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種地,抬頭唱歌》
作者:岜農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ISBN:978-7-5598-1738-9
第一輯 那詩[1]
上古
老人家有講
上古的時候
只有春和秋
人和動物同往來
人跟草木能通話
同生山野游時節
搭伙相幫樂天年
有時老虎背后癢
就請人拿爪耙抓
有時柚子結果多
腰桿要彎斷
就請路人幫采摘
就請蜾蠃幫啃落
樹老枝葉殘
請秋風來搖
搖落老病丫
請春風送暖
枝頭冒新芽
反過來
有時下雨洪水漲
鳥幫忙夾草
鳥幫忙搭窩
人得樹上坐
獸得樹上躲
地開百花結百果
喂養人和物
有時兔子生過多
方圓坡嶺吃光光
四周原野啃禿禿
就請狗來幫
就請豺來助
慢的就挨抓
懶的就挨吃
那時萬物是兄妹
布洛[2]米姆[3]來造就
根性差不多
心思全通明
好玩的事自然有
高興的事自然多
人跟動物草木做游戲
對方商量好
可換對方衣
人換鯉魚水中游
魚換猴子樹上走
猴換鷂鷹天上飛
鷹換桃花嶺上頭
聽講布洛米姆造人時
用尿和泥灑下天
撒在水里成魚蝦
撒在泥地成草木
撒在石坡成野獸
撒在巖洞成人類
撒在天空樹枝上
就成百鳥飛
撒在白天成野狗
撒在晚上成野貓
撒在晴天成野雞
撒在雨天成野鴨
撒在不同地方就成不同的模樣
撒在不同時候就有不同的特長
萬物不同這樣來
萬物不同又同根
上古的時候
不分貴和賤
各有各的樣
共同合成方
人有一雙手
牛有角一雙
螃蟹兩邊走
樹能長兩頭
上古的時候
不分高和低
各有各能耐
搭伙組成圓
大家有事來相幫
泥太硬就請白肚鼠來松泥
土太雜就請紅蚯蚓來清場
搬石頭木頭就請水牯牛來拉
摘樹頂的核桃就請猴
歡慶跳舞就請蝴蝶來領跳
連情唱歌就請畫眉鳥帶頭
動物也請人幫忙
有時羊崽落山洞
就請人幫挖路口
有時魚塘河水干
就借水車來排水
草木鳥獸也相幫
蜜蜂蟲鳥傳花粉
風吹種子到四方
動物鳥獸得吃果
種子還在屎里藏
屙在山那頭
屙在河那邊
果樹到處長
到處有陰涼
[1] 詩歌創作中的諸多事物,來源于小時候聽到的壯族民間故事和山歌。語言形式源于壯族民間師公的口頭文學《布洛陀經詩》。“那”,古壯字,壯音naz。多指種植主糧水稻的水田。無水的土稱“利 土”,壯音reih。主要用來種雜糧。
[2]布洛:即布洛陀,壯族傳說中的創世祖。“布”為壯語“人”的音譯;“洛”是壯語“知曉”的意思。就是全能通曉的人。
[3]米姆:也稱米六甲。“米”即“女乜”為“母”的意思。經詩中與布洛陀共創人間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