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祖先交談的夜晚》:小村莊的美麗與哀愁
斯坦尼西奇出生在波斯尼亞小城維舍格勒,父親是塞爾維亞人,母親是波斯尼亞人。1992年,他與父母親逃亡到德國海德堡,并從此定居在德國。他從小就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和影響,這也為他后來與眾不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而刻骨銘心的青少年經歷成為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在斯坦尼西奇看來,移民背景是其文學創作形影不離的“雙影人”,寫作就是要把人生最深切的經歷與獨特的敘事方式融合成具有張力的藝術圖像,使之飽含歷史的底蘊和時代的活力。
早在海德堡大學上學期間,斯坦尼西奇就開始在德國文壇上嶄露頭角。2005年,這位文壇后起之秀以短篇小說《我們在地下室里玩什么……》成為當年巴赫曼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2006年,斯坦尼西奇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士兵如何修理留聲機》,開始在德國文壇上綻放異彩,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斯坦尼西奇因此先后獲得了德國圖書獎最終提名獎、不來梅城文學獎和沙米索文學獎。
《我們與祖先交談的夜晚》是斯坦尼西奇發表的第二部小說。2013年,這部當初名為《安娜》的小說手稿就贏得了著名的多布林小說獎,隨即又獲得了萊比錫書展大獎,而且當年也被提名德國圖書獎。小說中,沒有單一的主人公和情節結構,而是在時空交錯的敘述主線上,斷片式地勾勒出了發生在這個地方一個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以及活動在其中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作者從一種若即若離的多層敘述視角出發,采取了有分有合、融合貫通的表現手法,成功地將這個小村莊的現實與歷史編織成一個層次豐富的馬賽克圖像,使得真實的發現與藝術的虛構在其中相互承載,相得益彰,創造了二者之間天衣無縫的平衡;一個小地方、一個個小事件和小人物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交融,自然而然地匯聚成相映成趣的現實生存眾生相。作者在這里試圖“通過觀察和虛構去拯救所失去的生存中可以拯救的一切東西”(《法蘭克福匯報》)。
可以說,這部小說是斯坦尼西奇為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小村莊菲斯滕費爾德唱響的一曲挽歌,作者在這里很有創意地匯聚了一群原型人物,描寫了他們的工作和習慣、他們的語言和情感世界、他們的希望和絕望。這些經歷不同的人物共同生活在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小世界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尋求與命運抗爭。
《我們與祖先交談的夜晚》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小說,一個個小人物、一個個小事件穿插在一個小地方的歷史與現實錯綜交織的敘事中,一個個神話、一個個傳說點綴其間,它們互為依存,互為鏡像,別有洞天。作者在這里以細膩的語言、真切的圖像和細小的情節惟妙惟肖地勾畫出那刻骨銘心、無法言說的東西。整個敘事游刃有余,張弛有致,形散而神不散,情感真實而不多愁善感,幽默而不嘲諷。
(節選自作品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