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族/族裔文學文化” 專題研討會在內蒙古舉辦
7月21日,中美比較文化研究會“中外民族/族裔文學文化”專題研討會在內蒙古民族大學報告廳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中美比較文化研究會、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內蒙古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聯合主辦,內蒙古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協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以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國內外的8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15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開幕式由內蒙古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盧國榮主持。
中美比較文化研究會會長程愛民說,新時代背景下族裔文化文學研究已經成為世界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同時其也正處于戰略機遇期。他強調學術研究要注意跨文明、跨語種、跨國界,要多維度、寬角度、深層次地做好該領域未來的研究。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秘書長朱振武說到,促進中外文學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走出去,我們已經做了政治把關、市場調研、讀者調動等方面工作,這也為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契機。
開幕式結束后,劉意青、謝天振、傅修延、李有成等作了主旨發言。
北京大學劉意青教授以《略談學養型批評和理論框架批評的利弊》為題,以具體事例闡述了學養型批評的內涵。她指出,學養型批評家評論和發表看法從不拘泥于某一種理論,而且在評論文學作品時,更是非常善于闡釋和細讀文本。理論框架批評問題在于作家丟掉文本空談,另一問題在于很多年輕人比較容易參與批評,但是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她希望大家要好好讀書,不論是理論書還是文學作品,要細讀、讀懂、讀透,并且讀書時要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江西師范大學傅修延教授在題為《從八蠻進寶瓷瓶看全球化進程對敘事傳統的沖擊》的報告中從瓷瓶的制作與相關敘事傳統、人物故事圖上的時空錯位、時空錯位的歷史原因和以瓷為鏡這四方面進行了闡釋和分析。他認為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在八蠻進寶瓷瓶上被表現為蠻夷進獻,這一訛誤從表面上看是既有的敘事傳統使然,實際上卻反映出鄉土中國仍停留在熟人社會階段,以及當時人對陌生人社會到來的猝不及防與諸多不適。他號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瓷為鏡有助于今天的人們抬頭望遠,走好當下的與世偕行之路。
臺灣學者李有成在《論林玉玲之為離散作家》報告中主要以林玉玲的回憶錄《月白的臉:一位亞裔美國人的家園回憶錄》與長篇小說《馨香與金箔》為討論對象,檢視林玉玲如何在她的作品中處理當年種族暴動所留下的創傷記憶與歷史悲劇以及她又如何善用時空距離,將離散形塑為一個批評性公共領域,并將其文學生產轉換成某種論辯。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張敬玨教授的發言題目是Blending Literary and Martial Arts, Life and Literature。她首先風趣幽默地總結點評了上半場四位教授的發言,并強調文本解讀以及獨立思考做出批判的重要性。張教授運用男子氣概解讀分析“劉關張結義”,并將David Wong Louie,Viet Thanh Nguyen和自己的友誼比作“三結義”般的情意,體現了融文入武、融文入命的主題。
美國環境與文學研究會Scott Slovic教授在論文中談到生態批評是通過解讀本文體現人和自然的關系,并介紹了21世紀生態批評領域最前沿的研究和實踐。同時介紹了美國生態批評領域專家Patric D. Murphy和臺灣淡江大學Peter Huang在生態批評領域的跨國別和民族研究。此外他還警示對環境污染的“默許”,倡議對異同點做出平衡。
臺灣交通大學馮品佳教授在題為《華裔美國醫療敘事》文章中介紹了敘事醫學與以往科學醫學要求的抽離情感不同的點是人文與科學的融合。這一融合于病患來說,可了解其個體獨特性,緩解心理創傷;于社會來說,可以增加人情味,提升社會良知;于醫護人員來說,既是一種反思,又是一種自我舒緩的方式。此外,從文學研究角度而言,它也給人文學者提供了介入醫療人文領域的絕佳機會。
研討會根據不同研究方向劃分出七個分會場。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美文學文化的交互影響與滲透、中外民族/族裔文學文化研究的前沿問題、理論與方法,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文化在海外的譯介與傳播等進行了深度剖析與討論,并分享中外民族/族裔文學文化領域中的新主張、新看法、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