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國比較文學發展路徑
比較文學既是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跨越中西的國際性學科。構建中國比較文學學科話語體系,有助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在中西對話中闡發中國文學
跨文明比較文學研究,不只是為了簡單的求同,而是在相互尊重差異性、保持各自文化個性與特質的前提下進行平等對話。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曹順慶表示,我國在跨越中西文明的比較文學研究方面成績顯著,但目前對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中差異的可比性問題認識不夠充分,其主要原因是,我們缺乏自己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話語。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高旭東認為,構建比較文學的中國話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第一,教育部將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作為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就是希望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具有中國文化的主體性。第二,構建比較文學的中國話語,要在東西方跨文化對話中進行雙向闡發,而不只是以西方的批評話語闡發中國文學。第三,構建比較文學的中國話語,要從比較文學上升到比較詩學的話語層面。面對西方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新批評等片面的現代文學批評,中國的比較文學學者要用中國批評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在更高層次上加以綜合,這樣才能真正構建比較文學的中國話語。
中國比較文學崛起與繁榮雖然受到了世界比較文學的影響,卻有著自己發生、發展的獨特過程。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向遠談到,學術史研究表明,中國比較文學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來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學發展的內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語境下產生的、嶄新的、有中國特色的人文現象。從學術成果的數量上看,中國比較文學在近20年間的成果已經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其中相當一部分論文和研究著作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更重要的是,通過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中國比較文學在組織上建立了被納入現行教育體制的專門研究機構,成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學科部門,并形成了從本科生到博士生,再到博士后流動站的系統連貫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國比較文學在中國學術文化體系中確立了自己獨特的位置。
提煉有創新性的標識性概念
中國比較文學是立足于本土文學發展的內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語境下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門科學。王向遠認為,中國比較文學與西方比較文學的深刻差異在于,中國比較文學一開始就奠基于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跨越了東西方文化,致力于異質文化之間文學的互識、互補和互動。就當代比較文學而言,中國學者近30年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東西方文化關系史的研究等方面出版了300多種著作。在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中,中國學者矯正了西方的一些理論偏頗,開拓并加深了理論探索的廣度和深度。此外,中國學者寫出了多種斷代史與通史著作。同時,我國數百所大學文學系科普遍開設了比較文學課程。由此可見,中國比較文學有自己固有的特征和學科理念。
變異學的提出,解決了比較文學中差異性的可比性問題。曹順慶告訴記者,比較文學變異學,是對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文學現象在影響交流中呈現出的變異狀態的研究,以及對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文學相互闡發中出現的變異狀態的研究。通過研究,探究比較文學變異的規律。比較文學變異學學科理論提煉了一個創新性的標識性概念,打造了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了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建立了新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話語體系,并產生了一定的國際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