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套郵票、開國紀念徽章、國慶票證……“我愛北京天安門”主題展向市民征集藏品 小物件見大情懷,百姓珍藏勾連新中國70年成就與變遷
國慶專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一周年紀念郵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的討論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均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供圖)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這首歌深深地鐫刻在國人心中。去一次北京,在天安門前留一張影,是不少人兒時的夢想,寄寓著中華兒女對祖國深沉的愛。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滬上將舉辦“我愛北京天安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圖片·實物展,通過展示人們在天安門前的留影、各個年代的國慶物件,勾連起祖國70年的建設成就和百姓生活變遷。昨天,該展舉辦征集會,市民紛紛走進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送來他們的特色珍藏。新中國第一套郵票、開國紀念徽章、國慶票證……一個個小物件見證了大情懷。
小小郵票承載新中國成立初期宏大的歷史記憶
應征的藏品中,三張與國徽有關的文件引人關注,其中的兩張是當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的討論件——一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正反面圖案,另一張是其圖案說明,還有一張則是毛主席于1950年9月頒發的確定國徽的主席令。
這些泛黃的文件來自郭乃興的收藏。郭乃興是退伍軍人,20年的軍隊生活,讓他對人民軍隊,對祖國產生深厚的感情。這一次,他帶來的藏品大多與人民解放軍的榮譽和成就有關,包括了系列國慶紀念章、國慶書簽、國慶專刊等。
1955年9月27日,是中國軍人不能忘記的日子。這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銜授勛典禮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郭乃興收集的劉伯承、聶榮臻、許光達、許世友、陳再道等授銜、授勛典禮酒會的邀請函,見證了人民解放軍的榮耀時刻。
史國慶向策展方提供了各個年代國慶期間發放的票證,每張票證上都印有“國慶”兩個字。如此鐘情于國慶物件,與他的經歷有關。他生于1958年9月中旬,當時正值中國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母親懷孕之時,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皆“國慶”,于是為他起名“國慶”。史國慶表示,這個名字帶有鮮明的時代感,它是一個特殊的符號,給予了自己大半輩子的正能量,賦予他責任、使命和榮譽,他始終提醒自己不能辱沒這個名字。
而馮勝帶來的郵票,則見證了中國郵票發行史上的多個“第一”。這之中,包括新中國第一套郵票——1949年10月8日發行的“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郵票;新中國第一套外交郵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紀念郵票;中國第一套婦女主題郵票——1953年發行的“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紀念郵票;紀念“八一”建軍節發行的第一套郵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二十五周年”紀念郵票;第一套以憲法為主題發行的紀念郵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郵票;第一套“廣播體操”紀念郵票……此外,還有“偉大的祖國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系列”“經濟建設系列”“中國保衛世界和平系列”“世界名人系列”……一枚枚小小的郵票,承載著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宏大的歷史記憶。
41年拍攝近60萬張照片,見證天安門廣場每一個細節的改變
“有機會再來,我還在老地方給您拍照!”當天因工作原因未能來到現場的北京攝影師高源,通過視頻展示了自己的珍藏。他從1979年開始就在天安門廣場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拍照,41年來,拍攝了近60萬張照片,見證了天安門廣場每一個細節的改變,人們著裝、習慣、拍照方式的改變。高源記得,許多人來這里拍照,都會先洗把臉、換身衣服;有的家庭父母拍完了,又帶著孩子來找他拍;有年輕的小伙子在這里向女友求婚……“和他們聊聊,特別感動。”高源發自內心地說。
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仍在持續征集展品中,市民可通過上海市民文化節及文化上海云官網等選送自己珍藏的老照片及藏品。屆時,上海石庫門所反映的紅色文化、百姓生活影像也會成為展覽的一個內容,展現70年上海社會發展和市民生活變化。策展人周蓓麗表示:“我們希望以天安門為引,呈現市民共同的愛國情懷和鮮明的時代記憶,折射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