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申堡與屠格涅夫的《父與子》
偏遠的外省小鎮或是農莊,生活周而復始,平淡無奇,靜如止水,不起一點漣漪。忽有外人自通都大邑駕到,驟然打亂了當地原有的緩慢節奏。城市和鄉村,開放和閉塞,先進和保守,外來客和原住民之間于是有了形形色色的沖突,各類人物先后登場,人性的善惡在他們的言行中漸漸體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暗潮洶涌的戲劇一幕幕展開。這是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后歐洲小說里一個常見的模式,讀者比較熟悉的英國作品,從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到哈代的《還鄉》,基本上都遵循了如此一個模式。在這樣一個模式的基礎上,添上時代與社會演變進化的背景,上面所說的各種矛盾,呈現為父子兩代捍格不入的思想觀念之間的相互抵觸和斗爭,這,就是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父與子》所要反映表現的重心。標題里的父、子二字,在原文里都是復數,作者的用意,于此可見一斑。
十九世紀的俄國小說家中,我最為鐘愛的還是屠格涅夫。普希金和萊蒙托夫沒有他來得抒情,文字上也少了他所特有的詩情畫意;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在作品里放進了太多諸如哲學、歷史、宗教之類的東西,多少顯得有些累贅。《父與子》歷來被評家視作屠氏的最佳作品,我并不完全同意,因為我覺得小說歸根到底,就是講好一個故事,其他的全是附屬品,切不可本末倒置。這部作品與之前的《羅亭》《貴族之家》和之后的《春潮》相比,作者已經試圖在里面放進去太多的東西,以風格而言,已經多少開了托、陀兩家主要作品的先河。不過屠格涅夫畢竟還是說故事的高手,這部小說里所塑造的男女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主角巴扎羅夫,比普希金筆下的奧涅金、萊蒙托夫的皮巧林、岡察洛夫的奧勃洛摩夫和作者自己的羅亭、拉夫列茨基和英沙羅夫那一系列“多余人”的形象,要來得更加復雜、飽滿,小說結尾兩位哀傷的老人在兒子墳前的凄涼場面,余音裊裊,回味不盡。
以前介紹過德裔美國藝術家艾申堡為勃朗蒂姐妹的名作所作的插圖。這是他為《父與子》一部1941年紐約重印本所作的多幅黑白木刻插圖之一:巴扎羅夫居中,四周環繞著小說中先后出現的社會各階層的不同人物,氣氛低沉陰暗,完全是艾申堡的特色。這個版本,是根據著名英國翻譯家伽奈特夫人(Constance Clara Garnett,1861-1946)的1895年譯本重印的。譯者是劍橋大學古典語言文學專業的高材生。1891年夏天,她在懷孕期間開始學習俄語,在俄國老師的幫助下開始翻譯俄國小說,在九十年代一共翻譯了十部屠格涅夫的長短篇,之后她又轉向其他俄國作家的小說作品。她的翻譯文字流暢自然,尤其是她翻譯的屠格涅夫作品,在文字風格上與原作最為兩相契合,康拉德曾經將她的屠格涅夫譯作,喻作偉大的音樂家所演奏的偉大作曲家的作品。屠格涅夫在英語世界之所以能享有不朽的聲譽,伽奈特夫人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