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三個無愧于”的藝術境界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
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生長于特定的時代、人民或民族的沃土之中的,從中才能獲得力量,也才可能產生更加久遠的傳世乃至不朽的藝術魅力。假如離開時代、人民或民族的滋養,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具備生命活力,更不能走遠。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的賀信中,充分肯定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文藝的豐碩成果和重要貢獻,又提出“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優秀作品”的新目標。這里有關創作出“三個無愧于”的優秀作品的要求,樹立起新的更高的藝術境界,應當成為當前中國藝術界的自覺追求。
這“三個無愧于” ,是在過去幾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基礎上提出的對中國藝術發展的進一步要求。“無愧于時代” ,意味著藝術應當成為時代映像,映照出這個時代社會生活的豐富畫卷。“無愧于人民” ,是說藝術應當傳達人民心聲,替人民立言,服務人民。“無愧于民族” ,期待藝術成為正與世界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為這個民族培根鑄魂。要真正同時擔負起這樣“三個無愧于”的使命,藝術界還需做出更多的努力。
面對新時代中國社會生活巨流,藝術應當自覺地“無愧于時代” ,做時代映像。在這個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藝術事業大有可為。藝術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這個時代的風氣。藝術家應當既注意真實再現這個時代社會生活的主流或主潮,同時也注意刻畫它的支流、回流或邊緣,從而全面地再現社會生活巨流的波瀾壯闊以及它的邊緣或支流的低回不前或波譎云詭,從中完整地和深刻地揭示時代社會現實的真實,引起人們的激奮和警覺。影片《我不是藥神》瞄準當代現實生活,講述程勇從生意慘淡的保健品商販變成印度仿制藥“格列寧”獨家代理商的故事,敢于直面當前醫療保健領域的制假賣假等痼疾及其牽涉的種種社會矛盾,贊揚真善美,批判假惡丑。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聚焦于檢察官侯亮平的調查行動,既贊揚省委書記沙瑞金等大力度查辦貪腐案件、懲治腐敗過程的清廉精神,又大尺度暴露省委副書記高育良、省公安廳長祁同偉、副市長丁義珍、國家部委處長趙德漢等貪腐分子的丑行,凸顯出排除干擾和阻礙,銳意懲治腐敗和促進社會治理的堅韌意志。這些作品集中彰顯出當代中國藝術家對“無愧于時代”使命的自覺追求。
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藝術界應當以“無愧于人民”的高度自覺,盡力傳達人民的心聲,抒發人民的愿望,滿足他們多方面的審美需求。中國人民歷經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地位轉變,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強盛崛起的棟梁,又是藝術工作的表現對象、服務對象和最終評判者。藝術有必要把人民是否擁護、贊成和喜愛作為衡量自身的根本標準,努力以更多優秀作品作為向人民交出的更加優異的答卷。影片《流浪地球》改編于中國知名科幻小說家的小說,不僅打造出足以令觀眾感受到中國藝術正與世界領先藝術縮短差距的首部中式科幻大片,而且其中首創的帶著地球家園去流浪的新型科幻片模式,也及時地滿足了中國觀眾對以中式科幻片模式去解決全球共同關心的未來問題的新期待。要真正“無愧于人民” ,中國藝術還應當同時注意培育觀眾的健康審美趣味,激勵他們自覺地提升文化藝術素養、追求高尚的審美境界。在這方面,電視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 《朗讀者》 《國家寶藏》等的熱播,在普通觀眾中激蕩起敬仰傳統藝術、探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濃郁熱情和開拓激情。
電視劇《芝麻胡同》劇照
藝術在傾力和傾情地挖掘及禮贊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或靈魂的同時,也應當敢于關注并揭露出它們所遭遇的負面或反面的狀況,激發起公眾的高度警覺或自覺抵制的意志,這可能才是對“無愧于民族”的應有的一種全面的和辯證的理解,也才會成為對中華民族精神圖譜的準確描繪。正與世界人民一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華民族,一方面開放地借鑒世界各民族文化藝術的優秀成果,另一方面創造性地轉化自身的優秀文化藝術傳統,向世界展示新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和中國形象。在影片《影》和《邪不壓正》中,觀眾可以分別領略到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當代魅力和故都北平特有的屋頂世界之美。電視劇《情滿四合院》中的主人公鋼廠食堂廚師何雨柱,人稱“傻柱” ,表面看言行隨意,口無遮攔,但心地善良,為人仗義,在與自私自利的電影放映員許大茂的多次較量中,凸顯出超常的生活機敏和底層生存智慧。他對四合院中家族倫理的堅守和對公序良俗的維護,體現了中國傳統在現代生活中的深厚的傳承力量。電視劇《正陽門下小女人》通過小酒館老板娘徐慧真與其前夫賀永強及閨蜜陳雪茹等眾多人物之間的恩怨糾纏和是非辨析,在成功刻畫這位中國傳統女性形象和商界巾幗奇才的同時,揭示了中國傳統家族親情、家族倫理以及價值觀的傳承力量,也揭露和鞭撻以賀永強為代表的假惡丑的真面目。電視劇《芝麻胡同》中圍繞北京沁芳居醬菜鋪老板嚴振聲同妻子林翠卿和牧春花之間的關系糾葛,展開了“芝麻胡同”中幾個家族之間、幾代人之間綿延數十載的血緣親情、鄰里鄉情、行業友情及其中的種種曲折,從中國社會基本細胞這個層面折射出中華民族傳統的深厚底蘊和包容力量。
應當看到,對“三個無愧于”藝術境界中任何一個的追求,都難度不小,而要同時完成這“三個無愧于” ,顯然難度增大,可謂難上加難再加難。這意味著,在追求“無愧于時代”時,需要同時考慮另外兩個“無愧于” ,也即“無愧于人民”和“無愧于民族” ,也就是同時問一問自己,你所理解的時代精神是否與人民的呼聲以及與基于民族利益的民族精神相共振、同命運。而同樣,在分別追求“無愧于人民”或“無愧于民族”時,也需要兼顧其他兩個“無愧于” 。這樣將“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等三者合起來同時追求,放在一道綜合衡量,才是對“三個無愧于”藝術境界的完整理解和全面實踐,也才會將其真正落到實處。同時,也正是由于這種自覺追求的難度加大,中國藝術界才有可能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構建更有利的建設平臺,因為,藝術的創造力恰恰正來自于對現有難度、既成關口的大膽突破之中。
其實,歸根到底,在自覺追求“三個無愧于”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當前從事重大主題創作或獻禮作品創作時,藝術應盡力把追求獨特的藝術個性放在首位,讓這種獨特的藝術個性成為創造出精深而又獨特的思想情感的沃土。這是因為,藝術并不需要去直接表達日常生活中的倫理、理智、思想或情感等,而是要善于將它們融化在富有獨特藝術個性的活生生的藝術形象系統中,通過這種藝術形象去加以表現。恩格斯關于“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的融合”的思想,以及有關“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無需特別把它指點出來”的告誡,都表明富有藝術個性或藝術原創性的藝術追求,對于思想和情感表達的重要性。因此,在自覺追求“三個無愧于”的過程中,應當把藝術個性或藝術獨創性的追求視為藝術的最高境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 ”如何才能讓人們“動心”“靈魂經受洗禮”及發現社會生活之“美” ?習近平總書記說:“原創性是好作品的標志。 ”只有創造出富于原創性的好作品,才能真正確證“三個無愧于”藝術境界的實現。
電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現場
這表明,越是在自覺追求“三個無愧于”的過程中,越是應當主動地把藝術個性或藝術原創性追求置于優先地位。在去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眾多獻禮作品中,電視劇《大江大河》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贏得觀眾上佳口碑,關鍵就在于它在兌現自身對時代、人民和民族的使命感的時候,沒有僅僅停留在那些只能直露地詮釋思想或傾向的主題創作水平上,而是巧妙地將主題融化到藝術原創性或藝術個性的具體追求中,也就是落實到藝術媒介、藝術形式、藝術形象、藝術品質和藝術余衍等層面藝術個性的具體設計上,于是才能真正地塑造雷東寶、宋運輝、楊巡、宋運萍等富有獨特個性的改革開放時代標志性人物形象,并進而從對改革開放時代激流的刻畫中提煉出獨創的“浪淘史觀” ,令觀眾在領略時代浪潮、人民心聲及民族崛起的性格的同時,能深入品味其中回蕩的意味深長而又多義的歷史興亡感慨。
有理由相信,當越來越多的藝術工作者自覺追求以富有藝術個性的藝術品去承擔“三個無愧于”的使命時,真正的藝術佳作會越來越多,當代中國藝術與新的藝術高峰的距離會日趨縮短,出現“扛鼎之作,傳世之作,不朽之作”的概率會隨之增大。作為藝術理論和藝術評論工作者,我們也應當自覺地以“三個無愧于”去衡量自己的理論評論工作,注意從藝術家們的“三個無愧于”創作活動及其優秀作品中去發現、概括和提煉新的藝術理論,辨別新的藝術高峰的可能性,從而為筑就新的藝術高峰做出應有的理論評論建樹。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