《野牦牛翻譯文學十年精選》《史詩肖像》《天果洛》《玉樹篇章》等近200冊優秀作品集;省級文學刊物《青海湖》出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等專刊;我省作家在《人民文學》《十月》《當代》《詩刊》《民族文學》《鐘山》《花城》等全國知名文學刊物刊發作品逐年增多,全省作家出版文學圖書達450多冊。其中,辛茜的長篇報告文學《尕布龍的高地》、海桀的中篇小說《麥仁磨快的刀子》、仲新春的長篇小說《金玉斗》等作品引發了一定社會反響。我省作家先后多次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茅盾文學新人獎”、《人民文學》年度作品獎、青海省“五個一工程”等各種文學獎項或期刊作品獎,優秀作家的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日等文字推介到國外,不斷地將青海故事和青海聲音送出高原、傳向世界。
立足新起點,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握時代脈搏,繁榮文學創作,振奮民族精神,真切領悟時代、人民與文學這個宏大命題的深刻內涵,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學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增強“四力”,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推出更多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彰顯民族文化精神的優秀作品,為新時代繼續砥礪奮進提供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