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剖橫切小說史 立體多維看文學 ——讀《美國小說:本土進程與多元譜系》
中國學者寫外國文學史,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真正能從本國讀者需要出發,體現我國學者本土意識的文學史著作,對作者的文化視野與學術素養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新近出版的《美國小說:本土進程與多元譜系》(以下簡稱《多元譜系》)便是這樣的一本著作,它不僅對我們深入了解美國文學、解讀和理解美國小說的生成和嬗變的各種復雜元素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更對我們反觀現當代中國文學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
縱著剖,橫著切
翻開這部756頁的厚重著作,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達九頁的目錄。但長長的目錄絲毫不給人冗贅、繁復、蕪雜之感,相反倒是層次清晰,條分縷析,思路井然,語句凝練。每一章標題下都配有副標題,既有宏觀概括,又有微觀闡釋,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印第安譜系一章聚焦土著文明與外來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清教譜系著力探討美國小說創作發生的深層動因,語言譜系探討美國英語為美國小說的本土化打上的外部標簽,黑人譜系、猶太譜系、新老華裔譜系、拉美裔譜系、印度裔譜系、日越韓菲阿等亞裔譜系給美國小說熔鑄了獨特的文化特色和美學表征,而后現代譜系、大眾文化譜系、生態譜系和政治譜系則共同構成美國小說本土化的外部因素。各種譜系雖不是以均質的文學形態出現,但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推進和影響著美國小說的本土化進程。對于這樣一部大部頭的著作,讀者卻能夠很容易地抓住作者的學理思路和主旨重點。論述中,這部著作把文本與文學現象、文本與文學史交織在一起,既有內在的邏輯和規范,又不拘泥于文學史寫法的既有形式和套路,有血有肉,有理有據,有內有外,有詳有略;既高度概括,一目了然,又錙銖必較,涇渭分明,信息量大又全無枯燥之感,線索繁多又無雜亂之感,不得不嘆服作者的獨運匠心。
一般來說,文學史的編寫有幾種約定俗成的模式,作者通常采用線性的敘述模式,按照時間順序對文學發展的歷程作縱向的梳理,以展現文學現象發展的連續性、延續性;又或者以百科全書的樣式,分門別類地囊括各種文學思潮、各種文學題材、各種文學樣式。國外的文學史著作也概莫如此,從斯皮勒的《美利堅合眾國文學史》到艾略特的《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和伯科維奇的《劍橋美國文學史》,都能找出這樣的痕跡。《多元譜系》卻另辟蹊徑,拋開分門別類的等級分配,先是大刀闊斧地橫向在當今美國文學這顆大洋蔥上攔腰切出一個剖面,將各種文學現象文學思潮、主流的非主流的、嚴肅的通俗的都推到前臺,在橫向解剖出現象的同時,每章又向縱深探析,以期透過表象,看到內在腠理和骨髓的深處,看出其內在的紋理關系。這種縱深開掘、橫向比較的寫法,展現出的不是關于文學史的一條條線性的線索,而是一種空間感、立體感和多維感,讓讀者不僅看到美國小說的源和流,也看到了其橫向展開的譜系和脈絡,展示出一個發展到今天的美國小說全景圖。
收得攏,放得開
雖然是個全景圖,但《多元譜系》絕非包羅萬象,魚龍混雜,而是取精用弘,收放自如。作者雖縱橫捭闔,旁征博引,但也深諳簡約之道。《多元譜系》開篇就闡明其重點放在美國本土小說的發生及其演變過程之上,主要探討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美國小說的生成以及少數族裔小說的心理構成、美學特征及其對“主流”小說的影響乃至進入主流的過程。作者探討美國小說的本土化進程,探討美國小說如何擺脫英國氣派,最終形成真正美國本土氣派、有很強辨識度的美國小說。這其中的過程和因素是繁雜而眾多的,要想講得清、說得透談何容易。但作者采用譜系一詞來勾勒美國小說本土化進程的全貌,揭橥美國小說本土化的諸多側面和各種要素,成就了《多元譜系》的又一亮點。
正如杰姆遜所言:“譜系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為了消除關于所謂線性歷史、階段論和目的論式的編纂史學的傳統的理論顧忌。”《多元譜系》共分14個章節,各部分之間既渾然一體,又相對獨立,既統籌兼顧,又重點突出。作者的思路是開放的、發散的,但下筆卻是嚴謹的、內斂的。就時間來說,《多元譜系》囊括了從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之前就已存在的印第安口頭文學到如今作為亞裔文學的一股新鮮力量正在悄然崛起的日、越、韓、菲、阿等在內的所有美國文學;就類別上來說包括了口頭文學、嚴肅文學、通俗文學和族裔文學;就內容上來說,跳脫了從文學層面闡釋文學樣式發生發展過程的束縛,結合了美國學研究、語言學研究、歷史研究、政治研究、生態研究等多個批評視角,綜合考慮到歷史、哲學、宗教、語言、族裔、政治、文化、生態等多種因素,真正實現作者所說的“在多元文化的語境下去研究由多元文化催生出的美國本土小說這個現代的寵兒”。在作者這種宏大的構思下,撰寫美國文學史通常要考慮到的“美國文學史與美國歷史的關系”“美國嚴肅文學與美國通俗文學的關系”,以及“美國文學與美國英語的關系”這些矛盾或障礙都巧妙地得到了化解。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多元譜系》這部著作是真正的跨學科、跨文化的跨界之作。
既在此山中,又在此山外
總的說來,《多元譜系》打破了以時間為經的傳統文學史寫法,以譜系為經,以專題為經,以歷程為緯,以現象為緯,從文學發生學、美學、文化學、生態學、社會學、宗教學等多個批評視角出發,對美國小說的本土化進程進行交叉論證,跨界審視,縱剖橫切,多面呈現,從而實現了立體多維的論證效果。
從《多元譜系》的精妙構思與凝練辨析輻射出去,我們看到的是作者獨特的治學方法和思路,作者之所以能夠做到深入淺出、駕輕就熟,與作者寬廣的學術視野與深厚的文學文化修養密不可分。虞建華2004年在評論朱振武的《在心理美學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納小說創作論》時說道:“作者學術視野廣闊,理論功底深厚,不但見解獨到,而且文采橫溢,實在難能可貴。”著者朱振武既是外國文學研究專家,又是作家、翻譯家和評論家,在外國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翻譯學研究等領域都令人稱道,這就使得他能跳出一般文學研究學者的窠臼,以更寬廣的關懷、多重的身份和多種的角度看到更多的側面。
顯然,《多元譜系》的作者已經成功地構建了一個關于美國小說本土化進程的完整的知識譜系。在作者看來,沒有比較,就不能有鑒別,就不可能看到美國文學的源與流;沒有對世界文學、文化、歷史和思想史的熟稔和觀察,沒有這種行走在多個學科間的跨界視野,是不可能看到美國小說從亦步亦趨到半推半就,從掙脫桎梏到實現獨立,再到引領文壇的整個嬗變過程的,也不可能看到其來龍與去脈。所以作為學者,我們不能把自己局囿在狹隘的小圈子里或逼仄的單一知識體系中,庶幾方能跳出學科藩籬,打破學術壁壘,沖決傳統桎梏,擺脫思維定式,成為有文化自信、批評自覺和話語創新能力的真正的學者。這些都是我們在《多元譜系》中看到的,也是我們寄予厚望的外國文學學者乃至中國學者的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