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影視文學的全面發展 ——《中國作家·影視》誕生記
2008年6月,我兼任《中國作家》主編。到任伊始,時任副主編蕭立軍對我說:艾克,咱們刊物其實應該再辦一個影視版。這話我聽進去了,也記在心里。我當時對他說,先不要急于做此事,等我熟悉了情況,明年可以先做一期增刊試一試,如果可行,從2010年開始做影視版也來得及。
《中國作家》由馮牧同志1985年創辦時的雙月刊,到2000年改為月刊,再到2006年增為半月刊,上半月文學版,下半月紀實版,已經是當時國內容量最大的文學刊物了。我剛接任主編,總得要有一個調查研究和熟悉的過程,之后再根據讀者需求、社會和市場兩個效益做決策才是。
2009年1月,我提出了“用最優美的中文,寫最美好的中國人形象,為全世界熱愛中文的讀者服務”的辦刊理念。我認為,《中國作家》作為國字頭的文學期刊,就應該有與之相應的責任與擔當,為繁榮發展我國的文學事業做出應有貢獻。
2009年適值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我們的心思就用在了如何迎接這一大喜日子。我認為,文學不能簡單的為政治服務,但是必須為國家利益服務,這是文學神圣的責任與擔當。2009年2月7日,電影編劇王興東發來短信:“艾委員,我是王興東,上次我們談到貴刊發電影劇本的事,我編劇的《建國大業》已開機了,這個劇本已有賈慶林兩次批示,作為六十年重點作品,因此,很想在《中國作家》發表,你意如何,請指示?!贝汗澢?,在人民大會堂的迎春茶話會上,我與王興東坐在一起時曾談起過刊物是否應該發表影視劇本事宜。
當時王興東很贊成,他說現在影視劇本很多,除了拍攝后與觀眾見面,文學腳本基本沒有出路。如果真做起來了,會有幾點好處:一是影視腳本與讀者見面,對讀者和觀眾市場是一個互動互補;二是對一些劇本寫作者、初學者、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學習借鑒的園地和范本;三是有一些好本子由于找不到拍攝資金沒有出路,而對持資拍攝者又沒有好本子的一方,又提供了參考;四是對作者著作權是一個保護,以后無論誰剽竊或模仿,原發刊物就可以成為物證;五是刊物也將自然獲得劇本的版權,對完善我國知識產權環境,維護著作權、版權都有好處;六是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那次我們談得很投機,之后接到他的短信,我覺得這是一個積極信號,也與我和蕭立軍當初的商定契合。
于是,我讓蕭立軍著手操作這個增刊。中國作協老領導金炳華同志得知我的這一思路以后,也給了我一個劇本以示支持。這期刊物最終刊發了《建國大業》《穿越》等電影劇本。隨之,這兩個劇本均拍攝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影片,尤其《建國大業》,更成為了獻禮大片,引領票房價值潮頭,令人欣慰、令人鼓舞、令人慨嘆,也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人民政協創立6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2010年7月,《中國作家》變為旬刊,即:上旬《中國作家·文學》,中旬《中國作家·紀實》,下旬《中國作家·影視》。三管齊下,推進《中國作家》全面發展。
2010年9月27日,在中國作協餐廳見到李冰書記,他對我說,《中國作家·影視》應該把明年影視作家深入生活的事抓起來。過了國慶,李冰書記要求把影視版辦好,明年(2011年)期期都要有重頭稿,除了中宣部抓的重大題材,還要有原創未曾攝制的新劇本,此外還應該發一些話劇劇本。我向他匯報,已抓到王興東的電影劇本《辛亥百年》和柳建偉、劉宏偉的電影劇本《飛天》。由此,《中國作家·影視》開始形成影響力,而且是全國惟一發表電影文學劇本和電視文學劇本的刊物,后來又增加了微電影劇本等欄目。
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2009-2012年)結果公布,是對《中國作家·影視》的一次集中檢驗。由《中國作家·影視》刊發的劇本有5部獲獎:《建國大業》(王興東、陳寶光)、《飛天》(柳建偉、劉宏偉等)、《信義兄弟》(丁蘭策劃)、《辛亥革命》(王興東、陳寶光)、《驚沙》(小濱),根據《中國作家》刊發的紀實文學改編的電影劇本1部,在獲獎26部電影中占23.08%。
在獲獎33部電視劇中,由《中國作家·影視》刊發的電視文學劇本1部《辛亥革命》(王朝柱),另有兩部根據《中國作家》刊發的紀實文學和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遠山的紅葉》(郝敬堂原著)、《湖光山色》(周大新原著),兩項合計占33部電視劇的9.1%。
此后,《中國作家·影視》刊發作品多次獲得各種獎項,成為我國刊發影視劇本的權威園地。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影視業迎來飛躍發展新時代?!吨袊骷摇び耙暋芬搏@得新的發展契機。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相信《中國作家·影視》版將會見證從高原走向高峰的歷史。