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孜密碼》:茶馬古道上的家國書寫
江孜縣地處西藏南部,是一個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城。這個在西藏歷史上僅次于拉薩、日喀則的重鎮,也是近現代抗擊英帝國主義侵略的英雄之城。她特殊的人文與地理,成為當代西藏題材文學、影視作品的重要素材。早在1996年,馮小寧導演的電影《紅河谷》就以20世紀初的中國西藏為背景,演繹了一段漢藏兒女并肩抵抗外來入侵者的傳奇故事。而最近出版的杜冬的新書《江孜密碼》,則是基于江孜歷史書寫的新傳奇。
商戰+諜戰+愛情:時尚元素與愛國主題的完美融合
同為表現江孜、表達愛國主義主題的作品,相比23年前的電影《紅河谷》,小說《江孜密碼》有自己的探索與創新。它吸納了商戰、諜戰、愛情這些時尚元素,在表現愛國主義主題的同時,為讀者打開了一個新的視界,具有很強的現代感和可讀性。
小說以抗日戰爭為大背景,以主人公達瓊的商業之夢為主線,商戰、諜戰、愛情三條線索相互交織、共同推進,展示出江孜傳統的商業貿易、商人生活,反映了現代中國社會的風云變幻,生動地詮釋了藏漢人民堅守民族大義、共同維護國家尊嚴的意志與決心。
1941年,抗日戰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日軍幾乎切斷了內地與國外的所有通道,只有一條茶馬古道依然暢通。在這條貫穿四川、云南、西藏和印度噶倫堡的商道上,愛國的藏漢商人將緊缺的物資和重要的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往抗日前線,而敵對勢力也在瘋狂遏制、阻撓愛國力量,新與舊、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在這里緊張地進行著。
達瓊是一個出生在江孜地毯世家的18歲少年,天性靈敏機智、有勇有謀。他不滿足于其祖輩小作坊式的經營模式,渴望通過橫越喜馬拉雅山的邊境貿易,闖出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新任江孜宗本旺杰的女兒其美,善良而美麗,對未來充滿好奇與夢想。混血姑娘庫瑪麗有著出色的商業頭腦和實干精神。3個年輕人為了共同的夢想,開始了他們的商業拼搏之旅和心靈成長之路。在他們共同經歷商場滔天巨浪的同時,達瓊也逐漸發現了江孜商戰之下隱藏的諜戰危機。與此同時,達瓊與其美的情感也讓與他青梅竹馬的庫瑪麗暗自神傷,三人陷入情感的旋渦中。
盡管敵人的勢力非常強大,但是支持達瓊的力量也在日益壯大。這些愛國人士以他們的忍辱負重,引領著達瓊一路前行。
創作:歷史真實下的文學想象
《江孜密碼》是基于史實進行創作的,是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完成的文學想象。小說的策劃人張麗娜說,故事的商戰部分在歷史上確有其事,這在很多資料和學者們的研究中都能找到。比如,羊毛的價格、通關的貨品內容等都參考了亞東關的原始資料;這條商道從拉薩到亞東關的部分,也是作者親自探訪過的。此外,抗戰時期藏漢進步商人共同支援抗日前線這樣的內容也并非完全虛構,在馬麗華“走過西藏作品系列”中就寫到了西藏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邦達倉。邦達倉在抗日戰爭期間,開辟了印度經西藏直通四川、云南且完全依靠騾馬運輸的陸路運輸國際交通線。他們利用馱隊翻山越嶺,將藥材(品)、棉紗、染料、布匹等戰爭緊缺物資源源不斷地送進大西南。
而諜戰和愛情部分則更多基于作者的虛構和發揮。“作者把一些關于商戰的零散資料集中在達瓊身上,把關于一些情報的想象和史實結合放在老西寧身上。至于愛情,的確是虛構和創作的。諜戰部分大部分也是虛構,但是當時國民政府的確是要向江孜派出人員,還有英國政府的確向江孜派出了官員,這些都是真實的。”該書的策劃人張麗娜解釋。
在張麗娜看來,《江孜密碼》的創作過程是嚴肅而嚴謹的,這從作者對一些真實細節的強調中就可以看出。她說,關于某湖泊的位置,作者發現各采訪對象間的說法存在出入,最后他結合多人的說法,才細心敲定下來。此外,小說中達瓊給庫瑪麗花一雪康買一個棒棒糖的故事,也是作者根據江孜一位八旬老人的回憶設計的。老人回憶,他小時候的物價是一個雪康買一個棒棒糖,因此作者把這個細節原封不動地放進了小說情節中。
作者杜冬雖不是當地人,但長期生活在藏族聚居區,對藏族聚居區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和體會。小說中關于民族文化的描述,正是基于作者多年的拉薩生活和實地走訪。作者曾多次探訪江孜,就江孜原先的地貌、江孜的物價和市民的生活等問題采訪了10余位當地老人。
此外,2007年至2010年4年間,杜冬曾6次穿梭于西藏和四川康巴地區,甚至一度以理塘人自居。2011年夏,杜冬更是選擇定居拉薩。他供職于當地報社,喝甜茶、學藏語,結交朋友,為多家媒體撰寫西藏文化相關專題稿件,成為西藏文化的“資深粉絲”。
獨特:文學創新與手繪插畫
在《江孜密碼》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大膽探索涉藏小說的新題材、新領域,融入時下流行的商戰、諜戰、愛情等元素,塑造出多個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不僅表現了近代西藏商業活動、邊境貿易及抗戰時期藏漢進步商人共同支援抗戰等內容,還展現了現代西藏廣闊的社會圖景和世俗風情,反映了多民族文化在江孜的交融。
藏毯作為世界三大名毯之一,在現代西藏商業活動和邊境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江孜又是現代西藏重要的地毯生產地、經營地。杜冬圍繞江孜地毯的生產與經營,生動展現了現代西藏的商業活動和邊境貿易,表現了現代西藏進步商人的遠見卓識,抒寫了艱難環境下了藏漢進步人士的愛國情懷,內容新穎且充滿正能量。
作者將西藏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交融集中于民俗和典型事物的書寫中。小說第一章《十萬佛塔下的糌粑大戰》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當地人將一根稱作“塔爾欽”的長木桿齊心協力地豎立起來,“塔爾欽”上裹著一層層的經幡,人們深信這高聳的“塔爾欽”會將經幡上的咒語送達更高遠的地方,會給當地帶來吉祥。而后,人們在如春雷般的祈禱聲中,揭開了搶糌粑口袋大戰。頃刻間,糌粑粉在哄鬧、嬉戲的人群中散落。這些風俗的描寫極具西藏地域文化特色,不僅很好地渲染了故事的氣氛,也將讀者帶進小說特定的情境中。另外,小說中多處寫到江孜古街上的酒館,寫空氣里飄散的濃烈的青稞酒味,寫人們借著一杯青稞酒緩解疲勞、傳達友情,這都符合江孜人的生活習俗和人情往來。而貴族餐桌上的咖啡和老西寧鋪子里的瓷器、絲綢,也都揭示了近代西藏地區與外部世界的聯系。
有人說:“一本好書,文字是靈魂的話,插圖就是妝容,能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力”,作者深以為然。《江孜密碼》中出自插畫師金群丹之手的精美插圖,是本書另一個亮點。這些色彩艷麗的手繪插圖,既有人物也有景觀,每一張都描摹細致,散發著古寺、古街特有的氣息。這些插圖讓文字意念變得更加清晰明確,使得小說的文字更生動更具象地活躍在讀者的心中,豐富了長篇小說的審美內涵。
歷時兩年:援藏工作促進江孜文化事業發展
《江孜密碼》的出版,很好地向讀者展示了江孜的歷史文化。談及策劃出版《江孜密碼》的初衷,張麗娜說:“江孜縣素有‘西藏糧倉’的美譽,歷史上曾經是西藏面對南亞貿易的橋頭堡,現在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我們希望把過去的歷史與當下的現狀聯系起來,用小說來為江孜百年的歷史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圖譜,讓讀者透過文字進入歷史場景中去,感受百年江孜的厚重和廣博。此外,該書也旨在配合上海援藏江孜小組,從多渠道多媒介入手來展現江孜風采。”
《江孜密碼》這部反映江孜人文歷史的長篇小說之所以能成功發表,在張麗娜看來,也得力于對口支援工作的大力開展。據張麗娜介紹,2017年,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隊抵達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開始開展為期3年的援藏工作。3年來,江孜縣援藏小組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尤其注重支持江孜文化事業的發展。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在黨的領導下,江孜縣的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均取得了長足進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江孜密碼》從籌劃、撰寫、印刷、出版歷時近兩年時間,在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江孜聯絡小組和江孜縣宣傳及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歷經多次修改完善,最終定稿,得以出版。這部多角度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小說,是書寫文化援藏的重要載體,更是援藏工作小組和江孜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