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革與發展的視覺呈現 ——改革開放題材美術創作
潮(油畫)詹建?。ㄖ袊佬g館藏)
開荒?!I給深圳特區(雕塑) 潘 鶴(中國美術館藏)
中國美術史,既是美術變革與發展的藝術史,更是反映中國社會變革與發展、人的精神觀念變化的社會變革史。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包括美術在內的新中國文藝拓展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迸發新的創造活力,改革開放本身也成為美術工作者熱衷表現的題材。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呈現的新事物、新氣象,為美術工作者提供了豐富鮮活的新題材,以及藝術表現的新空間。一大批反映改革開放的經典力作,在現實與藝術、歷史與圖像的相互印證中,為時代變革留存了視覺記憶,以歷史的塑造啟示未來。
開放的藝術視向
審視改革開放題材美術創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術工作者視野拓寬,作品表現內容突破以往的一些題材疆界。這種拓展與突破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精神在美術界的一種弘揚。
改革開放題材美術創作的視向是開放的、多元的,有三點特別突顯。首先是在對歷史與現實的省思中,表達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對變革的強烈愿望。1981年,30歲出頭的何多苓以油畫《春風已經蘇醒》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靈。該作品成為改革開放的一種視覺表征——春天萬物復蘇的氣息,漫溢在祖國每一個角落、每一寸土地。這種時代氣息,喚醒了作者心底對青春、生命、時空的詩意化想象,并通過精湛的藝術技巧,呈現為動人的藝術形式。程叢林油畫《夏夜——恢復高考的日子》,則把改革開放之初恢復高考的歷史時刻形象展現出來。無疑,這些作品是對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的記載與謳歌。
敏銳捕捉與表現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盎然生機與活力,是該題材美術創作的另一個特點。改革開放激活了全社會促發展、謀幸福的無限活力。從城市到鄉村、從工廠到田野,到處生機勃勃。例如,詹建俊油畫《潮》,以象征的手法、具象的語言,表現了中國農民在改革開放春風中迸發的激情。廣廷渤油畫《鋼水·汗水》,將工人為國家經濟發展奉獻全部的精神表現得形象生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為民族地區的發展帶來新機遇和新活力,從雪域高原到北國草原,從天山南北到云貴之巔,改革開放背景下民族地區的自然景色、民俗風情、人民生活、社會景況,一直是美術工作者熱衷表現的題材。
改革開放題材美術創作更深度參與著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形象塑造。改革開放的進程,是中國與世界不斷對話交流的過程,也是中國國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正是在這個進程中,美術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意識不斷強化。以藝術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塑造當代中國形象,展示中國魅力,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美術工作者的自覺追求。無論是在近年的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上,還是在上海世博會上,中國藝術家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學精神,在國際化舞臺上,彰顯當代中國開放、包容的國家形象。
多元的藝術景觀
改革開放40余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中國民眾呈現出的嶄新精神面貌,為美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變革與發展提供了新動力和空間,構建起多元并存的藝術生態與藝術景觀。
對改革開放題材的關注,促生了藝術表現手法與語言的多樣化。審視眾多表現改革開放題材的美術作品,無論是哪個藝術門類,都不再固守單一的寫實模式,形成了寫實與寫意、具象與抽象、再現與表現、紀實與象征等共存互動的格局。
在此基礎上,不同藝術門類交相融匯,異彩紛呈。無論是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傳統藝術門類,還是影像、裝置、新媒體藝術,都在表現現實,謳歌時代,塑造當代中國形象。尤其是城市公共藝術,往往采用靜態與動態相融的手法,集雕塑、影像、數字媒體等多種媒介于一體,彰顯時代風貌,表現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形象。例如,在2016年中國主辦的杭州G20峰會上,建筑、環境、燈光、影像融為一體,打造藝術景觀,不僅形象地體現了“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精神,而且向世界展現了開放、發展的當代中國的嶄新形象。中國藝術的寫意精神不僅在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中得到彰顯,也融匯在一大批表現時代風貌的油畫、雕塑、版畫等藝術門類中,時代風貌、民族氣派不再是書寫在文本中的概念,而是蘊含在中國當代美術創作中的一種品格。
對改革開放題材的表現和對改革開放精神的弘揚,推動中國美術主旋律與多樣性統一關系的建構。從《夏夜——恢復高考的日子》,到擺放在中央黨校的大型組雕《旗幟》,表現改革開放題材的力作,往往以宏大敘事的方式,選取40余年來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加以表現。讓藝術回歸生活,使日常生活審美化,也是改革開放的一種價值追求。當代中國美術的整體格局中,在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被大力提倡的同時,美術創作的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也成為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在全國美展和其他重要展覽中,宏大敘事與日常生活表現、崇高美學與大眾趣味共時性地交織于美術天地,這種藝術景觀本身也折射出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新景象。
鮮亮的藝術品格
回顧改革開放題材中有影響力的美術作品,可以給予我們文化啟發與精神啟迪。
緊貼時代脈搏,關注現實生活,是文藝創作的需要。無論是改革開放之初四川畫派開啟的鄉土現實主義,還是近年來大力倡導的主題性創作,從羅中立油畫《父親》到近年的全國美展獲獎之作,能引發情感共鳴的作品,無不與社會變革和發展同頻共振,敏銳回應著現實。中國人的生活變化、觀念變革與精神面貌,在美術作品中得到最直觀、最生動的呈現。
“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人文關懷,是文藝創作的導向。“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觀,既是對中國現代文藝創作價值取向的歸納與總結,更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文藝精神的一種凝練。徜徉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美術的長廊,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無不體現了扎根人民的藝術精神。40余年來,中國的主流美術承揚了在漫長歷史發展進程中積淀下來的優秀傳統,為人民服務、為時代放歌、為祖國抒懷。黨的十八大以來,努力用真情實感和創造性的藝術語言“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已經成為廣大美術工作者的自覺追求。隨著美術界近年來持續舉辦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中國精神·中國夢——美麗鄉村行”寫生采風創作等系列活動的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觀必將進一步貫穿于美術創作實踐和美術活動之中,“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特征在美術創作中必將得到更好的彰顯。
樹立精品意識,注重藝術創新,是文藝創作的準則。40余年來,表現改革開放時代景象的優秀作品,不僅僅是以題材內容的現實性、時代性和大眾化為重要特征,也必然體現作者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和情感的釋放,體現形式、語言、圖式的創新和技術技巧的含金量。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創作原則,為時代立傳,為歷史鑄碑,是改革開放題材經典美術作品的基本品格,也是新時代中國美術攀登藝術高峰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為美術工作者提供了宏闊的藝術視野和觸動心靈的萬千氣象,用飽含激情的筆去表達人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描繪波瀾壯闊的變革與發展的時代畫卷,是時代對藝術家的呼喚,也是人民對藝術的期待。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