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寫作 為時代寫作
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肯定了老一輩文學藝術家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無一不是老一輩文學家們的時代責任使然,同樣,作為年輕一代的寫作者,我們也要勇于承擔屬于自身的時代責任。
網絡作家從本質上說就是時代的產物,因信息時代伴隨著互聯網的誕生和興起,網絡作家應運而生。但遺憾的是身為網絡作家,我們的作品最為風行的并不是我們生存的現實,還多是玄幻打怪、修仙升級、穿越言情等題材,想象力的多元呈現豐富了文學創作,但同時也麻痹了我們對生活的觸覺,削弱了我們對現實的思考,涉及當下生活,尤其是體現時代的作品并不很多,近來因為重大現實題材寫作的倡導,網文中涌現了一批有分量的現實題材作品,但離真正的時代精神尚有不小的差距。也許是網絡作家多數年輕,生活閱歷不夠,常年高強度的碼字也有些脫離生活,因此即便有些網絡作家非常善于網絡信息檢索、非常努力地進行閱讀,但由于深入生活不夠,也使得作品浮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
如何才能跳出這樣的窠臼,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v觀文學史中的前輩們,已經為我們做出了表率。柳青和趙樹理等前輩的創作成功取決于深入生活,他們扎根現實土壤,厚植時代精神,通過細微觀察和精準提煉,以扎實的創作表現了他們當時的時代,是當時的現實需要。不論是曾經膾炙人口的《小二黑結婚》,還是至今長久不衰的《平凡的世界》,莫不是做到了貼緊時代。作品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達到了與時代同頻共振,才會與全體讀者息息相關,引起他們強烈的思想共鳴,才能成為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和直觀標簽,進而代表著那個時代。一部作品或者一批作品就是一個時代,這既是文學的高度、文化的高度,也是一代人文學創作的高峰。而網絡文學現在只有高原,還未見高峰,創造這個時代的文學高峰就是我們的時代責任。
文學前輩們自覺地承擔時代責任,成為了他們那個時代文化的引領者、先覺者、先倡者,我們也不能逃避作為這一代網絡作家的時代責任。在新時代文化語境下,我們需要警惕,不因能夠輕易獲得各種信息而導致身體、思想、創作上出現懈怠,而應保持在創作態度上、創作精神上,乃至創作思維和格局上的危機感,力促實現在當代文學創作,乃至在現今文化建設上表現出應有的文化引領。因此,作為網絡的一代,我們不應滿足于網絡,更不應受梏于網絡,應當要回到現實生活中,回到當下社會中,回到人民當中,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不僅要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每一步都有所思有所得,更要做到力排社會浮躁的影響,潛沉于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吸取營養提升自己,尋找創作的突破口,去展現時代生活的真實,引領讀者去關注思考社會與生活,體現真正的寫作能力和創作水平,全身心地致力于為我們生活的時代著書立傳。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這也是每一個文學創作者的夢想,任何一個寫作者都希望自己寫出大作品、成為大作家。只有與時代同步的作品,才有可能成為大作品;只有敢于承擔時代責任,才有可能成為大作家。我們應該對此有深刻的認識,積極調整創作思路,把如何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創作網絡作品永恒的命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家有家風傳承,一個氏族有族訓傳承,一個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只有堅守自己的信念,弘揚自身的文化,才能在世界之林中區別于其他,保持自我的顯著特色。在網絡寫作中,一些網絡作家對古典、歷史、玄幻、修仙等的想象雖然仍舊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母體,也有意無意地在作品中對傳統文化致敬,甚至達到了更積極的目標。近年通過網絡文學國外傳播實現了中華民族文化輸出的軟著陸,為文化“走出去”繪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與海量的網絡作品體量相比,這種文化輸出所占比例并不大,如果想通過網絡寫作來達到民族文化輸出,我們還需要開動年輕的思維,做出更大的努力,以期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才是自詡為創作先鋒的網絡作家們最應該承擔的時代責任。
一個偉大的時代需要記錄者、書寫者、謳歌者,也需要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優秀作品。常年習慣于在斗室中寄情想象,把創作游離于生活之外或懸浮于生活之上,這種創作的局限無疑也是一種短視的創作行為,閉門造車無法推出精品。生活就是最真實的文學現場,我們缺少的只是一雙發現的眼睛,看到現實生活如此之豐饒和美好。當前正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們很有必要回望初心、重拾初心、樹立信念。思考自己到底是為什么而寫作,不論是出于愛好而寫作,還是為了生計而寫作,最終都希望得到讀者的認可,不應把目光局限于現有的讀者粉絲群,而應該把視野放得更高,為了有更多的讀者,為了作品有更強的生命力,就必須努力創作出精品,乃至經典。這些現實的物質要求和文學理想并不沖突,反而是高度一致的。因文學而存在,為時代而寫作,應該成為我們的創作信念,成為頭頂明燈、大海航標,指引我們在寫作上自愿、自發、自覺地進行質量的突破和高峰的崛起。
時代在前進,中國在奔跑,只有與時代同頻才不會落伍。網絡文學雖然時尚,卻也有過時之虞。時值舉國上下脫貧攻堅的關口,我們的網絡創作也亟須進行“扶貧”,而且是“精準扶貧”。在網絡文學創作題材頭重腳輕的當下,對網絡文學創作的脫貧攻堅正當其時,找準“貧困”原因對癥下藥。在思想上提高認識,撿拾文學初心,在利益和責任面前正確取舍。從觀念上進行轉變,中國有近14億人口,這樣的體量不應被網絡作家忽略,為新時代的人民創作喜聞樂見的作品,應是文學創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在行動上全面落實,通過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系列講話,積極思考如何從現實土壤中激發創作靈感。生活中每一次思想的觸動,都可以成為一個寫作的靈感,不論是某件大事,還是某位小人物,或者是某個故事、某個片段、某次動容,都值得書寫。中國的廣袤大地時刻都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依托這樣豐沛的現實基礎,網絡文學創作也同樣大有可為,熱愛土地從腳下開始,熱愛生活從身邊開始,熱愛祖國從創作開始。歷史由無數的點滴構成,區別于宏大敘事,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網絡即時性的寫作優勢和短平快等特點,聚焦時下點滴,反映當下生活,折射當代精神,映照中國崛起。960萬平方公里的每一個角落的現實發生都可以成為創作的藍本,現實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積極向上的題材,等待我們去發現和挖掘。為人民寫作、為時代寫作,我們責無旁貸,網絡作家同仁們都要積極行動起來,利用網絡的資源和優勢,立足當下,書寫此刻的中國,勇做文學創作的先鋒,在寫作之路上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